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家具业之千疮百孔需要治愈

近年来,中国家具行业可谓一路飘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和发展。从1998年到2004年,行业总产值从780亿人民币增长到2650亿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超过20%。在家具出口方面,2003年的行业出口总额为73.33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家具行业可谓一路飘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和发展。从1998年到2004年,行业总产值从780亿人民币增长到2650亿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超过20%。在家具出口方面,2003年的行业出口总额为73.33亿美元,比上年增35.4%;2004年的行业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为103.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6%;2005年家具出口为140亿美元,同比增长36%左右。

凭借强大的仿制能力、低廉的劳动力和能源,中国家具生产发展迅猛,占据了国际市场的很大份额;但是,如果审视中国家具的粗放发展模式,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只是一个家具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家具制造业强国。在高速的销量增长和巨额的贸易数字背后,中国家具行业还隐藏着不可忽视的行业发展隐患。

一. 跟风仿制,丧失创新能力

抄袭者昌,创新者亡

在2005年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上,参会者和家具从业者都发现了一个现象:参展的家具产品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大多都是在其他家具款式的基础上作一点调整,勾勾改改以后就变成了自己的款式。其实,家具行业的跟风仿制,在展览会上如此,在家具市场上更是如此。不管是国内、国外的某一名牌家具款式,只要中国的家具生产厂商觉得有必要,这款家具的抄袭品和仿制品就可以在几个月内出现在中国各大家具市场之中。由于具备了这种仿制能力,在中国的家具行业,国外可能会流行5年的款式,在国内几个月就过时淘汰了。

中国家具企业的模仿能力,主要得益于某些中国家具企业有一套跟踪和模仿国内外名牌家具设计的“套路”。通常来讲,中国家具企业抄袭和模仿国内外名牌家具有三种套路:第一,参加国内外家具展,让画样师和设计师当场参观,参观完后临摹设计;第二,购买一套名牌家具的产品,然后分拆让画样师绘图;第三,假装与名牌家具生产商洽谈生意,直接获取家具的图册和相关资料。这种“贴身模仿”的策略为很多家具企业省去了巨额的设计费用,形成了这些家具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和竞争实力。家具行业是一个带浓厚艺术味的行业,家具的区别主要就是款式的区别,因此,国外的厂家都非常重视家具设计,他们的家具设计费用有时可能会占到家具成本的一半左右。如果某个家具企业抄袭和仿制了原创企业的设计,那么投在设计上的钱就节省下来而使得家具成本大大降低,家具价格就可以砍去一半。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家具市场上,还缺乏像家电行业中TCL、长虹、海尔那样的强势品牌,顾客对家具品牌缺乏了解、更缺乏忠诚度。因此,如果家具款式类似,如果顾客对用材、用料上缺乏判别知识,那么顾客就不能基于品牌、质量、款式和价格等因素对产品做出综合购买决策,而只能基于价格高低做出购买选择。在这样竞争环境中,许多原创真品的销售业绩往往还不如抄袭品和仿造品。

抄袭者昌,原创者亡。家具的款式具有较重的艺术成分,很多时候都难以界定是否一家企业抄袭了另一家企业的产品,而整个行业又缺乏一种自律机制,因此,每家家具企业都难以保证自身设计的独占性,创新设计行为的成本只被原创企业一家承担,而创新收益却可以被多家企业无偿享用,家具款式的原创企业不仅享受不到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和溢价优势,而且还无法阻止竞争企业“均享”自己创新成果并以更低的价格推出克隆家具。一个优秀的家具款式设计,一旦推出市场,大约只有一个多月的市场独占期,一个月以后仿造品就会陆续上市。因此,对于大多数家具企业来说,自己花钱搞创新设计是不划算的,最好的竞争策略就是抄袭和仿造,以分享他人的知识成果来维持产品的成本竞争优势;这使得中国家具行业在模仿能力和生产能力增长的同时,大多数企业都丧失了创新和设计的原动力。

创新人才,千金难求

在研发管理中,所谓技术能力,是指对技术进行识别、选择、跟踪、吸收、运用、改进和创造等诸能力的总称。一般来说,企业的技术能力包含4个部分:技术跟踪能力、仿制模仿能力、消化吸收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这四种能力的组合,决定了企业的技术潜能,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可能性和生存发展空间。

