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如何驾御风险?

企业经营如行险道,故而企业家才有“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之感悟。

  企业经营追求利润,而各种风险侵蚀利润,故须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掐住风险的死穴,才有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风险与利润又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高风险往往也意味着高回报。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在风险中抓抢机会,在风险中创造利润,化风险为利润;又要有防范风险的清醒,管理风险的智慧,驾驭风险的能力,把风险降至最低。

  当今时代,全球化风起云涌,新科技日新月异,新问题层出不穷,国际化方兴未艾,加之企业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这就使得经营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巨大和复杂。因此,只有尽快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才能赢得市场竞争,保持持续发展。

  掌握风险与利润的平衡

  花旗银行前总裁沃尔特·瑞斯顿说过:我们的一生是在管理风险。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银行家处在经营风险的风口浪尖之上。瑞斯顿先生的这句话,既是对企业家人生体验的深切表达,更是说明:企业是充满风险并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事业。

  事实上,风险不仅与银行业相伴,而且与各行各业相伴;不仅与个人相伴,而且与企业或组织相伴。人们常用“不测风云”、“旦夕祸福”、“江湖险恶”、“人生无常”等等去说明人生际遇中的风险;用“险象环生”、“风险重重”、“惊险万状”、“危机四伏”等等去形容企业或组织面临的风险;或者二者交互使用说明风险的复杂、多变和严峻。这里且不说个人风险如何,仅就企业或组织而言,要想取得成功并保持持续发展,就不能不了解和识别可能遇到的种种风险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不然的话,无论曾经多么成功或辉煌的企业或组织,都可能在突然降临的风险面前,遭受其致命的一击,从而前功尽弃,败下阵来。只有跨越风险的海洋,才能到达利润最大化的彼岸。

  凡做企业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想做强做大做长久的。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有几十万家企业出生,也有数十万家企业死亡。这些死亡的企业可以说是在各种风险的打击之下才死亡的。如果一帆风顺,它就死亡不了。有人作过分析,说一家典型的大企业可能会遇到上万种的风险,可见经营管理好一家大企业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凡是做企业,就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难处,即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各式各样的困难或风险(“要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要知山水远,处处有不平”),只有防范、规避、化解风险或承受住风险的打击,才有可能存活下来、壮大起来。

  可见,要经营管理好企业,就不能不认识各种风险的“庐山”真面目,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理。

  所谓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由这种不确定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或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确定以及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或损失的可能性。由于产业、行业、地域、发展阶段以及战略等等的不同,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什么样的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风险,这一点是相同的。大致说来,企业会面临以下一些风险。

  1.决策风险。即由于决策不民主、不科学等原因造成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2.投资风险。即因投资不当或失误等原因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投资资本下跌,甚至使企业投产之日即亏损或倒闭之时的可能性。

  3.存货风险。即因产品快速更新换代或价格变动、自然损耗、技术损耗等原因引起存货价值大幅减少的可能性。

  4.担保风险。即企业为其他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最后因其他企业无力还款而代其偿还债务,致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5.债务风险。即指企业因举债不当或举债后资金使用不当而使企业遭受债务沉重甚至资不抵债等损失的可能性。

  6.市场风险。即因市场突变、人为分割、竞争加剧、通胀或通缩、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原材料供应等变化导致市场份额急剧下降,或出现反倾销、反垄断指控等的可能性。

  7.产品风险。即因企业新产品、服务品种开发不对路,产品有质量和问题,产品设计有缺陷,产品陈旧或更新换代不及时等导致企业损失的可能性。

  8.经营风险。即由于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股东撤资、盲目多元化、资金流转困难、三角债困扰、资金回笼慢、资产沉淀等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9.外汇风险。即因汇率波动而使以外币计价的企业资产与负债价值上涨或下降导致企业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10.人事风险。即企业对董事、监事、经理和管理人员任用不当,无充分授权或精英人才流失,无合格员工或员工大面积(集体)辞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11.体制风险。即企业因选择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组织体系、激励机制不当而运作困难或内耗增大,或公司期限届满面临解散清算的可能性。

  12.并购风险。即企业的股权发生变化或转移而引起善意或恶意的收购和企业间的合并的可能性。

  13.自然灾害风险。即因自然环境恶化,地震、洪水、火灾、风灾、沙暴、雪暴、天文异变、台风、海啸、地质变动等造成企业损失的可能性。

  14.公关风险。即企业因多种原因,如新产品不合格、劳资纠纷、法律纠纷、重大事故等被媒体曝光,而使企业公信力和美誉度急剧下降的可能性。

  15.政策风险。即因政府法律、法规、政策、管理体制、规划的变动,税率、利率的变化或行业专项整治,加入世贸组织后多边或双边贸易摩擦,造成损害的可能性。

  16.外交风险。即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政治、外交关系的恶化,导致正常经贸和技术合作的中断或终止的可能性。

