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手机创作时代来了,口语文化正在取代书面文化

1882年,尼采被严重的视力下降所折磨,为了不影响写作,他购买了一台当时新发明的“汉森打字机”。熟练运用之后,他开始闭上眼睛打字,写作变得流畅至极。但尼采的一位作曲家朋友发现打字机的到来使得尼采的文风发生改变,本来已经足够简洁的问题变得更加直白简要。

尼采回复这位朋友说:“你是对的,我们的写作工具似乎也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

地下作者、流窜作者、移动作者,随你怎么叫,钛媒体记者最近正在试着在地铁中用手机写作(这篇文章就完成于10号线上)。在高速贴地飞行的地铁上,打字速度也会不由自主加快。这是交通工具给人的加速度,就像长途火车上读书速度会加快一样。

就像织围巾一样,屏幕越小越容易不知不觉织就一大屏(两个大拇指在九宫格上左右配合,与哪一种针法比较相像?)。这让我想起了幼时在田垄上割麦子,在地块越狭之处挥镰收麦的速度越快,也让我想起了“垮掉一代”与打字机的渊源。

就像“汉森打字机”铸就了尼采后期警句式文风一样,历时24天在36米打印纸上诞生的《在路上》(单倍行距、不分段、不留边)仿若一辆颠簸前冲的水星汽车尘土随行。

赫拉巴尔作品酣畅淋漓几乎一气呵成的气质也是拜打字机所赐,在他的第二部作品《漂浮的打字机》中干脆不加句读,不让标点阻滞文思飞扬。而自杀时桌上就摆着打字机的海明威的极简风格,也部分得自以相伴终生的打字机。

虽然赫拉巴尔与海明威的风格处于繁花似锦与绚烂落尽的两极,然而背后都回响着打字机咔哒清脆的换行声。

无论是金属按键的强力反馈,指针敲打在打印纸上的铿锵跃动,亦或是换行时爽然一拉的激醒叮咚,都是对你所写打之字的积极反馈。它不鼓励拖泥带水,它提醒你对句子长度的关注,促进个人风格的形成与自我强化。

程序员对于机械键盘如同侠客弹铗选龙泉一般的偏执,正是在噼噼啪啪的键帽起落中完成对自我工作意义的确认。

很多人开始移动写作,起因是随时记录稍纵即逝的吉光片羽(就像钱钟书一生积累卡片或读书笔记近十万张),我开始手机写作却是起自在微信中向朋友描述文章大意。

在对话框中,思绪汩汩而出。因为有言说对象,所以要力求逻辑清楚、例证鲜活、晓畅如话。当“稿纸”从对话框转移到了备忘录之后,这种“口语化”文风继承了下来。

就像沃尔特翁在《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中阐释的那样,从电话开始的数字时代,口语文化回归的声音正在越来越清晰。

口语文化的特点是——注重与他人的交往互动、顾及人情味和情境的共鸣。相比于电脑一代,手机一代一天中写的大多数文字都是dialogue,手机是口语天然的根据地(在它还没有被表情包和语音信息彻底夺走之前),那么手机写作像口语靠拢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当然也是拜手机所赐,在碎片化时间里,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代人都阅读更多的内容,也比过去的人写了更多的字(虽然频率最高的是哈哈哈和当季的流行语),这只会加速人们远离书面文字。

微博彻底放开140字的限制(Twitter也即将放开),意味着microblog这种“碎片化写作”先锋的历史使命宣告完成。140字曾经给思维受博客所限而畏手畏脚的普通人一把进入移动创作之门的钥匙,从此人人都可以自撰起居注,都可以品评国家大事,不必郑重其事谋篇布局撑满编辑器。140字既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训练,如何把想法的云团捕捉并压缩在一盒“罐头”里投递出去。

Twitter与微博都不是最先诞生在手机上的,不是如微信这样的移动原生应用,它是移动创作时代到来之前的“先声”。而等到手机取代电脑成为人们的数字中枢,人们在手机上交谈、阅读。人们在手机上写分手告白,分享同事秘事,吐槽生活艰辛,人们在手机上回复工作邮件,人们在手机上回答问题,撰写电影短评。

140字已经成了一种不再必要的约束,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把思维化整为零、删繁就简、剔除逻辑只留结论,已经可以在140字的框架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且九宫格图片、表情包已经替代了文字的部分功能。除了少数意见领袖之外,大多数人连140字的“限额”都用不完。

所以,即使140字的限制移除了,并没有看到人们的微博伸腿展臂、自然舒展,微博的平均长度并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而对于很多人所说的移动端知乎用户的涌入导致的“水化”问题,我在开始移动写作之后才有切身感受。早在去年,知乎新增回答中已经有超过一半来自移动端。水化并不等同于碎片化(知乎官方也是用回答长度不降反升来反驳“水化”问题),虽然抖机灵的回答确实如银珠散地多了不少。

