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年来有关管理部门和商业银行已经进行了种种尝试,去年仍仅有8%的小微企业通过银行获得了贷款。小微企业融资究竟“卡”在哪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信息不对称”。
尽管近年来有关管理部门和商业银行已经进行了种种尝试,去年仍仅有8%的小微企业通过银行获得了贷款。小微企业融资究竟“卡”在哪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信息不对称”。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成立了担保公司,成立了小贷公司,但我们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日前的2013银行业发展论坛上,华夏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总经理卢小群指出,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
卢小群表示,对于银行来说,如何使用信息流是至关重要的。华夏银行用了三年半时间,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金支付管理系统,为的就是要在“烧饼上找芝麻”。“最近大家一直在讨论互联网金融,尤其是阿里金融给银行带来了挑战。我们提出了‘平台金融’的概念,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对接平台,我们可以服务于上下游及周边的小微或者中小企业,我们已经不再谈企业的抵押和担保,因为我们更多地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
包商银行事业部总经理赵梦琴将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考又推进了一步。“8年前我们就开始探索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没有抵押物,没有金融记录,没有财务报表,这都是业内共识的。”她说,“现在我们在想,小微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它的需求?我们在细分客户需求上做得还不到位。”她同时表示,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是现阶段转型升级的重要问题。
在银行人士的口中,“下沉”成了一个“高频词”。以往总盯着一笔几千万、几百万元的贷款项目,现在几十万元,甚至几万元的贷款户也成了银行服务的对象。“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已经累计发放了23亿元贷款,平均一笔贷款21.48万元。”卢小群透露。“近三年当中,我们的服务对象从十几万个体工商户‘下沉’到农户,一半以上的贷款户是农民。”赵梦琴说。北京银行中小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章志勇也表示,要为融资最困难的那部分企业解决问题。
“中国的小微经济体分三类,企业中的小微企业大约1000万户,个体户大约在6000万户,生产性农户2.1亿个。”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会长刘克崮介绍说。赵梦琴则表示,近十年来,真正得到融资支持的小微经济体可能还不到一两成,大片的“蓝海”依然存在。
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来说,与大银行争夺大客户往往力不从心,而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却是属于它们的“蓝海”。然而要怎样进军这片“蓝海”?
民生银行副行长邢本秀提出了“批量化处理”的方式:“民生银行不做一对一的,必须做批量化处理,A类、B类、C类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支持政策,这就是批量处理。同时依据核心企业的交易信息,向上下游提供金融服务。”
北京银行中小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章志勇则表示,要为不断成长的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牵线搭桥,解决更多的具体问题。银行要从金融资金的提供者转变为金融服务的提供商。
在宏观层面,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会长刘克崮指出,推进小微金融体系的建设关键有三项内容。首先,要建立以小微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小微金融体系。中型银行做“小”的,小型银行做“微”的,金融机构才能做到“微”企业和“微”个人。其次,金融的本质是风险交易,金融机构给小微经济体放款,需要相应的技术和产品。再次,监管也要同时跟进。此外,金融机构还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持,比如税收等;小微金融贷款的产品开发、人员培训、经验介绍等公共服务方面也应完善。
杭州银行行长助理丁峰则呼吁要“放开竞争,打破垄断”。在机构准入方面,现在还存在“玻璃门”。而在业务准入方面,新政策的试点总是大行先搞,小行轮不上,政策层面应对中小银行有特别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