  17.信用风险。即又称交易对手风险,指一方不履行合同而给己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18.道德风险。即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多的一方侵占信息少的一方的权益的可能性。

  19.文化风险。即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或者并购、联合、重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导致文化误解、冲突,使企业实际收益与目标相背离甚至导致失败的可能性。

  20.法律风险。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有意无意地违法违规违约、侵权等行为而给企业造成损害的可能性。

  21.安全风险。即因安全意识淡漠、缺乏安全保障措施等等原因而造成企业重大人员或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22.环境风险。即因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旱、涝、雹、冰、沙灾等)或社会公共环境的突然变化(如非典等)。导致企业人财物损失或预期经营目标落空的可能性。

  上述风险并非企业可能遇到的全部风险,也不是说企业在同一时间就一定会面临上述所有风险。但对有些企业而言,“屋漏偏遭连夜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长期与风险绝缘的企业在现实中是永远不存在的。任一风险的发生,都可以使企业遭受到伤害,严重的可使企业元气大伤,甚至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所以,清醒的经营管理者才会有“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态度和认识。

  企业与风险始终相伴。企业经营管理就是要从风险中赚取利润,从风险中捕捉机会,从风险中赢得发展。厌恶风险是无济于事的,惟有对风险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才是正道。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主要目标。利润是与风险相联系的,“无限风光在险峰”。但若不能有效地管理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追逐利润的目标就可能鸡飞蛋打一场空。

  对什么是风险管理,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义。有的认为,风险管理是指企业用于管理监督、控制风险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其目的是通过辨别、测量、分析、报告、监控和处理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实现企业承担的风险规模与结构的优化,以及风险与回报的平衡。

  有的认为,风险管理是使企业在风险最小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在收益一定的前提下追求风险最小化。它是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我们可以发现、评估主要的风险,然后制订、实施相应的对策,使风险被控制在企业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有的认为,风险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事前管理,这决定了它是一种积极管理,表现为认真分析风险,有意识地承担风险,科学地管理风险,稳妥地获取风险收益。风险管理是比损失管理、危机管理和成本管理更加困难、更具挑战性的管理,在高风险行业中居于核心地位。

  有的认为,风险管理是指综合管理业务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风险转移,力求使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持续的行为过程,而非定期过程。等等。

  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加强风险管理不是在企业内部从形式上另外增加一个表示重视的官僚机构,而是帮助企业建立并强化其应对风险的组织能力,这是企业在全球化中生存发展的一种关键能力。风险管理也不是把“风险管理”作为口号经常挂在嘴上或印在讲话稿中,而是把风险意识植根于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之中,落实于运作模式及全面的管理实践活动之中。

  成功进行风险管理的企业实践表明,要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并能全面了解企业周围(或内外)的环境变化,了解各种变化与风险之间的互相关联,了解自己能否阻止、减少风险的发生,了解公司和债权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了解财务和盈利状况导致的风险结果,了解达到盈利目标的可能性,了解每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重大影响等等,这样,才能回避风险或降低风险的损失程度,创造、保护和提升企业的价值,并使之达到最大化。

  企业风险管理一般有三大基本步骤。首先是识别、确认风险之所在,风险为何;其次是评估风险的大小,即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力求做到分析正确,胸中有数,然后再根据确认、评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加以防范、规避、分散或者转移。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把风险管理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勾画企业所面对的风险的分布状况;二是据此设计监督组织和风险管理结构;三是开展风险评估活动;四是设计风险监督和规划信息流;五是实施风险管理技术。简括地说,风险管理一要对风险作定性分析,二要作定量分析,三要根据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管理。

  我们经常说要“防患于未然”。为此,首先就要对“患”知其“然”和所以“然”(即确认风险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然后才谈得上防患于未“然”。如果既不知其“然”(即患是什么),也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为患,有多大患),防患未然就是无的放矢,成了一句空话。
只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做到风险最小化。风险管理最大的敌人一是对风险管理的无知,二是对风险抱侥幸心理,三是对风险麻木不仁。要加强风险管理,就要战胜这三大敌人。

  克服对风险管理的无知,要通过风险管理知识的扫盲,以加深意义和作用的认识。风险管理不仅能有效地降低、减少风险发生对企业或组织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风险管理本身还能创造价值,把风险转化为机会和竞争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和生存发展的能力或竞争能力。如据对28家中央企业的抽样统计,自2002年7月开展总法律顾问制度的试点工作以来,通过法律手段共挽回经济损失达37.3亿元,避免经济损失达16.55亿元,较好地发挥了管理法律风险的作用。另据路伟律师事务所的预计,中国一个电信经营者仅仅通过改进其采购合同管理方式,五年内即可节省成本并取得额外收入68亿元人民币的价值,其他竞争性行业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改进合同管理来创造良好的效益。