然而,在技术跟踪能力充足、模仿能力增强的同时,遗憾的是,中国家具行业在过去的20年中更像一台复印机,单纯地模仿和抄袭,没有形成对国外设计的消化吸收能力,更没有形成自主设计创新的能力。至今,中国的家具行业在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上表现出严重失衡,整个行业都非常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家具设计师,来完成这一“模仿——吸收——创造”的飞跃。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具企业来说,要想获得一份比较满意的家具设计方案,聘个画样师就够了;不要设计师,不花设计费,也能依照同行的家具设计方案生产出家具来,干嘛自己还要费神、费力、费钱来雇人搞自主设计呢?所以,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家具设计师数量非常之少。在广州及周边的顺德、中山、深圳及东莞为中心的华南家具工业区,有近10000家家具企业;而据统计,科班出身的设计师竟然不足1000人。也就是说,在华南家具工业区,每10家家具生产企业才有1名设计师。而依照国外的行业经验,小一点的家具企业,每家需要2、3名设计师,而大一点的家具企业,则每家至少需要3至5名设计师。其次,国内各大院校的家具设计师和一些独立于企业的家具设计师,也面临着家具设计方案“无人出价”的冷遇境地,他们中的部分已经开始转向到其他相关设计领域,比如室内装潢、装修设计。再次,在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只有东北林业学院等少数几所大学开设了家具设计专业,而且都属于新开设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年招生人数较少,每年全国范围内仅能向社会输送200 多名设计人才。看来,要想培育出足够数量的家具设计队伍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在家具设计师数量极其有限的前提下,中国家具行业的自主设计水平令人遗憾。在2005年10月落幕的“2005中国家具设计大赛”上,纵然经过层层选拔,所有的小组都很遗憾地没能评出一等奖。主办方声称,主要原因是“无特别突出的设计作品”,言外之意,分外沉重。面对这种情形,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秘书长张传喜在大赛上感叹到:“缺乏优秀的设计作品和人才也是中国家具设计的一个瓶颈。”

模仿成风,人才稀缺,自主设计创新的能力几乎丧失,把中国家具行业彻头彻尾变成了一个技术和艺术含量低、进入和退出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将注定中国家具业还要走很长一段以低价和数量取胜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其产业仍会停留在低附加值、低利润的生产加工阶段,行业竞争仍然是价格竞争和成本竞争,而非设计、技术、品牌和文化的竞争。国内兄弟企业的白热化竞争和外贸的反倾销问题依然难以避免。

二. 品牌短板,积重难返

在醉心模仿复制和缺乏设计创新能力的同时,中国大多数家具生产企业既缺乏塑造品牌意识的产品基础,又缺乏创造强势品牌的理念和决心。

设计短板,拖累品牌树立基础

国外知名品牌家具注重整体的设计理念,家具设计风格统一,拥有自己的专属设计师,每季推出新品既有创新性又能保持本品牌自己的风格。而国内品牌往往是跟随国际、国内著名品牌的趋势或市场上的流行款式,模仿的成份比较多,家具品牌风格飘摇不定。这种设计风格和家具款式的同质化以及不统一性,模糊了品牌个性,抹煞了品牌意识,使得品牌资产难以累积,拖累了无数中国家具企业的品牌建设。

根据战略品牌管理专家Kevin Lane Keller的品牌理论,品牌意识是由品牌识别和品牌记忆共同作用而成,是指消费者在不同环境中能够识别出某个品牌的能力。品牌意识是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的基石所在,没有品牌意识,就谈不上打造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进而积累企业和产品的品牌资产。Kevin Lane Keller进一步分析指出,如果消费者无法从众多品牌中识别出某个品牌,消费者往往就会认为它和别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区别,就会感觉他们正面对的是一个虚假的或者是无名的产品、服务,即便是购买了它,也会迅速忘记它的品牌名称。可见,如果要提升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就需要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而要在顾客的记忆中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品牌回忆(品牌联想),就必须塑造独特的、强烈的产品特征和服务特征。

