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卜先知”的狗
1976年7月27日,家住唐山市和平路的丁芬,下午照常下班回家。奇怪的是,她家那只平时很听话的大黄狗,不但不肯吃饭,还吵得全家人不得安宁,甚至还跑到它从没去过的十里路外,把她丈夫从单位里叫了回来。更怪的是,大黄狗还面露凶相,疯狂地吠叫,竟然还叼着两岁的小儿子往外跑!“看来,它肯定得了狂犬病了!”在她丈夫用铁榔头猛敲之下——大黄狗在终于呜咽中倒地毙命。
当天晚上,唐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地震。虽然丁芬幸免于难,但也留下了终生残疾。与她相爱多年的丈夫死于地震,她那三个可爱的小孩的欢声笑语,也永远地告别了丁芬。那条“未卜先知”、“忠心救主”,却被铁榔头打死的大黄狗,成了丁芬一生的内疚和遗憾。
在大地震的前一天,唐山市出现怪异举止的狗,可以说不计其数,可是,并没有几个家庭能因此逃脱灾难。根深蒂固的“致命的自负”,关掉了很多人的心门,使人类麻木不仁,无视于大黄狗的异常和警讯、无视于一次次灭顶之灾的风险、也无视于一次次的财富机遇。
据说,一只优秀的猎狗,它的嗅觉灵敏度,要比人类高出100万倍;它的听觉灵敏度,也比人类高出16倍。因此,唐山地震前的大黄狗,嗅出了、听到了常人听不到、不愿听、更不敢想的异样征兆,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商场上、在金融界,也有一些嗅觉异常灵敏、听觉特别敏锐的大玩家,能够在从“础润而雨,月晕而风”的蛛丝马迹里面,看出大机遇、识出大灾难、躲开大崩溃。
一百年来,最有杀伤力的一次财富劫难,莫过于从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开始,延续十余年的大萧条。它结束了上世纪20年代世界经济的“黄金时代”,把无数显赫家族、平民百姓的财富、希望和梦想席卷而去,让一代美国人从此不敢谈股票,又间接地将蠢蠢欲动的德国、日本军国主义者推上权力宝座,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血腥自相残杀。可是,哪怕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也瞒不过一些聪明人敏锐的“狗鼻子”。在这些人当中,首推约瑟夫·P·肯尼迪(1888——1969年),即人们俗称的老肯尼迪。
当时,当老肯尼迪只是一名刚刚炒股发家的暴发户。可是,他却比一般暴发户的经济嗅觉灵敏得多。他留下了金融史上有名的一个典故。据说,当时老肯尼迪有一次去擦皮鞋,听到替他擦皮鞋的鞋童说,在华尔街炒股票很容易赚钱,连这名球童都准备去炒股票。老肯尼迪的直觉告诉他,可能股票的大灾难要来了。他抛售了所有的股票,幸运地在大崩溃之前全身而退。
更让人佩服的是,老肯尼的政治嗅觉,比他的经济嗅觉还要灵敏。股市大崩溃之后,愤怒的投资者们,把怒气撒在了在华尔街呼风唤雨的摩根等家族身上时。老肯尼迪这个股票投机大亨摇身一变,居然跑到了华尔街的死对头——民主党籍总统罗斯福手下,出任新成立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首任主席。罗斯福对他这一任命的解释是: “只有高明的小偷,才知道怎样抓小偷。”老肯尼迪俨然成了替公众投资者惩治“坏人”的英雄。大崩溃之后,共和党元气大伤,民主党风头之劲,一时无两。老肯尼迪一手栽培的第二个儿子:民主党的约翰·肯尼迪,更是在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年仅43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当年,假如老肯尼迪没能在大崩溃前嗅出危险,他很可能和其他的暴发户一样,被大崩溃“打回原形”,更谈不上后来的肯尼迪家族了;如果他没能精明地摸准美国政治的脉搏,就不会有他的儿子小肯尼迪的总统宝座!“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些什么,先问你自己为国家做了些什么!”——假如没有老肯尼迪这条“猎狗”的惊人嗅觉,我们也就听不到小肯尼迪的这篇就职演说了。
老狗
英语中有几句谚语,是专门用来夸奖“老狗”的。比如: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意思是说,老狗轻易不叫,一叫的话就得加倍小心。An old dog bites sore:老狗咬人最疼。有趣的是,在英语中,夸奖一个人对于一项技术很在行,你可以说是“Be old dog at something”,翻译成汉语就是,某某人对一件事情特别“老狗”。显然,老狗,透着一股老到、老辣、老谋深算的劲儿。
