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武汉晨鸣纸业公司总经理的陈洪国近日被召回集团总部,任命为集团公司董事长。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当地最大的工业企业、全国同行业龙头企业的董事长,陈洪国的上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时任武汉晨鸣纸业公司总经理的陈洪国近日被召回集团总部,任命为集团公司董事长。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当地最大的工业企业、全国同行业龙头企业的董事长,陈洪国的上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人对他能否胜任这个角色表示担心和疑虑,甚至有的认为,晨鸣集团“一把手”的更换,将给中国造纸业的格局带来一个新的变化……
一鸣惊人 英雄出少年
在陈洪国的简历上有这样的几段经历:
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在进入晨鸣集团工作后,从一线普通员工干起,先后担任过班组长、车间主任、分厂厂长、副总经理等职。
1997年,晨鸣集团出资2.08亿元,与湖北汉阳造纸厂合资成立武汉晨鸣汉阳纸业公司,委派陈洪国出任总经理。
2000年7月,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优秀企业家的陈洪国代表晨鸣集团与湖北蒲圻造纸厂签订合同,合资在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遗址上组建了赤壁晨鸣纸业公司。
2001年5月6日,陈洪国被提名晨鸣集团的董事长。这一年,陈洪国35岁。
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陈洪国担任董事长仅仅4年多的时间,晨鸣集团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生产能力由5年前的50万吨增加到300万吨,销售收入、利税指标分别为2000年的7倍和3倍,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1年保持了全国同行业第一位,进入全国企业500强和全球纸业50强。当初那些对他能否胜任这个角色的担心和疑虑,已经完全变成了赞赏和庆幸。
然而,陈洪国并没有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他为自己和晨鸣人提出了新的目标:到2010年,跻身于全球纸业10强的行列。
出奇制胜 震撼楚荆大地
推选陈洪国为晨鸣集团的董事长并非偶然。这是上级组织部门经过广泛考察、公司董事会经过充分酝酿,从晨鸣集团发展大局出发作出的选择。
1997年,晨鸣集团按照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重组的要求,出资2.08亿元,与湖北汉阳造纸厂合资成立武汉晨鸣汉阳纸业公司,委派陈洪国出任总经理。
汉阳造纸厂原是轻工业部的定点厂,被称为全国八大纸厂之一,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经营不善,管理混乱,企业陷入困境,亏损额累计达到7亿多元,资产负债率达98.7%,已到了破产的边缘。
1997年末的一天,顶着凛冽的寒风,陈洪国带领14名山东大汉从黄河之滨一路风尘来到江城武汉,在坐落于长江北岸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原湖北汉阳造纸厂安营扎寨。
晨鸣人的到来,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管理机制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特别是彻底打破了该厂几十年来一直沿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大锅饭,使企业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但是,也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由于部分员工对企业的改革缺乏理解,因而发生了以游行为主要方式的“反合资风波”。
面对突如其来的局势,陈洪国冷静地因势利导,团结依靠广大干部员工,化干戈为玉帛,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建立起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在1998年合资的初期阶段,相继投入6000万元,对原有的8条生产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生产能力成倍增长。这一年他们团结拼搏,战胜了百年不遇的长江特大洪水的袭击,克服了能源、原料、市场等多方面的困难,一鼓作气,当年实现利税9022万元,此举震惊了武汉市及中国造纸界。1999年,陈洪国率领公司员工乘胜前进,不断进行挖潜改造,在设备、人员基本没有大的增加的情况下,利税比上年翻了一番,达到1.8亿元,成为武汉市屈指可数的利税大户之一,在全国造纸业的排名中,列晨鸣集团总部之后的第二位,被称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典范”,陈洪国也获得武汉市优秀企业家、湖北省劳动模范、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为了将武汉晨鸣进一步做大做强,陈洪国充分发挥晨鸣的品牌、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先后控股经营处于停产状态的襄樊白兰铜版纸公司、建设8年没有正式投产的赤壁造纸总厂、处于困境中的乾能热电公司,使其均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摆脱困境,焕发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与设备,投入近5亿元建成了武汉晨鸣工业园,成为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武汉晨鸣成立8年来,在湖北省累计创利税2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为我国的国企改革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成为震撼楚荆大地的“晨鸣现象”。
高瞻远瞩 打造民族品牌
陈洪国从上任起,便把眼光瞄准了世界造纸工业趋势的高起点,跨越式地发展晨鸣产品的科技含量。
陈洪国执掌晨鸣之初正是中国纸业受到冲击最严重的时候。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浪潮风起云涌,一批国际纸业巨头纷纷看中中国市场,充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引进外资特有的优惠政策,投入巨资在中国建厂,有的甚至实行倾销,这对中国民族纸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001年5月,陈洪国任晨鸣集团董事长之初,便着眼于晨鸣的做大做强,高扬创业的大旗,以发展作为主旋律,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5年内将年生产能力扩大到300万吨以上,昂首跻身于世界纸业50强的宏伟目标。