但是,在中国的家具市场,如先前所言,小厂仿大厂,大厂仿国外,同行互相模仿,使得整个中国家具市场的产品款式具有高度的趋同性,真假难分、鱼龙混杂,要想让消费者在诸多类似家具款式中辨识出某一个产品的细微差别,实属不易。加之某些厂家的家具风格和家具款式因为模仿名牌款式而经常变动,没有统一的品牌个性作为统率,就更加重消费者的品牌识别负担,更弱化了家具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堆砌的品牌意识,纵使家具企业卖出很多产品、提高品牌展露次数、大搞促销,也难以堆积品牌足够的知名度和认知度,更不用提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品牌美誉度和品牌忠诚度了。

动机短板,丧失品牌建设动力

中国家具行业的品牌建设,不仅受阻于设计短板,还受制于家具厂商缺乏创牌动机。中国的部分家具企业在经营理念上仍然缺乏对品牌的重视,大部分企业出口家具是由国外订货商提供设计样本,按样加工制造,打着别人的品牌出口,赚取廉价的加工费,真正静下心来做品牌家具的企业并不多。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贾清文曾感言:“培养自主品牌已迫在眉睫。”其实,大家都明白,模仿生产、OEM固然挣钱容易,但利润微薄、命系于人;创建品牌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然而,部分中国家具企业以克隆模仿和OEM赚容易钱带来的经营惯性和思维模式已经积重难返,短时期内恐怕还难以消除,中国家具行业的创牌之路注定会艰辛而漫长。

除了部分家具企业习惯于靠OEM和克隆模仿赚容易钱的原因以外,国内部分家具企业不注重产品品质和工艺水平,也是部分家具企业创建品牌的一大障碍。在南开等几所大学对国内27个城市近30000人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消费者对12种品牌要素广泛关注,而消费者认为强势品牌产品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是品质好,第二是名气大(知名度高)。品牌策略大师David.A.Aker提出的“品牌价值认定十要素”理论中,也指出“品质认定”是创建强势品牌和构建品牌资产的重要前提。可见,品质对于品牌的建设,如同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尽管我国家具企业现有5万余家,但是整个家具行业80%以上仍为中、小型规模,他们的生产还基本处于基于手工作业的半作坊式生产水平,使用的加工设备数量少、工艺精度低,在产品设计、木材干燥、加工精度和表面装饰等方面比较薄弱,生产的家具产品质量不好、档次不高。因此,从部分中小型家具的生产质量来看,他们仍然缺乏打造强势品牌的两个重要特征之一。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在品质有限的前提下,低价卖出产品似乎比创建品牌更为现实和容易;产品质量不高,广告和促销做的越多,只会让负面形象传播的越快、越广,不创品牌、少做传播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三.低价策略,腹背受敌

《中国绿色时报》曾有如下报道:“中国出口到日本的4尺床(含床垫),中国价105美元,日本价1250美元,12倍。一套实木餐桌椅出口价30美元。在欧美同质桌椅要卖300美元~400美元。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家具,少则加3~4倍,多则加4~6倍。而在北京新开的达芬奇超市,一张西班牙石床22万元,一套法国古典沙发30万元,意大利矮柜标价高达68万元。”

跟外国家具比起来,中国家具企业不像是在卖产品,更像是在卖资源——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和廉价能源。卖资源似乎也不完全是坏事,总比不能卖、没的卖要好。在缺乏自主设计能力、没有强势品牌的前提下,中国家具行业能赶超意大利、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家具出口国,依靠的就是这种低成本支撑的低价渗透策略。不幸的是,中国家具正在遭遇成本优势丧失、供求失衡的双重压力,使得大家不得不开始思考低价渗透策略究竟还能持续多久?

成本优势,好景不再

从劳动力价格来看,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已经不具备以往的明显优势。2004年和2005年,国际家具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家具生产和出口蓬勃兴起。像印度、越南等国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还要低20%~40%,其家具产品也比中国的价格低得多。美国、欧洲、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把进口家具的目光投向这些国家,美国的一些家具厂商已经考虑在这些国家设立分厂,内地的台商也开始对东南亚国家考察,准备到东南亚设立生产厂。中国对欧美的家具出口贸易没有受到大的影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家具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还有限,欧美暂时还需要中国的生产能力。

