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回顾中国大企业的发展路途

一些大企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大力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创新出符合国情和本企业特色的绿色管理、诚信管理、精益管理、知识管理、风险管理、敏捷管理、供应链管理、反倾销管理等与世界管理潮流同步的管理办法,加快了企业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

2005年,虽然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但仍实现了3.2%的强劲增长,我国国民经济在新一轮增长周期高位运行,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为代表的中国大企业,也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出现一些新的亮点,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2006年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1.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6中国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共计14.1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4万亿元,增幅比上年下降但仍高达20.4%。制造业企业500强和服务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5.0%和7.6%。排在中国企业500强首位的企业的营业收入由5年前的 4004亿元,上升到本次的8230亿元,提高了1.06倍。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达到282.8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7.9亿元。

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总额达到41.2万亿元,增加了7.7万亿元,增幅高于上年,达22.9%;2006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服务业企业500强的资产总额,分别为5.8万亿元和32.9万亿元,比上年提高了17.6%和9.12%。

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继续大幅提高,达到60.7亿元,提高了15.4亿元。

2.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以企业营业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做比较,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大企业对国民财富的贡献,但这一指标能反映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2006中国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共计14.14万亿元,相当于2005年GDP的77.6%,略高于2006美国企业500强73.0%的比例。此前连续四年,依据调整后的GDP数据,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与当年GDP的比值分别为55.7%、57.9%、66.2%和 73.5%,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显示出我国大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纳税是大企业对国民财富贡献的一个直接反映。2006中国企业500强纳税总额9938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33.1%,反映出中国企业500强对国家税收的突出贡献。

2006中国企业500强实现净利润总额为6428亿元,增幅虽然比上年有较大下降,但仍达22.1%,高出营业收入增长率近2个百分点。

3.资本运营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企业并购重组活跃。2006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40家企业在2005年度进行了并购和资产重组,共并购了416家企业,反映出大企业正通过并购重组手段扩大资本规模、拓宽经营领域、打造产业链条,致力于将企业做强做大。2006中国企业500强共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4015家,分公司6115家,参股子公司4690家。事实表明,我国500强企业基本上实行的是经营型控股公司体制。

二是资本支配能力逐年提高。以企业的总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作为企业权益资本支配能力的衡量指标,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企业500强的资本支配力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4中国企业500强的这一比率为5.21∶1。2005中国企业500强的这一比率为5.59∶1,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这一比率上升到5.98∶1。由此可见,目前中国企业500强的l元权益资本大约支配6元的货币资本。

三是资本密集程度有所提高。国际上,一般用人均资产来反映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和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同时认为这一比率对企业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影响。数据显示,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资本密集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均资产为172.3万元,高于2005中国企业500强人均资产164.2万元的水平。

4.研发投入比例有所提高

2006中国企业500强中有411家企业上报了2005年的研发数据,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45%,比上年的1.20%提高0.25个百分点;共有298家企业上报了专利方面的信息,这些企业共拥有授权专利73182项,其中发明专利18040项,发明专利的比例接近1/4。

5.企业管理得到加强

一些大企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大力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创新出符合国情和本企业特色的绿色管理、诚信管理、精益管理、知识管理、风险管理、敏捷管理、供应链管理、反倾销管理等与世界管理潮流同步的管理办法,加快了企业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主要包括:一是围绕企业做强、做大、做专,实施标杆管理,跻身于世界管理先进水平之列;二是在“归核化”理论指导下,迅速形成新的核心能力,确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三是确立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实现自我完善,把企业建设成和谐企业;四是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挑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本管理”,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管理新路;五是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实施“全球战略管理”,创新出适合本企业“走出去”的方式。

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占主导地位

在2006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49家,占500强企业总数的69.80%;年末资产总计390919亿元,占500强企业资产总值的94.95%;实现营业收入119467亿元,占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84.49%;实现利润总额为5656亿元, 占 500强企业利润总额的87.99%;从业人数2042万人,占500强企业从业人数的90.15%。

7.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所占比例缓慢攀升

在2006中国企业500强中,私营及控股企业有87家,占500强企业总数的17.40%,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资产总计7127亿元,占500强企业资产总额的1.73%;从业人数为143万人,占500强从业总人数的6.30%;实现营业收入为11204亿元, 占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7.92%;实现利润421亿元,占500强业利润总额的6.51%。

8.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

2006中国企业500强以总部所在地计,分布在除西藏和青海以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如果将我国大陆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大经济地带,则东部地区集聚了大部分500强企业。2006中国企业500强中,东部地区有368家,占总数的73.6%;中部地区有55家,占11.0%;西部地区有53家,占10.6%;东北地区有24家,占4.8%。与2005中国企业500强相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入围企业数略有增加,分别增加4家和1家;相应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入围企业数略有减少,分别减少2家和3家。

