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PK秒拍,似乎是腾讯和新浪两个公司的产品和技术比拼,是短视频UGC的争夺,但实质上较量额是各自社交方式带给用户的体验,以及用户背后社交圈的重划。他们一家有微信,一家有微博,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两家社交网站。从2009年诞生以来,微博已经走过四年从无到有、由胜而衰的历程;微信这样一个纯移动端产品,毫不费力就借助QQ的积累将新浪经营几年的用户关系颠覆吸收,这是任何其他对手都不具备的条件。
笔者在搜狐微博工作过几年,我经常跟团队讲一个观点。微博不会永远存在,但是不管怎么变,叫什么微,什么博,由哪个公司做大,都有两点不可逆转:一是,2.0时代的用户关系;二是,内容和效率。说这个话时还没有微信。除了微博的所有功能,微信多了一种声音媒介,不用再打字了;通过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加人,完全是熟人社交。
微博的衰落,不代表社交的终结。质疑UGC短视频的前景是一种短视行为,它不是视频网站的缩小版,它是社交的延续和再生。微视和秒拍给了社交一种新的语言——视频。短视频将成为社交下一个增长引擎。读者可能记得电影《哈利波特》中报纸的照片是有动作的,我们的社交网站今后就将是这番面貌了。而且随着4G的普及,视频的长度将不再是门槛。
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微视这样的产品不会出自UGC视频老大优土之手。视频门户的用户松散的存在着,他们的线上线下关系极其微弱,有好内容就来,没好内容就走。视频门户比视频社交少了足足一根大腿。
更重要的,微视能推10秒视频,就可能推45分钟的电视剧。有一种预感,视频门户的影视剧、综艺节目,今后可能会走向社交化,比如腾讯把2014独播的《中国好声音》绑定在微视上。若微视某一天拥有了类似今天朋友圈的地位,成为影视剧的移动端入口,那其他门户又该怎样布局。
产品迭代背后的传媒因素
2010年4月,新浪微博上线八个月之后,搜狐微博上线。那时张朝阳的眼界还放在SNS即“白社会”这个产品上,有人建议,今后的事件可能直接发生在微博上,微博即事件,发生即传播。如果搜狐微博再不发力,将危及到今后搜狐门户的地位。当张朝阳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时,搜狐微博已经错失了翻盘机会。
颠覆的机会往往存在于不经意间。今天的视频社交绝不是长视频看腻了换些短视频看看,或者故意给用户几秒钟来考验他们的创意。8秒或者10秒视频,600K大小,非常适合即拍即传。人眼看清一个固定画面需要3秒,一个场面性横摇画面一般要5秒,10秒钟的画面足够将一个场面交代清楚。
2010年的宜黄强拆事件和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故,让人们看到了微博的力量。试想,如果有用户恰好在一些事件现场,立即拍摄并分享了这条视频,这很可能成为时效超过传统新闻媒体的头条消息;如果这一产品能有3000万,甚至3亿用户,将形成一张多么庞大的直播网络。谷歌glass的拍摄功能也有同样的意图。
2011年,搜狐微博推出过以“公民记者工具”为概念的APP“搜狐拍客”,不仅能拍摄上传20秒视频,还能将本地视频做成GIF动图。搜狐微博的拍客们接受了一种“突发事件微博直播”的理念,新闻的“有”和“好”,不在于用5D还是BETACAM SX;单反和DV相当于冷兵器时代的大刀长矛,而智能手机的视频即时上传功能,相当于热兵器时代的机关枪。在同等深度情况下,速度和时效性就是子弹。
经过短时期较量,各大视频UGC感到搜狐拍客技术和理念的压力,纷纷推出了手机拍客产品。我感谢老东家和当时领导的支持,能给中国的新闻实践这样一个机会,只是这样的理念嫁接在搜狐微博,声音过于微弱。
没有媒体化,社交就是无源之水;基于UGC的广义资讯化内容应是卫视和秒拍的一条运营主线。到那时再看与传统媒体关系,再看与其他互联网业务的关系。
被做死的社交
诸位读者是否考虑过微博的本质是什么,也许这个问题显得过时,不过2013年的微博上有许许多多的账号,发着莫名其妙的段子,高高在上的讲述,下边小妖跟帖回复,这是网易新闻。早期的姚晨,后来的蔡澜、任志强,是契合微博本质的典范:接地气的微博、放下架子转发;说文言一点,内容来自生活,通俗易懂,富有信息量,跟所有网友平等互动。这才是社交,这是互联网精神。
微视、秒拍目前运营思路,明星、美女、达人、搞笑,这不是社交,这是第二个优酷。各种用户真实的、高质量的表达,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自由的运用,便捷、多元、通畅的互动;这些显然还没有出现。
从产品到运营,你们就去深耕用户关系,其他事情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