沃伦·巴菲特对一个管理人员的最高评价,就是叫他为“老狗”。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教小狗学会老狗的把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常常津津乐道自己手下有多少个70岁以上的“老狗”。时下中国的很多企业有个 “厌老症”:讨厌老业务、讨厌老行业、讨厌老员工、讨厌老管理模式。可是,巴菲特不但不“厌老”,还似乎有点“惟老是举”。他曾经这样夸奖可口可乐的近两千名管理人:“我所有的希望就是他们能长生不老”。而巴菲特手下最著名的“老狗”,莫过于赫赫有名的B夫人。
B夫人——罗斯·布朗金,她在1937年以500美元的资金,创建了内布拉斯加家俱世界。当巴菲特在1983年收购这家店时,她已经90高龄,但仍然每周工作七天。六年之后的1989年,由于和她的孙子们有分歧,怒气冲冲的B夫人在对面开了一家新的家具商场。后来,好在B夫人和她的孙子们和解了,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公司。这次,巴菲特吸取了教训,赶紧请求已近百岁高龄的B夫人,签署一个“终生非竞争性条款”,以弥补当初的“考虑不周”。巴菲特在一个公众场合中,热情地朗读他写给B夫人的颂歌:“我并非车轮,只是一个轮齿而已。如果没有B夫人的亲吻,我将不过是一只青蛙,她的马车将滚滚向前。”
讲到这里,有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从满清末年开始,几乎整个20世纪,中国最权威的话语是“革命”。看一个人、一件事好不好,就看它是不是“革命”。而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个最有权威的话语变成了“改革”。“改革”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尺,在企业中,这个对应词就是“创新”。好象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只要是旧的就一定坏。很多学者、企业家都被这两个词吓倒了,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改革、创新到底是为了什么?它真的能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吗?为什么全世界最成功的经营者和投资者——巴菲特,要如此刻意地强调、宣扬他的“老狗”理论呢?
巴菲特拿“老狗”来夸人,也说明“狗”在西方的地位要比中国高不少。中国人如果拿狗来比喻一个人,多半带有贬义。比如说,东汉末年,中原大乱,狼烟四起。当时的诸葛三兄弟中,最有名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草庐从隆中请去,后来当了蜀汉方面的丞相;他的哥哥诸葛瑾则投奔吴国,在孙权的手下当了大官;被认为最平庸的堂弟诸葛诞,则在魏国为曹家效力。魏晋时期的人,最喜欢品评人物,当时的公论是,诸葛三兄弟之中,“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可是,历史和他们三兄弟开了个玩笑。被誉为“龙”的诸葛亮,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虎”诸葛瑾所服务的吴国,虽然未能进取中原,但立国的时间却比蜀国长得多;而最不济的 “狗”——诸葛诞所服务的魏国,却先灭了蜀汉,后来继承魏国衣钵的晋国又灭了吴。这里固然有些机缘巧合的其他因素,但至少说明了一点: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的命运兴衰,恐怕不是一条卓越、天才的“龙”所能改变的。一条龙的作用,有时候未必能比得上一群“狗”。在现实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这样的企业,有着几个业内公认的天才人物,却管理并不太好,很难赚到钱;而有的企业里,看上去都是些平庸的泛泛之辈,却是财源广进,日进斗金。个中原因,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明白的了。
欢迎与最管理(http://news.12reads.cn/)()作者交流你的观点或看法
范卫锋电子邮箱:/* */
博客: http://spaces.msn.com/members/fanweifeng/
著作:《黑化——草莽经济时期中国民间企业的成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