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的《无间道》吗?利益收买,窃取文件,跟踪监视,内部安插“卧底”,预期潜伏……如果你对间谍的印象或想象还停留在这种电影式的戏剧化层面,那么请当心!前几天,一篇题为《被抛弃的90后商业女间谍》的报道让你明白这个在电影中见过的神秘职业它在现实中真的存在!这篇报道披露了两家二手车信息服务平台之间的明争暗斗,并牵出某行业大佬。故事大概是一位90后女生受A公司派遣,应聘并进入B公司,利用职务便利将后者众多大客户信息传送给A公司接头人,她为此每月从A公司获得报酬。然而A和B公司产品分别是两款二手车信息服务类APP,存在商业竞争关系,分别属于两家公司运营。“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位女生事情败露后的结局并不让人意外,和电影里一样,变成弃子一脚撇的干干净净。这的确是个不怎么精彩的间谍故事,如同前文中某行业大佬事后丢下的轻描淡写的话:“这事儿办的不漂亮!”仔细琢磨还真是耐人寻味。
起底无孔不入的“变色龙”——商业间谍
维基百科认为:商业间谍是指在商业活动或企业管理中从事侦探工作的人,运用高科技或自身智慧及运用自己的能力、网络或书本中所获得的知识从敌对方或竞争对手那里刺探机密情报或是进行破坏活动,以有利于其所效力的一方,使己方得利。
商业间谍都长什么样儿?他们是商界“变色龙”,他们高调时可能是你身边一副正经的高管,可能是你勤勤勉勉的销售;低调时则可能是随便一个潜入大公司的“问路人”,或者是一个在无人时打扫卫生的“清洁工”,总之,他们有合法的“外衣”。
商业间谍都那么神出鬼没技艺高超那不是很可怕吗?NO,他们也有弱点,据说一开始是精神紧张,慢慢的会麻木,然后会开始纠结,最后会分不清到底为谁工作,这个时候就原形毕露了……剧情请自行脑补间谍大剧《无间道》。
其实商业间谍也分两种,一类是“偷”:窃取技术、客户以及各种有价值的目标资源,这类属于战术性棋子,容易被发觉,如前文中的90后女孩;另一类是“损”:潜伏进去的首要目的是破坏指定项目,由内而外,从而影响竞争对手的业绩、决策,重点是把它搞垮,但是核心只是让它丧失一些战斗力呈渐进式损害,就如同慢性毒药一样耗死竞争对手,这其中离老板最近的秘书等职位是商业间谍的重要战略目标。
商业机密是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积累下来的企业无形资产,窃取竞争对手商业机密意味着不但能打败竞争对手而且能获取商业利益,这是商业间谍无处不在的主要原因。
经理人参阅网站《别动我的商业秘密》一文指出中国许多企业往往由于意识淡薄、保护不周、补救不力等原因,频频吞下商业秘密外泄的苦果。所谓兵不厌诈,在激烈的商战中,利用间谍获得情报已成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大法宝。
容易被竞争对手窃取的商业机密
商业间谍窃取商业机密主要是以下五种手段:
第一,收买计。即掌握竞争对手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中下层管理人员、熟练操作工人或技工、安保人员名单、地址、联系电话,有的放矢地进行贿赂、收买、刺探、获取商业机密。
第二,跳槽计。跳槽者趁企业未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措施,有意识地进行周密策划,“出嫁”带“嫁妆”,拿走商业机密。
第三,刺探计。派人打入竞争对手内部从事临时性工作,利用所见所闻和接触商业机密的机会,刺探一定范围的商业机密。
第四,安插计。以委派人员的技术或营销策略策划专长吸引竞争对手,而被竞争对手聘用,长期从事某专业工作,在取得深信、任用,乃至重用后,挖取重大的商业机密或进行有计划、系统地破坏,给企业以沉重的甚至毁灭性的打击。
第五,美人计。以美色等手段拿下竞争对手关键人物,套取重要商业机密。
商业间谍这么猖狂,怎么对付?
互联网时代,商业间谍无所不用其极,高科技使得商业间谍能借科技手段窃取更多的情报防不胜防,如前文报道中可见一斑,90后女生利用邮件、微信等通讯手段规避风险传送公司客户名单。有调查显示,名列《财富》(Fortune)全球1000强的大公司,平均每年发生2.45次的商业间谍事件,损失总数高达450亿美元。商业间谍追随高科技“与时俱进”,手段不断翻新,巨大的失窃损失数字,促使大公司不得不加紧防范,规定员工不得向外透露企业的情报,如IBM公司更在新员工加入时的宣誓书上签名,特别注明不要在何场合谈论技术秘密,参加任何活动不能触及秘密,有人问起必须拒绝,若无法回避问题宁可退出有关活动。
有攻就有守,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经理人参阅认为商业间谍威胁也并非无法防范遏制,企业可采用多种方案在管理上进行防控部署:
1、职责或职务的分离。
应确保企业之中的重要信息及业务至少2人以上方可具体实施。例如,可设立一员工启动某重要信息或业务,但另设立其他员工具有授权的职能。这种检查机制可以有效防止恶意雇员及商业间谍的不良行为。或者核心岗位安排反卧底人员,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及时反制。
2、重要数据加密。
将重要数据加密,可以确保恶意攻击者即使已经成功截获数据并将其带到网络外部,也可通过显示乱码等形式确保数据不被查看与窃取。部署之后,只读、修改、另存、打印、内容的复制粘贴、以及屏幕拷贝录制等操作均可设立权限。
3、为员工设立“身份生命周”,细化权限管理
即企业为企业员工建立账号生命周期,设定相应权限和访问控制。员工调职或离职后IT部门进行更改和删除的操作,从而整体防护内部网络的安全。
4、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流程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商业机密管理,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的商业机密管理制度。一旦发现自己的商业机密被窃取,企业应立即在专业人士协助下采取不同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打击商业间谍和商业间谍雇主。事实上等你发觉商业间谍的存在已经有点晚了,可能商业间谍带给你的损害远远不止你所能看到的,《被抛弃的90后商业女间谍》的报道中受害的创业公司一方损失非常大。
而依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企业可向当地工商部门举报,要求工商部门查处商业间谍及其雇主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对商业间谍及雇主依法给予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侵权产品、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依据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可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人民法院判令商业间谍及其雇主停止侵犯商业秘密、赔偿因商业秘密被窃取、泄露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因收集商业秘密侵权证据产生的合理的调查费用;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企业认为商业秘密被窃取、泄露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0万元人民币,企业可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要求公安部门追究商业间谍及其雇主的刑事责任,一旦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随着中国企业普遍开始加强对商业间谍的防范,利益收买、假扮客户、入职卧底甚至美人计等常规的手段早已为企业所熟知和警惕,但是防住这些真的就安全了吗?能被查到的其实都是并不高明的商业间谍。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有在企业管理上建立一套规范化、流程化并且有监督的机制才能有效防范高明的商业间谍。尤其是中小创业公司,这就要求创业合伙人们从企业创建之初就得有这个意识。这次《被抛弃的90后商业女间谍》的报道是否惊醒了许多创业人?
信息社会,商业竞争情报无疑对企业的经营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尽管商业间谍能使企业快速获得效益挤垮竞争对手,尽管越来越高明的商业间谍活动巧妙地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缝隙,然而建立在投机之上的收益,究竟有多少生命力?别以为商业间谍就是“特效药”,一旦真相大白,带给企业的将是无法挽回的灾难,品牌声誉将一落千丈,道德、诚信将归零这个时候商业间谍就是致命毒药,请慎之又慎。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