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日前已经举行了首映,这部全球瞩目的电影,即将与最普通的大众见面。
作为电影界当之无愧的大师,李安无疑将电影往前革新了一大步,3D+4K+120帧是电影格式史无前例的组合。带着这样的新奇,很多观众迫切希望看到这部影片的真容。然而从最开始的纽约首映来看,评价两极让人稍感意外,但这种评价或许会一直延续。
在很多人眼里,“技术”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优势,也是这部影片的招牌。然而,全球只有六家影院可以放映原画版,一个不愿意接受的事实是,如今电影所面临的评价仅仅是局限于原画版本,而更多的影院放映的是李安亲自调试的“低配版”。那么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李安新片最大的技术优势是无缘享受的。
对于这部影片的讨论一直居高不下,有业内人士对娱乐独角兽表示:这部电影原画版的确是比标准版清晰很多倍,但同时每降低一个层次,这部影片的技术优势也会以相同的百分比下降。
据悉,全国共有19种格式组合,观众对于技术体验或许不同,但对于叙事却人人平等。
全秋仅有六家影院放映,是奢侈还是“小众“?
目前,能完整观看3D+4K+120帧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全球只有六家影院,国内北京和上海各一家。据悉,最高票价已经抄到了320元,并且一系列限制性放映的规定都会极大压缩这部影片原画版的欣赏人数。
从纽约首映礼来看,这种原画版本并未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当第一个高清镜头出现,观众席爆发了一阵骚动,美国人用标志性的“shit”来表达自己的惊讶。这种清晰感是史无前例的,这种观影体验真正达到了李安所说的“沉浸式”。
对于原画版的观影感受,李安表示:“120帧不是数学上简单相加的概念。对于男主角来说,通过120帧我们能看到他白里透红的皮肤,这些东西合起来还有另外一层意义,我们好像能看出来他的气色。
我们平时在交谈中,不光有台词还有潜台词,还有人的心态、气质各各方面,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用眼睛去扫描,我们的眼睛可比电影厉害多了,可以看到900帧,清晰度比电影还高。
所以用120帧能把人看透,不光是犀利还有同情心和同理心,观众可以看透是真人不是假人,我确实感受到有种美感在里面。”
李安新片采用的新格式,完全革新了电影120年的观影体验。这样的技术让电影看起来更清晰,如很多观众所言“清晰的可以看清每一个细节,甚至是灰尘”,同时它也让电影细节更充实,一切细小的平时不被关注的细节都将呈现的一清二楚。
但李安毕竟是李安。他渴望通过这样的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核心,这就是他一直在演讲或采访中提到的“技术只是工具”。
李安做的是一次又一次将镜头对准比利那张惨白而恐惧的脸,通过这样的神情来达到反战的情绪。这样的做法或许就让电影的叙事变得稍显缓慢,节奏变得有些拖沓。
更重要的是细节丰富后,表演变得难以把握。这或许也是一些观众认为这部电影在表演上存在不当的地方,因为对于演员来说,表演变得空前困难。
但这种“烦恼”并不会出现在大部分观众当中,因为绝大部分观众无缘欣赏到这种新格式带来的观影体验。
120帧还是60帧,观众会用脚投票?
除了原画版,万达近日发布《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全国支持高帧率放映的影城列表,将有6家影城放映120帧/3D/2K版本,212家影城共计1458块银幕放映60帧版本。这让很多人激动,有多款高配版能够被观众所看到。
但这仍然是处于“顶尖”的影院,全国几万国家影院,绝大多数二三线城市是无法观看到高帧率格式的。因为观众期待值很高,而李安新片所主打的就是“沉浸式”观影体验,那么绝大多数内地影院上映的可能是3D版本。2K和24帧又是绝大多数影院的主流放映技术,没有经过改造的内地影院放映的主流格式或许是3D+2K+24帧。
这与李安新片原画版相比,主要区别就体现在细节上,例如电影的高清镜头会让观众看清楚演员的面部细节,除了更加清晰外,一些平时24帧所不被发现的细节也将一并呈现。
而“低配”调试版对于这样的细节呈现肯定是降低的。重要的并非120帧这一项技术的强大,而是4K+3D的辅助会和120帧形成强强联合。但是大部分观众都无法体验到4K+120帧+3D,那么两种格式的差别又如何去形容呢?很多时候,这种差别只会停留在观众的脑海里。
口碑两极,李安最大的一次“冒险”?
这部影片的技术从目前看来,并非是优势,而可能是最大的烦恼。例如在影评上,可能会出现一种“纠结”。
例如原画版被批评电影过于清晰,缺乏电影感。这种吐槽在“低配版”当中或许是不成立的,因为调低电影格式之后,这种因为清晰度冒犯观众观影体验的“错误”很可能被规避掉了。
另外,很多外国媒体在观看完纽约首映礼之后认为这部电影在表演中存在失当。因为这部影片采用的高帧率会放大演员的表演动作,一些平时不被注意的细节会被呈现的恰到好处,平时刚刚好的动作又可能会被处理的有些过度。这或许也是很多影评人认为这部影片中,演员表演多处存在不当的主要原因。
而这种批评遇到低配调试版之后,又回到了现有电影的评价标准,可能会出现和原画版评价截然相反的一面。
因为观众选择的电影格式不同,那么可能评价也不一致。这样的矛盾很可能直接会反映在电影的票房成绩上,因为同档期影市竞争十分激烈。对于电影的犹豫不决最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放弃。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信,那就是对于叙事的评价是所有格式版本都一致的。即便放映格式有所差别,但叙事是任何格式都不会出现偏差的。观众对于这样的一个故事缺乏一定的情感共鸣,再加上导演的处理方式,对于节奏和故事比例的个人理解,那么前期影片对于电影的叙事批评或许会出现延续,不会受到电影格式改变的影响。
李安在看待这个技术的时候,表示“我没有信心,只有好奇心”。对于一项新技术而言,没有人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成功。从纽约到台北再到北京,李安一直强调的是自己仍然在学习和摸索,而从来没有说电影会因为这项技术而发生什么,毕竟这样的技术革命不会因为一部影片的出现就宣告成功,它需要更多的导演不断的尝试。
无论这次李安新片的票房如何,这次的新技术都是一次“冒险”,甚至超过了此前的《少年派》。这样的基因已经流淌在了李安的血液里,正如有人问李安为什么每次都要做新尝试?
“中国人讲:学然后知不足。你学到一个东西找到一个答案,又开始新的十个问题,这是保持我活力方法,这是我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就像我们呼吸一样是本来就在做事情,我一步一步从《少年派》到现在,对我来讲是非常合理一步步走的,无所谓挑战。”李安说。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