在这一目标的鼓舞下,总投资达30多亿元的年产30万吨铜版纸、15万吨新闻纸、18万吨箱板纸3大项目同时在寿光、武汉、齐河拉开大幕。
铜版纸项目是经国务院总理办公会通过的国家财政贴息贷款项目,投资额达19.2亿元,全套引进居世界最先进水平的芬兰美卓和德国福依特公司的造纸设备,经过1年多时间的紧张施工,于2002年全线投产,由此结束了我国因不能生产高档铜版纸而主要依赖于进口的历史。经过自主创新,相继开发出“雪鹰”、“雪燕”、“雪狐”、“雪兔”等系列产品,其质量和档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满足国内市场供应的同时,销往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到11.8万吨,其中在美国市场年销量就达4万吨,成为蜚声海外的知名品牌。
武汉晨鸣年产15万吨新闻纸和齐河晨鸣年产18万吨箱板纸也于2002年先后建成投产,开发的42克低定量新闻纸、橙色新闻纸等产品分别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3大项目在一年内投产,使晨鸣集团的整体实力迅速增强,2002年纸品产量超过100万吨,利税总额突破10亿元,与上年相比,实现了两个翻番,从而成为全国造纸业的一大亮点。
晨鸣集团的跨跃式发展,其意义远远超越了自身,它标志着我国民族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05年元旦,陈洪国是在紧张繁忙的氛围中度过的。这一天,晨鸣集团年产30万吨涂布白卡纸生产线开车投入试生产。
涂布白卡纸是用于高档商品包装的主要材料。近年来,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包装越来越趋向高档化,我国每年需进口白卡纸100万吨以上。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陈洪国断然决定,投资13亿元,集全球纸机精华之大成,聚世界纸机先进技术于一体,从芬兰、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引进了年产30万吨高档涂布白卡纸生产线,于2003年开工,仅以1年零3个月的时间便竣工投产,创造了世界同类项目建设速度之最。
该项目投产后,公司技术人员奋力攻关,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相继开发出白卡纸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用户青睐,逐步形成品牌优势。
2005年,吴邦国、王乐泉、回良玉、盛华仁等领导相继对该条生产线进行视察,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在纸业大发展的同时,晨鸣集团生产经营的触角向其它领域延伸,先后投资近10亿元,从德国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板材生产技术与设备,在齐鲁大地的寿光、荷泽、齐河上马了4家板材生产企业,形成了年产高密度纤维板60万立方米、强化木地板600万平方米的能力,成为我国长江以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
步步为营 构筑新格局
整合重组弱势企业,让它们成为晨鸣国际化进程中的生力军,是陈洪国上任后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2001年9月的一天,陈洪国在日本考察结束后,直达长白山下吉林延边自治州开山屯。在延边自治州政府主要领导的陪同下洽谈合作事宜。
这是一个建于1936年的老造纸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年产5.5万吨化纤及造纸漂白浆及3万吨造纸的能力。后由于多种原因,曾两度破产,3800多名员工被迫下岗。
经过认真考察,陈洪国认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生产规模。基于建立集团木浆原料基地的长远发展考虑,与对方达成共识,晨鸣集团投资4163.3万元,亚松公司将现有优质资产作价4000万元,合资成立延边晨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占51%和49%的股份。
如果说组建延边晨鸣是陈洪国为晨鸣集团建立原料基地而实施的一项战略性措施,那么上海晨鸣的成立则是为企业进行装备配套的又一招妙棋。
2003年元月18日,上海晨鸣造纸机械公司隆重挂牌成立,晨鸣集团以较大的投资比例取得控股权。上海造纸机械厂的前身是由黄炎培先生于1925年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的机械实习工场,名为中华合记铁工厂。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便制造出国内第一台幅宽3150毫米、车速每分钟300米、日产新闻纸达50吨的长网纸机,其中为湖北汉阳造纸厂生产的3150纸机经过改造后,至今仍在武汉晨鸣呈现着旺盛的活力。后来又自行设计制造出国产第一条幅宽达4000毫米的造纸生产线,从而一度成为国内最大的造纸机械生产基地。
晨鸣人的到来,打破了人们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思想观念和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全新的市场经济理念,通过建章立制、引进人才、强化管理、技术改造等多种措施,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造纸机械技术,迅速将企业推入发展的快车道。从此,这部分闲置的国有资产被盘活了,近千名下岗多日的员工重返工作岗位。公司成立当年,便具备了生产经营大型、宽幅、高速、自动化系列纸机及各类辅机配套设备的能力,并且能够承接国内外各种纸机的改造、安装、调试、技术咨询及造纸工程成套项目,为实现高速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将上海晨鸣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纸机生产企业,公司总投资2.5亿元,新上被列入国家国债贴息贷款项目的替代大型造纸机进口技术改造项目。
这时,南海之滨又传晨鸣捷报。
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湛江林纸一体化项目招标中,晨鸣集团以其科学的运作方案、成熟的管理模式、雄厚的发展实力一举中标。这个项目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木浆项目,原定投资总额为94亿元,建设原料林基地300万亩,年产木浆70万吨,由两家国内企业和一家国外企业合资建设,后因外方企业退出,国家发改委重新通过招标选择项目建设者。
接到发改委的中标通知后,陈洪国立即组建工作班子,并亲自率部挥师南下,拉开了承建这一目前国内顶级纸浆项目的帷幕。
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对晨鸣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再度跨跃式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对于国家充分利用南方丰富的林业资源进行农业结构和原料工业的战略性调整、减少木浆进口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水到渠成 全方位接轨国际