从原材料价格来看,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也在危及中国家具的成本优势。近两年,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扬拉动了下游产业价格的上升,家具原料中的海绵、油漆、人造革以及运输费用均大幅上扬,部分地区的涨幅甚至一度曾达到50%。对于原材料价格的增长,部分中小家具企业主都感叹:“我们现在是做也不行,不做也不行。按照以前的订单生产,多做一件家具就要多亏损一些,但是要是不做,有限的客源就会变得更稀少,那就只能关门了。”

中国家具业是在廉价劳动力和原料低价位的摇篮里成长壮大的,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家具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如果中国家具产业想要长期走低价策略的道路,廉价劳动力优势或许还可以从广阔的西部地区挖掘,但石油和其他资源的价格上涨,是任何力量都控制不住的。

供求失衡,价格崩盘

在家具制造成本上扬的同时,由于同行竞争激烈和下游渠道施压,国内外的家具销售价格却没有相应上涨。

在国内市场上,中国的家具产业虽然正处在成长期,却已是供大于求。在缺乏独创设计和强势品牌的前提下,大多数家具生产厂家展开了激烈的业内竞争,并在与家具零售商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家具的行业总产值已经超过330亿美元,其生产能力还将超过这一数值。而据2005年中国家具市场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家具人均年消费仅有8.6美元,也就是说全国的家具市场规模仅在100亿美元左右;即便是扣除国际市场上消化的100多亿美元销售额,整个行业还剩余100亿美元左右的库存和剩余生产能力。再乐观一点的估计,根据《消费日报》2005年11月的报道,整个家具行业的库存依然达到了人民币400~500亿元。可见,相对中国家具的生产能力,国内的家具市场规模还相当有限,总体上已经是供大于求。更重要的是,由于国内许多厂商没有出口权,国内市场成为大多数家具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品“倾销”地,在国内市场的价格竞争似乎比国外市场更为激烈。

从家具行业的下游来看,家具零售商的日子似乎也不好过,近年来家具零售商数量猛增,使得家具消费能力加速分流。据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贾清文介绍,目前中国5000平方米以上的家具流通场所超过2500家,1万平方米以上的有900多家,2万平方米以上的有500多家,3万平方米以上的有100多家,5万平方米以上的有30多家……各地的专业家具流通场所经营面积已超过2000万平方米,此外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家具专卖店以及大型百货商场经营家具……家具零售规模的扩张和相对有限的家具消费能力,已经促使家具零售商不得不一再使用降价促销的手段来维持客源。下游零售商降价不提价,上游生产厂商又怎么能够提高售价呢?

在国际市场,中国家具企业的价格竞争态势也不容乐观,对外要遭受东南亚和印度的低价家具阻击,对内还要应对国内兄弟企业的压价行为。由于产品同化、技术相当,部分家具企业为争夺海外订单而不得不竞相压价,中国的家具出口价格被外商一压再压,甚至出现外商拿着这家的报价单到另一家去压价的现象。

“原材料价格猛涨,市场的销售状况惨淡,价格一降再降,我们现在是腹背受敌。”山东某家具生产企业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国家具制造业正面临的成本和价格危机。过去,中国家具的成本优势主要是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如果失去这两个支柱,中国家具的成本优势如何维系呢?中国家具又靠什么生存和发展呢?

四. 低质仿冒,引发信任危机

迫于成本上涨和售价下跌的双重压力,羡慕国外名牌家具的巨额利润,部分家具企业开始从家具质量和家具仿冒上做文章。

低质产品,伤害的是信誉

在中、低端的国产家具产品市场上,消费者遇到最多、投诉最多的就是产品安全性问题。全国16座城市的调查显示,有16%~22.3%的消费者新购买的家具中有害物质超标,买回家具后的1~3周内会出现头痛等症状。在华东某市,消费者协会对于家具市场的抽检显示,11个批次的家具中合格的只有4个批次,总体合格率为36.4%。除了产品安全性问题,家具厂商对消费者的欺骗行为也不断被媒体披露。比如,以其他木质代替红木、橡木、紫檀等名贵木材,混淆“实木”和“全实木”的概念,已逐渐被消费者所知晓。现在,只要是稍对家具行业有所了解的消费者,大多会怀疑家具厂商对于家具质量和安全性的保证之辞。因为,在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家具质量普遍低下的环境中,大多数消费者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绝大多数家具都假设成可能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不再为所谓的“绿色家具”和高质家具支付较多的溢价,免得受骗。越是消费者不信任,家具生产厂商保障原材料真实性和生产“绿色家具”的动力就越少,因为即便是生产绿色家具和高质家具也难以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和购买,所以整个行业都走上了一个缺乏诚信的恶性循环——消费者越不信任,不诚信行为就越盛行,低质产品就越当道。