因为我在手机上写的不是意识流小说而是科技评论,所以查证资料是必不可缺的步骤,然而在单任务处理的手机屏幕上,跳出到浏览器、知乎、微博、维基等分散的信息源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大屏手机都在努力攻克多任务难题,然而就算锤子的One step也不尽如人意)。

在此限制下,只能放弃部分言必有据的严谨、放弃对外部文章的引用、放弃类似文献综述的观点陈述,只调用记忆存储柜中的存货。我的解决之道是动手之前先做好充分的资料搜集整理与逻辑爬梳,在手机写作的过程中尽量不求助“外援”,不中断写作过程。但估计很少人能做到这样。

所以知乎移动端回答的“水化”指的是“参考链接”的消失、数据论据的减少,主观臆断回答的增多,当然还有“我讲一个故事吧”的泛滥成灾。当然这不是知乎的错,而是移动写作的必然结果。

而移动创作也正在给“大神霸位,新人待出”的网络文学带来新的面貌。

PC创作时代日更三万是一名网文写手的必备素养,“过劳死”成为作家富豪榜王座之下骷髅遍地的注脚。

为什么网络文学变成了一场比拼体力、比拼手速的竞赛?可能是因为相比于书面阅读,“屏读”的速度更快,人们不是在读网文,而是在“刷网文”,人们的眼睛飞速瞬移,仿佛文字这种粘滞的载体成了情节更快推进的束缚。而阅读与写作的同步,也在倒逼着网文作者“奋指疾书”,就像《权力的游戏》剧集正在倒逼着马丁加快写作速度。

而网络文学正在从PC端创作、移动端阅读向移动端创作、移动端阅读过渡,这也正在给渐成套路、渐渐固化的网文江湖带来新的气象。

在汤圆创作上,88%的用户都在手机端创作,在这个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平分秋水的平台上,大部分作品的章节都控制在一两千字,而且“情节性更强,冲突更为密集,没有那么多为了千字阅读费凑字数的水文”。而且每个章节都自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更适合改编为网大、网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手机小说曾经在21世纪前10年在日本风靡一时,2007年时日本10大畅销书排行榜中,手机小说占据半壁江山。而手机小说代表作《恋空》发行了200多万册。在触屏手机与虚拟键盘诞生之前,日本年轻人已经开始用手机短信写小说了。

可想而知,它更像是用短信讲给朋友听的故事,要在每一条短信中独立成章而又连贯上下,要点缀年轻人的时髦俚语,要频繁换行、以对白取胜。

然而,在智能手机占领日本之后,手机小说开始风光不再,2009年纪伊国屋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前100名中已无手机小说的身影。当短信不再是年轻人手机上唯一的文字沟通方式,这种形式的限制不再有效之后,手机小说的魅力就不再了。

同样的,在2010年前后,中国曾经出现过对标手机小说的“微博小说”(当然更早还有Twitter小说),然而未能像手机小说在日本那样风靡一时。因为微博不像短信一样曾经是年轻人主要的沟通、书写工具,而有了长微博这种hack手段,微小说完全可以跳出140字的限制,从而消解了“微小说”自身的意义。

就像程序员纠结于机械键盘的手感与音色一样,很多“工具爱好者”也会反复纠结于哪一款移动写作App用得趁手,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而,在试用了十几款之后我选择了返璞归真,不再纠结于工具的细节。就像一位创作欲望强烈的传统作家不再纠结于纸张、墨水。

从iOS的备忘录诞生以来,已经有无数款移动写作应用问世。就连汤姆汉克斯都推出了一款打字机复古风App,我认同他对于那台70年代打字机的赞美——“写作时完全不用顾及修正、拼写与语法错误,因为打字机的手感与声音上的满足感无与伦比。”

当然,他没有说出的还有:你可以不用考虑字体、字号、行距、纸张颜色,只需要“be bold and fearless”。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人写作时的最佳状态。所以我使用的是iOS自带的备忘录,连拟物化打印机针都没有了(或许是因为我并没有打印机情结,当然更重要的是打印机不支持中文输入)。

当然,这种“极简式口语写作”再进一步就是语音写作了——不再有字体、字号、行距、纸色这样的可见形式,而且说出之话如射出之箭。

老罗的发布会让很多后知后觉的人“发现”了语音输入已然如此强悍,告别键盘解放双手不再是梦。语音写作是彻头彻尾的口语化写作,而微信语音消息已经让大庭广众之下的语音输入不再怪异,就像人们早已习惯了在地铁上高声讲着私密的电话(恕我至今未能习惯)。随着各种语音助理的日益智能,对手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是正在发生的未来。

我期待在地铁里可以理直气壮向手机口述文章的那天的到来——Hey,Siri,打起精神来,我要开始讲了。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