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在天平上“跳舞”的CEO

美国一家机构通过对全球2500家最大公司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在过去7年中,CEO的周转率提高了53%。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因为股东们越来越希望尽快拿到回报。

全球CEO的平均任期正在被失去耐心的股东越剪越短

美国一家机构通过对全球2500家最大公司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在过去7年中,CEO的周转率提高了53%。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因为股东们越来越希望尽快拿到回报。

2002年是全球经济比较低迷的一年,也是美国大公司爆发丑闻最多的一年,安然、世通,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公司倒下,即使是经营情况原来比较好的公司也不同程度地遇到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2001年有许多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离开公司:韦尔奇从通用电气公司退休;阿诺德离开速递巨人UPS;Yoshikazu
Hanawa 离开日产;Yoichiro
Kaizaki走出普利斯通;当然还有提前撤离安然的肯·雷和斯基林。据统计,这一年全球2500家上市大公司中共有231位CEO离职。

走上大公司CEO职位的人在通常情况下,拥有如下权利和义务:照顾全公司跨地域的成千上万员工的生计;指挥股东们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流向;负责为公司创造出利润。称之为企业的君主一点不过分,他们的成功、失误、甚至是个人财务状况都会受到监视,他们的命运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半握在股东手中。

股东激进主义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全球企业界形成一种风气——股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进,他们经常改组公司的管理层,这种做法已经在欧洲与北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儿,因此CEO的周转率提高了53%。离职的CEO中,因公司财务情况不佳而被炒的人数提高了130%(表1)
;CEO们的平均任职期限从9.5年降到7.3年。1995年时,72%离职的CEO是因为死亡或到了退休年龄下台的,这个比例到2001年已经下降到47%。造成CEO提前下台的原因可以被归结为两种:一是未达到向股东承诺的业绩水准;二是因为公司合并重组(表2)。今天的CEO更像是职业运动员,年轻、有高额收入,但很可能要吃青春饭,因为只要在公司运营中有些许疵点,就要考虑“转会”。

有趣的是,原来有种观点认为,欧洲的CEO们因为同高级管理层、董事局、政府及会计事务所有良好的关系,所以保住职位的能力更高。而事实上,在欧洲担任CEO的风险一点不比北美低。与艰险无比的欧洲职场相比,同样与各层人士保持私交的亚太地区CEO们,多多少少都能靠良好的关系增加职位的稳定性。CEO的更替对企业的相关人员具有极大影响,在欧洲与北美,CEO甚至成了管理层揣摩股东意图的风向标。

既然谁也不想当短命的CEO,那么要想保住职位必须学会趋利避害。比如说,在任职的头两年不要急于替股东赚回超额的利润,这时最应当做的是努力加强组织的活力,制定好改革的方略,以稳健的方式当好CEO。

CEO的现实生活

CEO的任期长短可以从他接任时的情况进行分析:一部分人是因为企业的老国王退休了,以接班人的身份上台,如:2002年,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帕森斯接替列文成为CEO;一部分人是因为企业正处于危机中,临危受命,如:朗讯的帕特里夏·鲁索女士;另一部分人是作为过渡的中间人。在全球最大2500家上市公司中,CEO的年周转率在1995年是6%;2000年是11.2%;2001年略有下降是9.2%;到2002年又回升到10.1%。持续走高的周转率与近年来全球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有关系,而且炒CEO的鱿鱼正在从稀罕事变成不成文的制度,从欧美地区泛滥到亚太地区。不过,各地的周转率还略有不同,欧洲最高,北美其次,最低是亚太。这表明亚太区企业的发展最稳定,业绩较好,多数企业还处在创业期。

CEO下台的原因简单来讲主要有3点:首先是合并压缩了职位数量;其次是业绩未达到要求;第三是正常交替。从1995年至今,2500家上市公司的离职CEO中,有50%属正常交替,有25%属合并原因,另有25%是因为业绩未达标,但是因为业绩不好而离职的比例逐年上升,2001年比1995年提高了130%。而且,欧洲的CEO更容易因为业绩差而被炒。

业绩对CEO命运的影响

业绩,对CEO的任职期限长短几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股东激进”的年代。对公司财务绩效的评判分两方面:一是计算股东的回报,包括股价表现及红利;二是公司的净收入增长。而对2500家大公司长达7年的追踪调查显示,越是那些半途离职的CEO,越能为股东赚钱,显然他们比正常到期卸任的CEO更具进取心;而正常下台的CEO又比那些被董事会炒鱿鱼的CEO,更能提升公司的股价,增加红利。