9.产业分布偏重于重化工化

2006中国企业500强分布在75个行业,大体上划分为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采掘、建筑、电力生产等)三个部分。由于囊括了金融业、公用事业等行业的企业,2006中国企业500强中服务业的净利润、从业人员特别是资产总额占全部500强企业的比重,都高于制造业所占比重,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两者大体相当(约为38%左右)。但从入围企业数量上看,2006中国500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有 278家,服务业企业有143家,其它类型的企业有79家,制造业企业的数量远远多于服务业企业的数量。

在所有行业中,钢铁业、建筑业与煤炭采选业进入500强的企业最多,其入围企业数分别为70家、36家和25家,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0家、减少了2家、增加了4家。此外,有色金属业入围企业达到14家,较上年增加了3家。

钢铁业、建筑业、石化业等三大传统产业的营业收入占500强的28.5%,接近1/3;净利润占500强的33.7%,超过了1/3。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知识型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太小。可见,我国大企业中的产业分布重化工化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10.与世界级大企业的差距正在缩小

2006世界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计达18.9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2.7%;资产总额达72.77万亿美元,增长了7.4%。从绝对值看,2006中国企业500强比2006世界企业500强少很多,但在增长率上,中国企业500强分别高出世界企业500强7.7个百分点和15.5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2006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虽然仅为2006世界企业500强的9.3%,但比上年的8.4%提高近1个百分点。另外,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周转率为0.34次/年,高于2006世界企业500强平均0.26次/年的水平。

二、我国大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国际产业链中仍处于低端的制造环节

现代产业链由投资、研发、营销与制造四大环节组成,相应地形成了金融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与制造中心,其中,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掌握资本、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市场营销网络等3种垄断性生产经营要素,从而共同控制着整个产业链,而被其控制的对象是制造业,处于产业链最底层的低端制造中心则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最微薄的,其生产经营所得几乎只能维持其生存所需。在现代国际产业链中,我国不仅缺乏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研发中心和国际营销中心,而且也没有真正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这就决定了我国大企业目前仍主要是依靠低端制造业、低价劳动力、高资源消耗与高环境污染来增加产值和获取极其微薄的利润,这必然阻碍我国大企业健康发展。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研发投入不足。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 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大企业的同一比例目前已达5%左右。从中国企业500强的水平来看,平均水平也不到1.5%,达到5%的仅有 28家,达到2%的也只有109家。据调查,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11.9%开展科技活动,在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也只占38.4%;只有25%的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中国企业500强中只有 10.45%的企业进行过“原始创新”。

二是科研产出水平不高。专利申请是反映企业自主创新产出的风向标。虽然目前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经超过300万件,但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数量仅占19.9%,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数量则更少,且主要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和汉字输入法等领域。而来自国外的发明专利占86.6%。中国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其中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来自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明专利,分别占93%、91%、 85%、69%、60%。另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有几千家,占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70%~80%的大型企业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管理知识产权的机构,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仅占40%。

3.产业分布结构不够合理

一是传统行业仍占较大比重。2006中国企业500强虽然分布在74个行业中,但钢铁业、建筑业、石化业等三大传统产业的营业收入所占比重达28.5%,净利润所占比重达33.7%,超过了l/3。相比之下,高新技术企业所占的比例则偏小,航空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电子办公设备、动力设备、计算机、自动化控制设备、制药等9个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入围数量与销售收入所占比重分别只有11.4%和8.8%。

二是服务业企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企业所占比例太低。2006中国企业500强中,服务业企业只有143家,所占比重仅为28.6%;世界企业500强中,服务业企业是278家,所占比重为55.6%;美国企业500强中,服务业企业是323家,所占比重达64.6%。数据表明,中国企业500强集中于制造业,而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集中于服务业;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服务业企业主要是传统服务业企业,而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中的服务业企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企业。

三是生产集中度仍偏低。虽然在解决行业集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一定进步,但集中度仍偏低。以钢铁业为例,我国十大钢铁企业所占份额,2000年为49%,2004年为37%,2005年为39%,我国前五名大钢铁企业市场份额为24%,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预计我国钢铁业要到2010年,前五名才能控制30%的市场,前十名产业集中度才能达到50%。而目前欧盟25国的情况是,前五名所占比例为53%,前十名所占比例为67%。产业集中度不高,带来的主要问题是行业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导致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也难以有根本性的改善。

4.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尽管我国大企业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与世界级大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管理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不仅仅是在基础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而且是整体性的。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