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管理学家搭乘飞机去深圳作一场关于企业管理的演讲。飞机抵达之后,人们都往外拿行李下飞机。这时候,这位管理学家问身边的年轻助手:你看这个现象有哪些能和管理联系在一起?
管理学家说:当乘客和飞机的运行目标、方向相同的时候,他就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现在乘客为什么要下飞机呢?因为乘客和飞机接下来的目标不同。如果这个乘客买了这架飞机的联程机票,继续飞往下个目标,那么乘客肯定不会动,而会安安静静地坐着。
如果把飞机比作企业,那么企业就应该给员工多买联程机票!
常村煤矿矿长王志清说,联程机票的核心,就是让企业与员工的目标归一。
从“劳动者”到“经营者”
2007年底有一位当红企业家的一句话,引起了全社会关注,“企业不赢利,是最大的不道德行为!”
从某些专业或者学术角度来看,这句话确实经不起推究。但是,它回答了企业为什么生存、依什么生存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赢利则生,不赢利就死!”在王志清眼里是这样看待企业赢利的。潞安集团董事长任润厚讲的更直白“不是企业消灭亏损,就是亏损消灭企业!”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本质属性与终极追求是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样员工也是追求工资与综合收入最大化。煤矿企业要赢利,离不开人、机、料、法、环五要素,人是指人力资源,机是基础设施、机械设备,料指生产原材料,法指开采的工艺方法、管理机制,环即生产环境;只有这五个因素高度统一,企业才能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在这五类要素中,人即企业的员工,是最核心的要素。企业与员工目标的归一,前提是人与机、料、法、环其它四要素的紧密关联。而在传统煤炭企业管理中,员工是劳动者,为企业提供劳动,企业向员工支付工资,员工和机、料、法、环等要素,并不构成直接的联系。
而内部市场化改革则颠覆了这种传统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常村煤矿市场化改革,把企业赢利模式“利润=收入-支出”引入内部管理,职工收入将综合考虑工作量购买、资源回收率、综合价格等等相关投入要素,收入分配同样是“利润=收入-支出”。当每一个生产者都实现了个人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的效益也就实现了最大化。
这种变革的实质,就是引入市场化的原则,通盘考虑人、机、料、法、环的因素,致力于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利益的同时最大化。由于这种流程再造已经包含着人的要素,因此员工成为了追求企业综合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力量。
从“劳动者”向“生产者”转变,最终实现了企业和员工两者追求目标的一致。这种机制上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成了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良性互动。这样,员工就从传统企业意义上的劳动者,变成了内部市场化机制中的生产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内部市场化的改革将员工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此,山西潞安集团董事长任润厚有一个风趣的表述。他说,从花钱办事问题来讲,有四种形式四种效果:拿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注重效果,又注重节约;拿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注重节约,不注重效果;拿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注重效果,不注重节约;拿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注重节约,也不注重效果。
拿别人钱办别人的事,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做法,最容易滋生腐败;拿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是“雷锋精神”,好但不容易做到;拿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和拿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是市场经济行为,当然拿别人的钱是指合理合法的融资,绝不是贪污盗窃和坑蒙拐骗;市场经济行为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是拿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
常村煤矿市场化的做法就是,让员工拿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
此时,企业把员工当成最活跃的生产力资源,让员工提高积极性、创造效益;同时,员工也把企业作为一种资源,通过自己的劳动,达到企业综合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在常村煤矿管理者看来,这就相当于飞机给乘客买了联程机票。员工:市场化的基础和主体
2006年,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风靡全球。
作者阐述了这样一种观念:世界正发生着显著变化,科技、政治和经济革命正在消除各种壁垒。和过去相比,世界正在变得更加平坦。
在中国企业中,海尔也许最先意识到了世界的这个变化。
张瑞敏有一个狮子和羚羊的比喻:“世界是平的,围墙没有了,世界上所有的狮子都可以吃到地球上所有的羚羊。”
常村煤矿的市场化改革,显然也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
要让所有的狮子吃所有的羚羊,就必须彻底拆除传统管理机制里企业内部的藩篱!而拆除藩篱的手段,就是用市场主体资格,来替代传统的生产组织单位。要让员工和企业真正成为利益统一体,关键在于员工必须首先要成为企业内部市场化的主体。
常村煤矿通过把全矿划分为煤炭生产以及辅助生产单元、物资配件供应单元、后勤服务单元、行政管理与服务单元、多经单元五大部分,按照市场化管理要求,确立了四级市场主体。
一级市场主体是矿级主体,由矿企管、财务构成;二级市场主体由生产、机电、运输、通风、供应、劳资等专业经营承包小组组成;三级市场主体是直接承担煤炭生产、洗选加工、运输销售、辅助运输、加工修理等职能的生产队组;而四级市场主体是班组和职工个人。
其中,四级主体是企业市场化最基层的主体,主要作用是按照生产工艺、工序和岗位责任制要求,圆满完成本单位或岗位的工作任务。
常村煤矿市场办主任孟繁信介绍说,四级主体是常村煤矿煤炭价值创造的最基本、最直接单元,是成本管理与效益形成的最基础单元,也是内部市场化运行过程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因素。
正是在这一级市场层面,常村煤矿才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管理和劳资管理的范畴,获得了企业走向市场化管理的途径道路。职工从劳动者向市场主体、经营主体的转变,使原来的“采煤工”变为“管理者”。他们不仅关心出多少煤、掘多少进尺,更关心材料投入和经营结果。
当员工成为市场的主体一员,他就获得了市场意义上的平等。只有这一刻开始,对于常村煤矿的员工来说,世界才真正开始变平。
对于常村煤矿而言,这是一次本质性的飞跃。根本在于改变了分配方式
与四级市场主体相匹配的,是构建四级市场买卖关系。即:矿对科室、科室对队组、队组对班组、班组对职工四级买卖市场。
其中,矿井作为一级市场主体和由专业组、各科队构成的二、三级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交易往来形成一级内部市场;构成二级市场主体的各专业组与构成三级市场主体的各科队之间的交易形成内部二级市场;构成三级市场主体的队组与构成四级市场主体的班组、个人之间发生的交易形成内部三级市场。
在三级市场中,各班组之间、岗位之间、上下工序之间,一方面通过交易结算使班组、个人获得劳动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的作用,使班组、个人的行为,朝着更有利于安全、高效生产的方向努力。
通过构建三级市场,常村煤矿进一步明确了全矿各部门、单位的权力、责任,使企业管理的责任更加明确、标准更加明确,彻底打破了国有企业“人人都管,人人不管”的落后机制。
更重要的是,企业资源控制实现了以计划和承包为主要手段到以市场和效益为主要手段的升级,分配机制实现了从原来“干工作、挣工资”按劳分配到“明码标价、收购交易”的市场化买卖的根本转变。
常村矿劳资科科长冯庆华告诉我们:通过市场化改革,构建了更加和谐的劳资关系,一是员工收入员工自己说了算,二是员工的工作岗位员工说了算。而在传统体制中,这一切则由劳资科来决定,以前许多时候这恰恰是构成劳资矛盾的根源。
让员工和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是常村煤矿市场化改革形成的分配机制。员工们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在为自身创造财富。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常村煤矿,员工不仅拥有了企业改革发展这趟飞机的联程机票,甚至已经成为这架飞机的一枚螺丝、一个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