以假乱真,失去的是顾客

在高端的进口家具市场上,最为严重的就是仿冒名牌和欺诈消费者行为。根据《北京晨报》的报道,市场上流通的“进口家具”中,真货的比例还不足46%。那些所谓的“进口家具”,只不过是国产的仿冒品在香港转了一圈,然后拿到报关单后就成了“进口货”。据说,既便是商家能提供原产地证明,也不能确保家具真的产于国外。进口一套原装产品,把一批仿冒品混在一起卖,这是通常的做法。所以,往往消费者看的样品确实是产于欧洲或者美国,但是送到消费者家中的就可能产于国内某地。真假进口家具在成本上存在悬殊的差价,给造假者带来了厚利,是仿冒进口家具泛滥的根本原因。由于不存在设计成本、不使用高档材质、不用支付高昂的创牌费用,仿冒家具的成本几乎仅为真货的20%左右;然而,他们的售价却可以高达真货的80%甚至更高。据说,一套售价为30万的仿冒家具,仿冒者可以净赚18万之多。

随着类似于仿冒国外名牌、以次充好和甲醛超标的不诚信行为被一次又一次曝光,整个中国家具行业的商誉如今面临极大的挑战,不管是生产厂商还是零售商,已经陷于得不到大多数消费者信任的艰难境地。

五.竞争升级,行业面临大洗牌

纵然在过去20年中,中国家具行业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超过2600亿,比1978年增长了23倍;但是,由于醉心于OEM和仿制国外产品,由于缺乏独创的设计和高端强势品牌,由于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非常低,中国的家具行业还处在价格和成本竞争的低层次竞争层面上,呈现出“散、乱、差”的特点。至今,中国家具行业仍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行业集中度非常低,根据华安盛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统计,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市场份额超过1%。这将为行业优势企业提供发展的重要机遇,也将促使更多的管理不善、竞争乏力的小企业面临淘汰的厄运。

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出于两方面原因,中国家具行业的竞争升级、行业洗牌将成为必然:

其一是技术进步提升了产能和生产效率,成本及价格竞争将变的更为剧烈。近年来,中国家具业的一些企业在提高装备水平的同时,加强了工艺的改进和提高,带动了家具行业生产产能的提升和价格的下降。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小家具企业留下的利润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大量中、小家具企业最终将面临淡出市场的绝境。2004年的原材料价格上扬,对于许多小型家具企业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迫于价格下降和成本上升,原本微薄的利润已难维持,小型家具企业中部分已经停产,还有更多的正在硬撑坚持。

其二是家具消费理念正在由功能需求向审美需求逐步提升,品牌和设计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随着国外家具品牌的更多进入、中国消费者的素质提升、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和消费者对家具艺术性的不断追求,中国中、高端家具市场的竞争,将由产品竞争演变成款式竞争和品牌竞争。家具企业的营销战略重点将从成本控制、以量取胜转移到创新设计、品牌塑造,那些不注重改变和重塑品牌形象的企业将在中高端家具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

根据行业发展规律,在一个成熟行业,其市场份额不可能如此分散,更不可能没有三、五个能影响行业的领袖品牌。当下,所有的行业问题没有爆发,家具行业的兄弟相残还没有真正开始,是因为行业的高速增长麻木了大多数家具厂商对行业问题的担心。再过几年,一旦高速增长的行业成长期结束,所有的行业问题将突显,中国家具行业将不得不面临残酷的大规模行业洗牌。不管是通过价格战,还是通过差异化的款式设计、强势品牌的塑造,部分有进取心的企业必将迅速扩张,挤占众多弱势品牌的市场份额。大量中、小家具企业将被无情淘汰出局,惟有少数优秀的家具企业能依靠品牌、设计、成本和规模等优势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