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几年间,在市场竞争和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推动下,银信、银证、银保、证保等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不断加强,金融业综合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几年间,在市场竞争和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推动下,银信、银证、银保、证保等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不断加强,金融业综合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央行近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显示,自2005年2月银行获批投资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以来,以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加快了跨业投资的步伐。截至2011年末,在银行业,共有8家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6家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10家商业银行设立或投资金融租赁公司,3家商业银行投资3家信托公司,3家商业银行设立3家消费金融公司,4家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控股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机构。在证券业,有3家证券公司持有3家商业银行股权,1家证券公司投资信托公司。在保险业,共有4家保险集团投资控股了商业银行、信托、证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
伴随着综合化经营的步步推进,多家商业银行持有多个业务类型的金融牌照,一批“航母型”金融集团逐渐浮出水面。据不完全统计,在16家上市银行中,交行拥有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6种金融牌照,建行、农行分别拥有5种,而工行、中信银行均拥有4种金融牌照,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行还控股2类金融公司,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南京银行各另拥有1种金融牌照。
作为业内较早探索综合经营的商业银行之一,交行先后搭建了交银施罗德、交银信托、交银租赁、交银国际、交银保险等平台,涉足基金投资业务、信托业务、融资租赁业务、证券经纪业务、保险业务等领域。创办于1983年的中国光大集团,业务范围也已覆盖银行、证券、保险、资产管理、期货、金融租赁等领域,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永明人寿等20个公司。
“对中资商业银行来说,在金融业务快速发展、资本约束趋于强化以及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的情况下,开展综合经营变得更为迫切,也更为现实。”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当前银行业高度依赖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依托庞大的客户基础,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不断优化收入结构,已成为大多数商业银行的重要选择。
从实践来看,商业银行通过开展综合经营,改善了业务结构,实现了不同行业的盈利互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利差收入的依赖,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2010年,工行并购重组、资产转让与交易、股权投资基金等新业务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28.4亿元,同比增长32.1%,占营业收入的19.13%;理财业务收入217.74亿元,同比增长31.96%,占中间业务收入的27.91%。
同时,在综合经营的条件下,金融机构拥有一个覆盖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和租赁等多类非银行金融业的平台,可以提供各类客户所需要的产品,能够进行较为有效的交叉营销、合作营销和成本管理,从而降低整体经营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如工行、建行分别设立的工银瑞信基金、建信基金,依托银行营业网点开展的业务量已占总业务量的90%。平安集团在收购深圳商业银行后,整合业务类型,加大风险管控,实现后台集中,扩展交叉销售的深度与广度,2010年交叉销售已覆盖集团所有业务类型。信达、东方、华融等资产管理公司也通过综合经营,实现了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