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冯小刚执导、葛优主演的《大腕》中,有一幕描写“中国本土企业家”的场景:一位看上去颇有些“黑道作风”的“企业家”,要找葛优给其产品—— “哈哈娃” 矿泉水(也可能是哈娃哈什么的,记不清了)作广告,葛优大惑不解,问道:“明明是做假货,为何还要做广告呢?”那位黑道企业家哈哈一笑,指教道:“这你就不懂了。广告做得多,假的也变成真的了!”
这位黑道企业的话,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广告做的“对”,而不仅仅是“多”,“假的”才能变成“真的”。举世闻名的两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走过这样的嬗变轨迹。学习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不能只盯着它们的现在,更要琢磨它们的成长历史,才能品味出品牌成长的个中三昧。
与大众的一般认识不同,可口可乐诞生之时,绝非了不起的伟大发明。自从1776年(可口可乐诞生的一百多年前)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制造出二氧化碳以后,碳酸水就慢慢成为流行的冷饮了。而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同类产品,在当时的亚特兰大,可以说不计其数。
可口可乐的发明者约翰·潘伯顿医生,在1886年春天用一根木棒在四十加仑的铜壶中进行搅拌调和,酿造出一种深色糖浆——可口可乐就这样诞生了。而百事可乐最初是1894年出品的一种“治愈消化不良的补药”,叫“布雷饮料”,直到1898年才改名为百事可乐。时下的管理学“专家”们一谈到中国企业的出路时,一开口就是高精尖的产品研发,似乎要去国外挖一批诺贝尔奖得主过来才行,这纯属误导。至少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诞生之初,其产品无非是江湖郎中炮制的药水而已。有志于成为世界级消费品牌的中国企业,完全不必因为起步时没有所谓的“强大研发实力”而自惭形秽。
尽管当前的中国民间企业,屡屡因卫生、安全问题而被曝光,我们似乎也不应该因此而绝望。根据1911年的法院证词,证人指称可口可乐在生产时,一位黑人厨子站在平台上、把配料倒进铜壶去,他穿得很少,一件脏衬衫,身上汗水很多,同时咀嚼烟草,不时地在平台上、地板上随地吐唾沫,当时可口可乐的最大对头——呼吁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威利博士,竟然从可口可乐的样本中,找到了干草、麦杆、尘土和脏物,还有“一条昆虫的腿”和“野蜂的部分躯体”!这活脱就是如今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中报道的地下食品工厂的翻版!当然,可口可乐的可贵之处,也是值得中国民间企业学习的地方在于——如今你再也别想在它的工厂中找到这样的把柄了!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所以能够将市场做到如此之大,在于其走对了从“药水”、到“功能性饮料”再到“美国梦”、“时尚”的从实到虚的品牌道路。历史上第一则可口可乐的广告词是:“该新潮苏打饮料含有神奇可卡叶和著名可拉果特性。” “优良的大脑滋补品,可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头疼、神经痛、癔病、忧郁症等。”而在相当长时间内,可口可乐的市场定位始终在“药水”和“饮料”之间徘徊——直到他们最终发现,美国人根本不是为了治病和滋补身体喝可口可乐,而只是喜欢喝它的那种由广告塑造出来的感觉!换句话说,美国人消费的其实是可口可乐的广告!
可口可乐的营销手段之强。只举一则例子就足够了:如今为世人所熟知的穿着红袍、长着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形象,其实最早只是可口可乐的广告天才们设计出来的卡通!据说,圣诞老人穿的红袍,代表着可口可乐的颜色——红色,它的白胡子,则是冒出来的气泡!而百事可乐的出身更加低微,它只是当时市场上无数种可口可乐仿冒品牌之一。当时市场上可口可乐的假冒产品不计其数:非洲可乐、美洲可乐、糖果可乐、可口诺拉、可可乐、我的可乐、它是可乐、罗可可乐......不胜枚举。
作为模仿者的百事可乐,它当年的营销策略是:生产与可口可乐相同口味的产品,以半价出售!“百事可乐味真好,十二盎司真不少。五分能多享一倍,百事可乐为你配。”这是当年百事可乐的广告诗。上世纪30年代查尔斯·古思开始运作百事可乐的品牌时,其手法就是调制出口感与可口可乐相似的糖浆,在柜台上出售。而当顾客向摊主要一杯“可口可乐”时,摊主往往拿出廉价得多的百事可乐!据说曾有一段时间,美国家庭主妇在招待客人时,常常将百事可乐倒进可口可乐的杯中,再端出去招待客人!
品牌不分先后,只要广告做得对,“假的”永远都有机会变成“真的”。那位《大腕》中的黑道企业家,谁能保证他以后不会变成贵族式的世界级企业家、慈善家呢?面对跨国公司而妄自菲薄的“管理学家”可以休矣!
欢迎与最管理(http://news.12reads.cn/)()作者交流你的观点或看法
范卫锋电子邮箱:/* */
博客: http://spaces.msn.com/members/fanweifeng/
著作:《黑化——草莽经济时期中国民间企业的成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