2005年3月,江西晨鸣年产30万吨轻涂纸生产线一次性投产成功,这标志着晨鸣集团的国际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个项目的实施,是陈洪国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陈洪国意识到未来的晨鸣,不能仅仅只是中国的晨鸣,必须是世界的晨鸣。晨鸣集团要不断做大做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定位,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基于这种思路,陈洪国驾驶着晨鸣集团的列车不断驶入国际化发展的快车道。
江西晨鸣是由晨鸣集团、韩国新茂林、南非萨佩、国际金融组织等5方合资建成,晨鸣处于控股地位。这一项目的投产运行,不仅引进了近1亿美元的外资,进一步优化了产品结构,壮大了晨鸣集团的实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合作,引进和嫁接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模式,促进晨鸣全方位与国际惯例接轨。
为实现这一接轨,早在2003年,陈洪国就与韩国最大造纸企业之一的新茂林制纸株式会社社长李源洙先生签订协议,双方缔结为战略性合作伙伴,在生产、技术、人才、市场、原料等方面实行资源共享。新茂林先后派出数十名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到晨鸣任职,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对提高整个公司的运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晨鸣先后在香港、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地建起了10个分公司,逐步构筑起国际化的市场营销网络,将产品打入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纸张出口量达到20万吨,创汇额达1.6亿美元。
2005年10月28日上午,阿尔诺维根斯晨鸣特种纸项目奠基仪式隆重举行。阿尔诺维根斯是法国最大的特种纸生产企业,这次与晨鸣集团联合投资5.9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特种纸项目,计划于2006年11月建成投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创利税2.7亿元。
在此之前,晨鸣投资25亿多元,从芬兰引进了纸幅宽达11米、车速每分钟达2000米以上的世界最先进的纸机,新上年产30万吨超级压光纸项目,与日本合资新建年产20万吨静电复印纸项目,与香港弘康公司合资建设五星级御景大酒店,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国际化大发展的序幕。
审时度势 推行以人为本的方略
2004年,晨鸣公司作出了让国内同行惊讶的决策,公司聘请韩国人高基镐担任集团董事长顾问、副总经理、寿光晨鸣总经理。这样,晨鸣开了外国人担任公司高管之先河。他们推行以人为本的方略,面向全球招贤纳士,不惜重金招聘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充实公司各部门、各分公司。他们甚至以300万元年薪招聘营销总经理!
陈洪国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缺人才则止”。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陈洪国认为,企业间竞争表面看来是经济资源、产品质量和品牌优势的竞争,而实际上却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竞争。没有一流的员工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企业。于是有了开头的一幕。
着力培养“内部企业家”是陈洪国实施人才工程的核心内容。面对纵横国内的10余家子公司的管理,陈洪国相当自信:晨鸣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具备驾驭全局的能力。在子公司管理方面,按照集团化运作模式和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操作,对各高层管理者实行真正的放权。“这不仅仅是信任,同时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并实现自身价值。”陈洪国说,晨鸣纸业的激励约束制度行之有效,一方面对这些高级管理者实行按工作量、工作质量和贡献取酬的分配机制,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了以末位淘汰制和激励基金为主要内容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同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高层和中层管理者全面实行竞争上岗,促进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
晨鸣纸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表现在对高层管理者的培养和放权上,还体现在对一线员工的“亲情化管理”以及全面培训等方面。陈洪国提出,人力资源的加速积累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导。通过内部培训提高存量的素质,借助外部招聘缓解增量的压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永恒活力。因此,必须把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于是,全员培训便成为2004年以来晨鸣最抢眼的一道风景线。16000余人的大规模员工教育培训活动,标志着晨鸣纸业在不断巩固核心竞争力方面又增添了新的利器。
“创造一个良好的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环境,使每个晨鸣人都成为人才。尤其是让高学历人才成为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转化成支撑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基于这种观点,陈洪国在公司上下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不断掀起了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热潮。
经过4年多开拓奋斗,陈洪国初任董事长时提出的5年内进入全球纸业50强的目标早已变为现实,现正以更快的速度向着全球10强的目标奋进。
站在一个新的五年规划的起跑线上,陈洪国感慨万千,壮怀激烈。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发明了造纸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当人类社会进入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一名炎黄子孙,须责无旁贷地为着中国纸业的崛起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