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统计,今年前7个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40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42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2.8%。在当前全球投资几近停滞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石油、中国五矿、中粮、华为等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屡屡被拒,一些承包工程的公司在海外市场也面临着严重的亏损,特别是中东、北非政治动荡,更为我国企业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据商务部统计,今年前7个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40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42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2.8%。在当前全球投资几近停滞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石油、中国五矿、中粮、华为等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屡屡被拒,一些承包工程的公司在海外市场也面临着严重的亏损,特别是中东、北非政治动荡,更为我国企业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对此,专家提醒说,我们在高歌猛进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冷静,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切切实实地提高风险应对的能力。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表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欧盟国家正受债务危机困扰,美国经济复苏乏力,高失业率等挑战仍未解除,受其影响,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着经济减速、通胀压力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挑战。国际贸易保护有所抬头,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有所加强,国际投资风险越来越大。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尤其巨大,其中包括对中国投资的偏见,这些偏见既来自于政治领域,又来自于经济和社会领域。”傅成玉说。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秘书长和振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近期比较突出的风险主要还是来自政局动荡。利比亚危机、埃及骚乱、印度孟买的恐怖袭击事件等等,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蒙上阴影。
除此之外,来自海外的壁垒也有增多的迹象。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对外投资体量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投向的变化: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投资的目光转向欧洲,尤其是以品牌和技术为目的的并购明显增多。而这样的并购一向难度更大、阻碍也更多。
万季飞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危险,大体可以划为政治监管风险、市场社会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其中首要的是政治风险。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将中国海外投资贴上政治化的标签,而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资源民族主义也在抬头,致使我国的海外企业受阻。“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很难置身事外、全身而退”。
此外,缺乏对国际经济形势和目的国的深入了解,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化经营意识等也使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不小的市场风险和管理经营风险。
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说,社会责任问题、环境问题、合规反腐问题、高风险地区投资的风险等等,这些“非传统风险”要非常警惕。
以合规反腐为例,王志乐说,国际公司把监管和合规的风险摆在第一位,而中国企业却重视不够。这使得最近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在海外已经屡屡受创。比如,中国某知名公司在阿尔及利亚的项目中,两个项目人员因为受贿被判入狱18年。
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表示,全国政协外事委调研发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常常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其中的部分原因来自中国企业自身。例如,缺少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缺少和经济合作对象以外的各方面,如议会、工会、媒体、社区等沟通的习惯,也缺少公共外交的自觉和经验。
傅成玉表示,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发展国际化经营,必须要转变理念、转变方式、转变形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合作供应、承担社会责任。坚持以合作为主的方式,坚持人才国际化和用工本地化,切实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规避最大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西方的偏见不攻自破,才能证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不仅是商业化的,而且是共赢的商业化投资。
美铝公司全球副总裁、亚太区总裁陈锦亚则建议说,“不知深浅,切莫下水”。“走出去”不一定是所有企业的良方。已知和未知诸多因素可能导致对外并购失利,有些企业把市场重心放回中国市场反倒实现盈利。
万季飞提出三点防范风险的建议:第一,在政府层面,应着手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机制,应考虑制定中国《对外投资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监管的力度,预防无序和盲目。同时,政府要加强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各种保护和支持,要切实维护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正当权益。
第二,在市场和中介组织层面,可以探索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充分利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平台,解决境外投资融资难等问题。要大力发展金融、法律、外语、咨询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加强商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要倡导我国的企业将争议在中国涉外仲裁机构仲裁,避免境外仲裁对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合作的不利影响。
第三,在企业层面,要引导企业不断地提高跨国经营水平,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源头出发,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科学、理性、冷静地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国际化模式,开展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建立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