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日,带儿子去上乐高体验课。
孩子们上课间,售课员把父母聚在一起,推广乐高教育理念,顺便把课卖出去。
大公司的销售环节设计得相当精妙。
其中有一步是让决定掏钱的父母们亲自体验搭积木的创意和乐趣。
售课员给每位参与者分发了二十块积木。
目标是看谁的积木搭得最高最稳,看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较,哪怕是号称最尊重自主学习,最启发灵性的乐高课堂。
一开始,我们都没有找到方向。
售课员自然见多了这种情形,便让大家停下来听她的引导。
随后,引导在一部分父母身上起了作用。但也有一部分父母不谙此道,在比赛中落败。
本来,不过游戏而已,没想到有人就往心里去了。
有一位爸爸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我们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时,他还沉浸在第一项任务里,拆开、组装、又拆开、又组装,不断尝试。这也没什么,可惜到后来,他越玩越生气,把积木撞得噼啪作响。
等孩子们上完课,其他父母高高兴兴听孩子汇报创作心得,那位爸爸扯着孩子的胳膊离开了。小小的孩子一边哭一边恋恋不舍地朝我们张望。
我想起小时候,每次重要的考试前老师都会叮嘱我们的话:考听力时,碰到听不明白的,不要纠结,先听正在播放的;做数学时,遇到难的,不要白白耗费时间,先把后面的题目做起来。
这位爸爸的举动让我突然想到,原来老师说的不止答题技巧,更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哲学:从前已过往,未来还未到,人最该重视的就是当下。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因为人很难放弃执念,就像那位爸爸不愿意承认自己搭积木不如别人的事实,当情境已经转移时,他的执念没有转变。
结果是他失去了过往,刚接触积木时的好奇、新鲜早已消失,也失去了当下的喜悦,他被怨气占据。
02
类似的事情历来就有。
早在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疾病,叫第欧根尼病症。
这种病患的症状就是进行毫无意义的大量储藏。
他们不停收集物品,保留所有过往的衣服、鞋子、书籍。抽屉塞得关不上了,柜子一打开,里面的物品就像逃窜的老鼠,哗哗往外跑。
第欧根尼患者共同的借口就是:这些很重要,是从前某段重要经历的纪念,扔掉了可惜;那些也很重要,将来或许还能用上。
有个病患住在纽约的公寓里,他被物品活埋了,消防员花了很长时间把他解救出来。
救援人员看到病患的室内堆满了废物:报纸、杂志、甚至还有拆毁了的汽车。
你发现了么?
第欧根尼病症者的世界里,过去和将来都比此时此刻更重要。
但是他们却因为不能丢掉而痛苦:
物品太多,整理不过来,保养不过来,日久,周围的环境被物品带进了怨念,仿佛同时唉声叹气。
他们的生活很没有效率,比如原本打算看一本书,拿起书,总觉得堆满物品的房间需要整理,于是放下书,去整理,才整理出一个头绪,时间已经不允许他再坐下来看书了。
他们也常常让别人受苦,因为他们拥有庞大数量的物品,同时拥有庞大力量的执念,随时阻碍他们投入当下的幸福和满足。
03
从前有一位独居的老奶奶,某一个静谧的夜晚,抬头看见漫天的星星,心想:这么可爱的星空,我得搬把摇椅到院子里,吹着徐徐的风,摇着椅子数星星。
老奶奶看着看着,心想:太美了,要不我就睡在外面吧,连续看一晚,于是搬来小床、被子、枕头,躺一会会;
心想:要是此时泡上一壶茶,边喝边看,岂不更美?
于是搬来水壶、茶杯,放哪儿呢?搬来桌子。
没喝一会会,心想:万一夜里饿了怎么办?
好吧,把小炉子也搬来。
接着在诸多万一的驱使下,差不多把整个家都搬到院子。
总算好了的时候,天快亮了,困得不行,看星星的事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你看人如果不能活在当下该有多么手足无措,多么心口不一,又多么浪费时间。
那些学会活在当下的人又是怎样的呢?