  克服对风险的侥幸心理,一要讲道理,二要摆事实。从认识论讲,由不确定孕育出的风险其产生有一定的或然性,即其从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是在一系列条件具有以后才会发生。当条件不具备时,未然状态的风险还只是可能性的风险而非现实的风险,这就容易给人风险离我们还很遥远只是一种分析而非事实的错觉。问题的关键在于,满足风险发生的条件,有许多是由不确定性创造出来的,因为不确定,我们没法加以调控,一旦不确定性“突然”创造出满足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就由偶然性转为必然性,可能性转化现实,给企业或组织沉重打击,这时侥幸就变成了后悔。正如亮红灯时横穿公路有风险——可能发生车祸,但行人有许多次横穿公路都没有发生车祸,这使人们的侥幸心理逐步加强,并形成横穿公路的习惯。可有一次行人正在横穿公路时,不确定性造成人与车都躲避不及,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于是车祸发生了,撞得行人血肉模糊,导致或伤或残或死的后果。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支配,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亮红灯时,行人横穿公路许多次都未必发生车祸,但全世界的交通规则却一致作出禁止行人在红灯时横穿公路的规定的原因。事实上,以侥幸心理对待企业风险,正如以侥幸心理对待车祸一样,其后果也将是十分严重的。据美国损失控制协会对上万家企业所作的统计,发现其中70%未设置风险管理系统的企业,在遭受巨灾打击的五年内便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这说明:风险就在企业身边,经营的不确定性(这是绝对的)随时都可能召来这位不速之客,而丝毫也不理会你是否欢迎或发出邀请。在一定意义上说,侥幸心理正是对企业风险的间接邀请。

  克服对风险的麻木不仁,则必须建立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为什么我们许多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薄弱?为什么风险意识不强、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资产损失责任的追究制度和风险损失责任的追究制度。如果造成损失了,官照样当(升),钱照样拿,崽卖爷田心不疼,谁还会认真去防范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呢?

  股市里常有十次盈利抵不上一次亏损的血泪教训,故有“控制风险第一”的说法。在企业经营中,连续几年盈利抵不上一次风险损失的教训也时有发生。如中航油(新加坡)事件、长虹巨亏事件即然)。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加强风险管理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提高风险管理的自觉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领域的巨大变化等等,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这促使人们把注意力转向风险管理领域。风险管理始于上世纪50年代,之后得以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全面风险管理得到西方企业的广泛认同,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风险认识的深化,使得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从被动接受风险带来的后果到主动利用风险去创造价值,这被著名学者伯恩斯坦称为“区分现代与古代的革命性思想”。据报道,最近几年,美、英、德、法、澳、日等国都相继出台了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以推动风险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方向发展。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才处于起步阶段。“中航油(新加坡)巨亏事件、中储棉巨亏事件、长虹巨亏事件,金融系统大要案的频发,虽然唤起了人们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但这种重视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讲都是远远不够的。与西方先进企业的风险管理相比,中国企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是企业领导者的风险意识淡漠或根本没有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意识,轻信、大意、侥幸、追求虚名,既无风险防范之意识,更无风险防范之举措。

  二是风险管理工作薄弱、缺乏风险防范机制,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如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外贸企业只有11%建立了信用监管体系,而其中93%还是外资企业,许多内资企业根本没有建立应收帐款管理体系,或应收帐管理政策只是一纸空文。有些企业担心追欠款影响与客户的关系;有的企业高管更替时,继任者怕追不回欠款变为坏帐影响帐面“业绩”,宁愿让其留在帐上不收回;还有些企业造成海外应收帐款的目的是为了据为己有。

  三是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主动性和连续性。有的企业部门之间互不通气,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采取一定对策,各自为战;有的企业只是被动等待保险公司人员上门软磨硬缠地请求企业买保险;有的企业的风险管理是情绪型、间断性的,意识到了就抓一下风险管理,事后就好了伤疤忘了疼,等等。

  四是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不熟悉、不懂得运用风险管理的策略、技术和方法。
五是风险管理人才缺乏,风险管理投入严重不足。以法律风险管理为例。根据路伟律师事务所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所作的调研,按国际基准每10亿美元收入所对应的企业法律顾问数量来衡量,中国企业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每千名雇员所对应的公司法律顾问人数来计算,中国企业法律资源匮乏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美国企业支出的平均法律风险费用占企业总收入的1%,与此相对应,中国企业应投入总收入的0.5%,但实际只投入了0.02%,美国企业的投入是中国的50倍。

