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创业对创业者来讲并不陌生,快速验证、快速迭代、及时调头是精益创业最大的特征。那么,它到底能帮创业者什么?
我先解释两个概念,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可量化的成本,比如公司财务报表上的费用,员工工资,房租等。
隐形成本指的什么呢?无法精确计算的成本。比如沟通成本,每天的上下班时间,甚至团队的磨合成本,这些东西你没法量化,你很难说一个团队的沟通效率比另一个团队高30%。
为什么要说这两个概念?其实大家在创业早期往往重视显性成本,忽视隐性成本。
举个例子,把员工的工资压得很低,导致招不到人,或者招个生手,工资是省了,却提高了隐性成本。所以我们现在鼓励,2个人干4个人的活,发3个人的薪水。
最大的隐性成本是时间成本。精益创业的核心就是为了降低我们的隐性成本,帮助我们节约时间,减少浪费。
李善友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 创业公司最大的浪费,不是上班时间刷微信,不是花了广告费没效果,也不是说场地租大了浪费,而是你做的东西没人需要。这句话总结得非常精辟,这也是精益创业的最大价值所在。
不是什么都适合MVP,风险最大的需求才做MVP,有时做MVP会丧失机会
精益创业是一套方法论,但是在我们通常的实践中,通常会出现一些误区,比如对于MVP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认识。
第一就是唯MVP论,什么都去做MVP。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成本太高,所以你只需要为你觉得风险最大的、需要实际验证的部分去做MVP,其他的就用常识去判断、去过滤。
在激烈竞争的时候,做MVP可能会丧失一些机会。举个例子,我和Bill同时做一个产品。但我觉得这个产品需求需要验证,而Bill觉得不需要,他可能直接跳过MVP就把产品做出来了。而我呢,因为在做验证,所有的验证都需要成本和时间,所以对于很多时间窗口很短,大家都在拼速度的时候,很容易丧失掉一些机会。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朴素的几何学原理,在这里依然适用。
实体性越强,精益创业的空间越小,颠覆性的产品不用精益创业
还有就是,实体性越强,精益创业的空间越小,或者说开发的精益性越小。
一般来说,互联网产品精益的空间很大,你想验证什么,有非常多很简单很轻的方法去验证,可能三天就做完了。对于稍微实用点的东西,比如网上卖衣服,我请一个模特,拍几张照片,网上一传,把东西说清楚,这个也稍微容易验证。
哪些东西不好验证呢?我举个例子,奢侈品。你说你要做一个特别高端的皮包,你解释完了,问我对这个产品有没有信心,我说有信心。但是你不能弄个半成品给我,对于奢侈品,如果我不能眼见为实、甚至体验一下材质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把东西真正完整地给做出来,给到市场去试用,所以实体性越强,可精益的空间就越小。
所以比起软件或者纯互联网来讲,智能硬件或者奢侈品这样的产品,它的精益性相对较小。那么,硬件要怎么做精益,其实现在也有一些变化。
比如你购买了小米的手机,但是手机内置的软件系统MIUI每个月都更新。包括特斯拉,你买了特斯拉半年以后,有一天,特斯拉内置系统自己增加了很多功能(例如Autopilot)。在特斯拉卖车的时候,硬件和传感器都已经在车里面了,只是说后来通过持续更新软件系统,使得产品更有价值了。小米和特斯拉也都是实体,所以现在实体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时候向用户寻求建议的价值比较小,特别是一些非常颠覆性的划时代的创新领域。
比如福特汽车诞生之前,创始人福特问用户要不要汽车,用户回答说,我要一个快一点的马车。同样,乔布斯如果问用户要不要iPad,用户会告诉他,我想要一个轻一点的有触屏功能的笔记本。
对于这种颠覆性的或者叫跨时代的东西,其实你去做用户调研,用户给你的反馈参考性很小。还有一些需求属于过于明确的,也不需要向用户做太多验证,比如说你想做一个待机一周的手机电池,谁都想要,你要更多在技术上花功夫。
要精益创业,也要发出声音做营销,要考虑何时坚持或放弃
精益创业会让创业者有一个感知上的误区,是什么呢?那就是产品最重要,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产品做好,销售随之而来。
营销也好,销售也好,都很重要。无论是市场宣传,还是未来融资,无论是做2B生意还是做2C的生意,发出声音来,都有很大的价值,现在早就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精益创业还让创业者会产生一个误区,就是很容易放弃一件事情。大家对失败已经习以为常,有时候该坚持的就没有坚持。但很多情况下,坚持和放弃没有很严格的标准。
所以不是数据稍微不好,就要转型就要放弃,绝大多数好产品和好项目都是一个版本一个版本改出来的。
(作文作者程浩,迅雷联合创始人,曾就职于百度,在硅谷工作多年,毕业于杜克大学计算机系,现成立松禾远望风险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