美国有一位惊人的步行者叫艾玛奶奶,她也是名副其实地活在当下哲学的践行者。
她年已花甲,身高不足150公分。
但没有什么能阻挡她前行的勇气。
六十岁那年,她在阿帕拉什远足了三千公里;七十二岁那年,她在俄勒冈州远足几千公里。
她总是只身一人,从不携带睡袋、帐篷、背包,仅限于在路上碰到的人赠予她什么。
她不为过去所累,不为将来担忧,随遇而安。
我外公则是另一位艾玛奶奶,前两天登上了当地的日报,上面写了他的故事:外公今年90岁,每天步行去退休前的办公室上班,读书、编书、写书。他坚持不要任何补助,只拿一份属于自己的退休金。
外公并不是天生无病无灾。
60岁时被胆石症困扰,常常半夜发作。
每当发作时,他不愿吵醒外婆,踱步到书房,点了灯,静静地看书。天亮再去寻医;
80岁时,体检发现肺部有阴影,他主张小辈们保持镇定,不乱投医,复查两三次,没什么大的变化,就该干嘛干嘛去了;
85岁时,又发现前列腺有肿块,医生主张手术,他拒绝了,小辈质疑:会不会错过最佳治疗期,扩散了怎么办?
他说:实在治不好就别治了。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于活着的数量呢?假如手术不成功,影响了活着的质量,不是更可惜么?
他坚持只吃药,定期检查,每天上班,也不大忌讳谈论疾病和生死。
如今90岁的外公声音洪亮,思路清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87岁时学会了用电脑编辑文章。病大概已被他的气场吓傻。
艾玛奶奶和我外公虽身处不同的年代和国度,但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很健康长寿,都很积极乐观,他们同样从不为已经错过的岁月懊悔,也不为没有发生的事情过度防御。
他们全身心投入每一个此刻,保持一颗赤热的初心。
他们熟黯人能够洞悉和把握的唯有当下。于是他们获得了当下的力量。
04
我曾参加过一次心理方面的培训。
参加培训的大都是白天厮杀在水泥丛林里的白领,他们永远行色匆匆,永远想要比别人多考虑一点,多获取一些,多领先几步,但他们的精神也比别人更加疲惫。
大家聚在一起,寻求点拨与帮助。
心理老师随身携带一只大箱子,笑称那是一只解忧箱。他让所有人把未来两三个月里所担心的事情写下来。
有人写满了一张A4纸。然后把纸折起来,丢到大箱子里。
三个月后,老师打了一个又一个回访电话,问那些起初看起来满腹忧愁的白领同样的问题:被你丢到大箱子里的事情发生了几件?
结果正如卡耐基的《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这本书中写的那样:你所担心的99%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原来真的只有不到1%的焦虑才会变成现实。那么我们为那区区1%牺牲了99%的快乐安宁是不是人世间最大的得不偿失呢?
人学会活在当下是有多重要。
一行禅师在《正念的奇迹》里用洗碗这件小事来阐述活在当下的意义。
很多人洗碗只是为了快点把碗洗完,一心想着的并不是如何享受洗碗的时刻,而是等下要喝的那杯茶,要追的那部剧,于是匆匆忙忙洗,心不在焉洗,好像洗碗是一件令人厌烦的事。
如果这样,那么,我们就没有活在洗碗的当下,只是痛苦的应付。
生活中有多少件类似洗碗的事情就有多少次应付。
加起来,那就是极其庞大的数字了——原来我们总是应付自己,用一种潦草的态度安排自己的人生。
而相反如果我们活在洗碗的当下,对正在洗碗保持全然的知觉,认认真真地洗,从从容容地洗,并不去安排洗碗后面的事情,像对待一件有趣的事情那样对待它,那么我们的生命不就是全然的喜悦么?
- 作者|姚瑶,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浙江某高校护理老师,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心理学,教育学终身学习者,从事亲子,情感,社会心理方面的写作。
- 来源|微信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