  六是某些体制和机制弊端阻碍了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如由于民主机制的缺乏,使风险得以成倍放大。有专家的对比分析说明,中国企业的决策是纵向单线报批模式,即竖着走:经办人→部门负责人→分管副总裁→总裁。虽然责任容易明确,但却因为论证不充分而使决策的科学性、正确率降低,放大了决策风险;国际大企业的决策是“横竖走”,报告每到一个层面,一般要召开跨部门会议进行专题研讨,甚至到企业外部征求专家意见。这种“横竖走”的决策模式,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率,降低了决策风险。又如西方企业的责任追究制度比较严格,这会促使企业经营者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而中国由于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不管责任明确与否都不追究责任,这就会淡化企业领导者的风险意识和削弱风险管理。

  面对这些差距,中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作全方位的长期努力,每一种风险都需要加强管理,都需要加以防范,以免一招不慎,风险便自己找上门来,冷不防地猛然一击,导致企业满盘皆输。当前尤应要加强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一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现在企业界流行一种说法:“不赊销是等死,赊销是找死。”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企业赊销后坏帐严重,账款拖欠时间长,平均坏帐率达5%—10%,而美国企业为0.25%—0.5%,相差20倍左右;中国企业逾期帐款平均时间为90多天,美国企业为7天;中国企业每年的无效成本占销售总额的14%,美国企业占2%—3%;中国企业的赊销比例为20%,美国企业的赊销比例为90%。这四大现象暴露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薄弱。为避免信用风险,许多企业放弃信用销售,致使企业市场竞争力大为削弱。信用风险已成为我国企业最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过去是“把货卖出去是硬道理”,现在是“卖了货并收回钱来才是硬道理”。须知,讲信用,客户就是企业最大化利润的来源,不讲信用,客户就会变成企业最大风险的来源。对此,有专家建议一定要加强对客户资信的管理,改变客户信息不全、分散和陈旧的状况,实行全程信用管理,对客户实行集中、统一、规范化的数据库管理,以有效控制由于客户信息失真或失控(如业务员跳槽带走客户关系)而产生的经营风险。二是要对客户尤其是有赊销往来的客户进行严格的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这项工作因其技术性较强,应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去完成,以确保调查与评估的质量。三是既要重视追不回来的帐款损失,还要重视逾期应收帐款利息损失。据外国企业管理专家的统计分析,在几乎所有企业中,由于应收帐款不能及时收回而造成的利息成本,要高于坏帐损失的10倍。一个时期来,我国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坑蒙拐骗盛行,这使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更显必要和紧迫。

  二是加强法律风险管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是全世界的共识。尽管我国比较普遍地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但这一页迟早将逐步成为过去时态,现在时和将来时必定是法制逐步健全起来。在加入WTO以后,这一步伐正在加快。企业作为法制经济最基本的主体之一,其一举一动,如改制、并购重组、对外投资、契约合同、跨国经营、产供销行为等等,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法律风险。据报道,仅从2003年至2004年底,中央企业报请国务院国资委协调的法律纠纷案件即达146起,涉及中央企业131家,直接涉案金额199亿元,间接涉案金额已超过450亿元。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认为,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自身就难以掌握,往往带来严重的后果,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灾难,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法律风险的防范。

  据专家分析,由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三个薄弱环节:即一是企业领导者缺乏依法经营的意识和依法治企的能力,心存侥幸,打擦边球;二是企业法律建设的基础工作差,存在“无机构、无人才、无投入”的三无现象;三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不强。加上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公司运营的国际化和集团管理的集约化引起法律关系的复杂化,大大升高了企业的法律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法律风险管理,第一是要增强企业领导人的法律风险意识和依法治企意识;第二是要在领导的重视下使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成为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是在大型企业加快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加快培养企业法律顾问专业人才;第四是必须突出合同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授权管理三大管理在法律风险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当前尤应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和法律风险管理,不仅因为这两大风险最为普遍和突出,还因为信用和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但在实践中,企业的风险管理不能仅此为止,而是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或者叫做集成风险管理。做到全面管理企业所有风险,而非个别风险;将风险分为损失可能性风险与赢利可能性风险,使风险管理在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失的可能性的同时,尽可能增加赢利的可能性;使风险管理的目标符合企业整体发展的战略;使风险管理成为企业持续而经常的管理职能;使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广泛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起能及时、灵敏地捕捉和识别风险、正确地分析和评估风险、有效地控制和化解风险的风险防范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企业在全球化中的生存力、发展力或竞争力。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