支付宝放弃线下POS业务更像是一场公关秀,但却带来了一场PK银联的关注效应,这就是支付宝的高明之处。
支付宝在一个声明说:“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对原有合作商户我们会妥善处理,不会影响商户的正常业务。由此给用户和合作伙伴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但在支付创新的探索上,我们永远不会止步。”
这个声明很符合公众的情绪,一个开放的互联网领袖在遇到一个垄断的传统金融巨头时,是多么的委屈和无奈。
在此之前,银联在董事会会议上提出《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交易维护成员银行和银联权益的议案》。银联设定的工作目标是“2013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非金机构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迁移,统一上送银联转接”;“2014年7月1日前,实现非金机构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这是一个银联逐渐收紧第三方支付的想法。
事实上,银联是一家公司,它并非是一个监管机构,最多是一个拥有多家银行作为股东的国有公司罢了,它并非是市场的绝对裁判。相应地,支付宝的真正蛋糕并没有被切到,线下业务仅仅是其可以忽略不计的一个小分支而已。
在整个POS覆盖的线下支付市场(线下收单),据一些统计称去年规模已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在这个市场中,大部分份额都是银联的,第二名的线下支付机构杉德银卡通仅占不到5%的市场份额,第三名通联支付占比不到1%,支付宝的线下收单支付比例基本上还无从谈起。
由此而言,支付宝拿POS业务关闭来隐射“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秀”的成分远远大于实际影响。
其实,从许多途径了解到,支付宝的线下收单业务做得并不是很好,而且这个业务还不是支付宝亲自在做,而是交给了外包合作伙伴在做,这本身就是一个试探性的尝试。比如,你还记得“大淘宝战略”吗?你还记得“一淘”吗?你还记得阿里的搜索计划“雅虎搜索”吗?这些基本上都被悄悄地废弃了。阿里是一个著名的喜欢“变化”方向的公司,放弃这个业务本身也许就是它的一次新“变”而已。外界对它太多的解读,也许正中了阿里的计划和目的,正如阿里今天大肆鼓吹互联网金融,而实际上,它本身在金融做的规模要远远小于它的能力。
当然,深层次业务角度来看,支付宝所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与银联之间的竞争与矛盾,在未来将是不断加深的,这种激化也是不可能回避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尤其是TOP级的支付公司肯定希望逐渐跳开银联直签银行。对于银联这个银行电子支付的“中间批发商”来说,这种趋势的加剧将使它自身的商业价值将不断被架空。此时,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机构,银联反击是意料之举。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脱媒”,银联以往恰恰是第三方支付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一种“媒”,所以这种脱离的冲动是一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来说,银联的劣势是仅仅有一个面向B端的接口,它虽然拥有数亿持有银联标记的银行卡用户,但它与这些用户之间却缺乏一个“触点”,而仅仅一个“标记”所显示的品牌纽带显然无法与真正能触达用户的互联网公司相比,后者是与用户之间建立了体验性的关系。
短期而言,银联通过商业制衡的力量进攻大型第三方支付,或者通过降低通道费用来安抚第三方支付继续与银联合作,这将延缓银联这样的传统巨无霸的影响力下滑。但从长期而言,如果银联希望真正建立长期的影响力,它必须要自己去找到用户痛点接触用户,通过产品的体验去建立与用户的关联,才能真正抵御这场来自互联网力量的挑战和竞争。
对产业和消费者来说,竞争总是好事情。产业和商户希望更好的服务,消费者需要更好的体验,而竞争自下而上带动的行业创新将让行业和消费者受惠更多,它也将远远比传统金融通过行政命令建立的垄断规则将具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