通过对CEO任职期间的表现进行的分析发现,在表现差的年份,CEO非常容易被解职。被炒的CEO通常会在他任期的最后一年,在公司业务涉及的所有市场都做得一败涂地。CEO正常卸任的公司比CEO被炒的公司的业绩要好25.7%。

在欧洲与北美,CEO表现好的公司,比CEO被炒的公司业绩要好;而在亚太区,即使CEO因为业绩欠佳而提前离职,它的公司业绩与那些CEO正常交替的公司相比也差不多。在亚太区,CEO更多地是因为公司的净利润增长未达标而去职,这一点在日本最为明显(表4)。

CEO在公司内如果担当多个角色,如同时也是董事局主席,那么他的“CEO寿命”相对来说要长一些。双重身份的CEO任职期平均为10.6年。而只任CEO一任,其任期约为6.2年,他为股东带来的红利及公司净利都要更多一些,平均要高出36%。同时,他也更有可能体面地完成任期。如果CEO在任期内表现较好,他还可能是下一任主席的合适人选。

业绩好坏不仅决定了CEO能否继续坐在位置上,还会影响他任职的长短。1995年,平均每位CEO的任期约为
9.5年,到2001年已降为7.3年。另外,2500家大公司所规定的CEO平均正常任期也从1995年的7年下降到今天的4.6年。2001年时,提前离职的CEO的平均任期通常只有正常卸职的CEO的任期的一半(表5)。

在欧洲、北美、亚太三个地区中,CEO任期时间最短的是欧洲的CEO们,只有6.5年。这与欧洲公司最重视业绩表现有关。相较之下,北美的CEO们位置最为稳固,正常卸任的CEO的任职年头是被炒CEO的两倍。而在亚太区,工作做得好坏对CEO的任职时间影响最小,但该地区CEO的规定任期时间最短(表6)。亚太区的CEO们为何规定任期短,可从他们上任时的年龄找到原因,他们通常比欧美同行老10岁(表7)。欧美CEO多数不超过50岁,因而与亚太区的CEO相比经验较少,但是他们因为年纪较轻,所以任职时间长,更有可能使公司有根本性的改变。

行业对CEO的影响

除了业绩之外,行业对CEO的周转率也有很大影响。在电讯、能源、IT业任职的CEO们最惨,他们经常会被股东请下舞台。电讯与能源业的CEO们因为公司经常会有合并议案,因而很容易下台;而IT业由于是最经常会被挤泡沫的行业,因而CEO最脆弱。也许是金融业比较重视自己的信誉,因此从事该行的CEO安全指数最高,尤其是在1995年至1998年美国金融环境最好的那段时间。

金融与能源业规定的CEO任期时间最长,而电讯业CEO的任期最短,平均只有4年。电讯、IT业的CEO们不仅任期短,而且年龄也轻,平均不超过45岁,比CEO平均年龄小5岁;材料业的CEO最老约为54岁。

CEO的新准则

为了能在CEO的位置上坐得时间更长一些,欧美地区的CEO们有必要更改一下自己对完成CEO职责的标准。首先,CEO必须为股东送上持久的、能被接受的回报。由于持股人群不断扩大,CEO要应付的股东不仅有大机构也有个人,这些股东对CEO如何管理公司不感兴趣或无法提出异议,那么股东们只好从公司的净利、股东红利增长等硬性指标上考察CEO的能力了。他们评判的方法往往是公司净利提高了多少,只要CEO拿出的年终财务报告有增长,甚至只是增长的预计值,都可能会争取到股东的支持。而对于那些接替辉煌的前任的CEO来说(例如:在韦尔奇之后任通用电气公司CEO的伊梅尔特),公司的增长率必须超过市场平均值,否则就离被轰下去不远了。

第二个原则是不要把上任伊始的三把火烧得太旺。如果要把公司做成市场的领先者,CEO通常会进行大幅度的改革,甚至拿公司做赌注。而能否最终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上下游企业的配合程度、市场环境、决策是否正确……对提前下台的欧美CEO的调查发现,他们通常在任期的前半段比那些正常卸职的CEO干得好,问题出在任期的后半段。股东一般更欣赏能保持长久职业状态的CEO,事实上任期长的CEO也确实能为股东带来更好的回报。

第三个原则是在上任之初就做好任期规划,对达到什么目标心中有数,因为不论正常卸任的CEO,还是提前卸职的CEO,在他们的职业生涯的前半段都会做得更好。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