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证据,是破获一桩凶杀案最为重要的部分。当人们的各种行为、信息被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智能设备记录下来,还原“犯罪现场”这件事似乎变得更有挑战了。
阿肯色州曾经发生的一起凶杀案,再次暴露了这一问题。
追溯到一年多前,2015年11月,James Andrew Bates邀请自己的好友观看足球比赛。而该案的受害人 Victor Collins 最终被发现淹死在了Bates的热水浴缸中,主人 Bates 因此也被指控一级谋杀罪。
警方在破案过程中推断,案件现场的亚马逊 Echo 音箱是该案件的重要信息来源。贝茨的家中有一些互联网连接的设备,包括 Nest 恒温器和霍尼韦尔报警系统,但案件的关键信息则可能存在于亚马逊的 Echo 当中。
据此,当地警方向亚马逊发出了一张传票,要求其移交来自于 Bates 所拥有的音箱的任何音频或信息记录。当然,到底能够从其中得到多少有用的信息,现在还不得而知。
Echo 是亚马逊推出的定位于家庭环境的语音设备。它体积大,没有独立电池,必须连接室内电源才能使用;而且它只提供语音一种交互方案,除了扬声器和麦克风,Echo没有其它交互接口。
Echo 音响的语音助手 Alexa 则是通过七个内置的麦克风系统,捕捉环境中的声音,音频信号过滤系统过滤掉环境噪音,从而辨别出人声。当听到唤醒命令时,它便帮助用户完成询问天气、音乐播放的功能。
对于警方的要求,亚马逊已经给出了答复——拒绝交出 Echo相关此案的信息,并在媒体上给出了明确的声明:
亚马逊不会公布任何用户信息,除非我们收到有效的、具备约束力的合法要求。亚马逊理所当然地反对过于宽泛的、或是以其他形式提出的不合适的要求。
这个回应对于警方来说,很尴尬。
智能设备极大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苹果和谷歌都在亚马逊之前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语音产品。尽管 Echo 迟来了两三年,但在推出之后便占据了美国百万个家庭端口。2016 年,它陆续登陆了英国和德国市场,销量可观。
不久之前,扎克伯格也表示研发了自己的数字管家 Jarvis,并声称其有望成为 2016 年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当然苹果的 Siri 与 谷歌的 Google Home 也有自己忠实的粉丝,有着自己密不可分的应用场景。在国内,百度的度秘、微软的小冰以及科大讯飞的一系列产品,也投身到了在 IOT 的语音入口争夺中。
但是在 IOT 产品还未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已经有很多关于 IOT 的数据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凶案现场的Echo”算是一个比较被动的案例,几乎人手一部的苹果手机也曾面临过同样的尴尬。
今年年初,苹果公司便以着“保护用户的隐私”与司法部门“打击犯罪”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美国的联邦法官曾经下令,苹果公司必须帮助 FBI 打开属于加州圣伯纳迪诺枪击案杀手之一的手机。
根据裁决的要求,苹果公司要为联邦调查局提供能够解除手机安全功能、避免在多次解锁不成功时iPhone自动消除数据。
但是苹果公司拒绝了这样的要求,库克在公开信中声称,
所有这些信息需要受到妥善保护,才不会落入黑客和犯罪分子手中,才不会在我们不知情或者没有得到我们的许可的情况下被读取、盗窃和使用。
手机用户希望苹果和其他科技公司尽一切所能保护他们的个人信息,而苹果一直在努力保护他们的数据。
FBI 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辞藻来描述这款工具,但不要忘记:开发一款能绕过安全功能的iOS系统毫无疑问会创造一个后门。政府部门可能会表示,这款软件只在本案中使用,但我们无法保证这款系统不会失去控制。
政府称这样的工具只会在一部手机上被使用一次,但这根本不符合事实。这样的工具被创造出来之后,可能会在多部设备上被一次又一次使用。这相当于创造了一把“万能钥匙”,数以亿计的锁将被打开。
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会接受这种做法。
政府需要苹果公司开后门,为案件的进一步审理挖掘信息,但是苹果的考量在于,这样的一把万能钥匙是否会成为政府随意窃取用户信息的工具。毕竟曾经,苹果的iCloud被黑客攻击获取了无数明星的私人照片,iCloud的“艳照门”事件也是苹果公司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横亘在政府与苹果之间的是巨大不信任,当然“政府”换成了任意别的角色,苹果依然不会给予丝毫的信任。
苹果的理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一家成熟的硬件厂商,苹果的选择是“用户数据的安全问题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已经有过一次安全泄露,那么再出现一次就无异于自掘坟墓。
谷歌的出发点应该也是如此,在 IOT 大行其道的今天,每个人的行为信息都暴露在阳光之下,谁能守护住用户最后的一点隐私,也可能成为未来产品的一大买点。
比如,今天在淘宝或京东上查看某一类商品,之后你在任意一个有它们广告窗口的网页浏览时,推送出来的产品都是相关物品;更有甚者,你办理保险、办理会员卡留下的信息,转天就卷进了“信息黑市”被卖掉;再过几天,就可能接到各种推销电话……
不可否认,在未来的 IOT 大环境中,数据共通是一个实现便捷社会的基础要素。抛除资本的考量、竞争的问题不谈,安全的隐患也让更多的厂家必须将“开放”两个字束之高阁。
过去一年中,时有发生的类似“徐玉玉案”的电信诈骗事件,这样最为老生常谈的问题依然是未解难题;美国还出现了因为黑客攻击,半个国家网络瘫痪的基础漏洞(见钛媒体报道:《遭遇黑客攻击,大半个美国互联网都宕机了》)。
声称对用户信息安全负有责任的巨头公司们,自然要“趋利避害”,选择不与政府合作。
然而,现在是攻击者与受害者处在严重不对称的情形当中。行凶者已经学会使用互联网作为进攻工具,而普通用户正如《黑镜》中的情境——附属在网络上的生活中难以自拔,自己却根本没有合适的抵御伤害的铠甲,那么这终将是一种单方面的厮杀,唯一的问题是行凶者对于收益与付出的衡量。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