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坚守中国传统医药的领地--传统医药国际化专家谈访录

中国传统医药泛指中医中药和中国各少数民族医药。有人认为传统医药太玄乎,如中医讲“阴阳五行”,傣医论“四塔五蕴”,多唯心少唯物,不科学应淘汰;但在中国民间和有不少外国人却十分崇尚用传统疗法来治病,省钱、有效,还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真是褒贬不一。业内一些德高望重之士更是忧心忡忡地告诫:“中国传统医药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关键”。中国传统医药到底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怎样,其国际化之路又在何方?记者在“首届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高峰论坛”组委会上釆访了来自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兼听了各家之言,总的感觉是:有路,路在脚下。

  记者:王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慧炯,附照片),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了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众多原因中有人认为这和“厚西(医)薄中(医)”有关,您认为呢?

  王教授:我刚应联合国开发署北京代表处的邀请,在“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发布会上作了评述。人类发展指数用三个维度来评价:一是能否过长寿而健康的生活,具体用出生预期寿命来衡量;二是知识,用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来衡量;三是能否过上体面的生活,用人均GDP来衡量。我国的出生预期寿命有很大进步。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42岁上升到80年代后期的68岁。世界银行在其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肯定了我们的成就。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的医疗保健是一道大难题。我们要广泛学习世界各国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来处理,不能简单照搬,其实美国医保的经验并不成功。80年代前,我国广大农村有以赤脚医生为主体、覆盖面广的初级医疗保障体系;还有中西医并重的县级医院;再是省市级医院。这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以较低的费用,使广大人民获得到了最基本的医保。一般发展中国家都以传统医学为主体,对其人民进行医疗卫生服务。

  有关“厚西薄中”的问题,牵涉到对中西医的看法。我们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曾提出“中西医结合”。有否结合好?仁智之见,难以评论。我是搞系统工程的,从理论上,从自身就医体会上,我觉得中医药更符合系统工程的思想。因为中医治病首先从整体、从辩证角度考虑。人之疾病,其实质是整个生命系统在局部的反应。再说,中国传统医药能够历经5000年而不衰,说明其有内在的科学性。

  记者:贾教授(科技部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附照片),您对中医药的战略研究己有10年时间,有些成果也已被国家采纳。今天能否请您谈一下对中国传统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看法。

  贾教授:首先我们要搞清什么是传统医药现代化。1800多年前,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不少方剂迄今仍在治疗现代人的疾病,你能说这些汉代的传统方剂没有现代化?我们有些专家总是片面地认为中医药现代化就是用西医的理念来改造中医,中药必须西制;还强调中医药要和西方主流医药接轨,才能实现中医药国际化。我倒要问:中药西制后还叫中药吗?如青蒿是中药材,但用植化方法提取出来的青蒿素却是西药。诸如此类还有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出来的化疗药紫杉醇,从中药麻黄中提出来的麻黄素等等,都是植化类的西药,不再是中药。至于要和西方主流医药接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西方医学中可曾有过中医中药?从他们老祖宗希波克拉底开始至今,压根儿就没有铺过中医中药的轨,显然是无轨可接。众所周知,不少老外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学针灸,是他们向我们接轨。要是有人提出,中国的针灸应该与西方医学接轨;那么,大家肯定会怀疑,这个人神经有毛病。

  如要谈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以医带药”是一条很好的路子,世界各地华人多,到国外办诊所,立医院,在行医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华传统医药文化。

  记者:张校长(美国明道大学张绪通校长,曾任美国总统府顾问、美参议院核心成员、国际知名学者,附照片),您不仅是西医博士,还是西方哲学和法学的博士,又精通中医,国学基础深厚。近半个世纪来,您虽长居美国,又应邀到世界各地讲学。学贯中西背景的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的问题?

  张校长: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的热情外国人比中国人高。近些年来,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困扰着美、英、法等国。众所周知的“链霉素”致耳聋,“氯霉素”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息斯敏”因对心血管系统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甚至死亡,早在8年前就相继被多个国家停用;美国默沙东公司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的药物“万络”,因会增加病人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在2004年10月被紧急召回。凡此等等,举不胜举。于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热衷于回归自然,用自然疗法、用传统药物来治病。这里有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一组数据:目前全世界约有40亿人用中草药治病,预测今后5-10年,全球中药销售额将高达2000-3000亿美元。正因为有如此巨大的市场前景,所以欧美、日韩、澳大利亚以及印度等国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传统医药这个巨大的市场。

  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市场。过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领土,现在是侵占市场。市场丢失了拿什么来建设中国的市场经济?洋人们自从尝到了针灸的甜头后,想得寸进尺地吃掉整个中医中药。就拿在美国的实际情形来说,中医药逐渐被美国人认同,各州纷纷立法予以承认。从另一角度讲,洋人们不是要我们的中医中药吗,行!咱们就来个奇货可居。但人家也已充分估计到了这一点,要跟我们商战,所以我建议中国的中医药企业也要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战术,利用现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固守中国本土市场的基础上,选中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突破口,为国争光。这次中国中药协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世界生产率科学联盟中国分会等七个单位发起,《中国日报》参与支持的“首届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高峰论坛”,就为国内的相关企业打造了一个很好的国际化平台。

  记者:孙院士(世界生产率科学院孙成院士、知名科学家,附照片),据我们所知,世界生产率科学联盟是联合国属下的一个专门研究帮助其成员国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一个组织。您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医药与生产率的关系? 

  孙院士:我们这个组织是研究“生产率”和“生产力”的,其第一要素就是人。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有可能更好地去提高生产率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已证明,传统医药为中国和周边国家人民的繁衍、生息、健康、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因病致贫,如南部非洲,小小的艾滋病毒正在无情地吞噬着这些国家的人民。仅肯尼亚,成年人因艾滋病死亡或失去劳动力,使可耕地面积荒芜率高达68%;是艾滋病导致了这些国家生产率和生产力每况愈下。另一典型案例是,2003年度SARS病毒肆虐,那些有疫情的国家或地区忙于应对这一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生产率大幅度下降,生产力受阻。在单靠西医药一时难以对疫情进行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中医药得以介入,中西医结合,很快在SARS治疗上获得了成功。此后,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高度评价中医药在治疗SARS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与治疗经济学上的重大意义,同时也使世人看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伟大。这就是我们十分关注中国的传统医药的根本原因。

  记者:张总(中国日报世纪环宇文化发展中心张希环总经理,附照片),《中国日报》与中国传统医药并无直接的关系,为什么你们要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高峰论坛”积极的发起者和支持者?

  张总:《中国日报》的使命就是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报现已发行到150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唯一进入国外主流社会的一张报纸。正因为我们与外部世界有更多的交往,所以我们了解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越来越重视传统医学。

  世界卫生组织还就此制订了《2002-2005年传统医学发展战略》。该战略报告指出,正是传统医学在“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方面更倾向于贫困和弱势人群,可有效地减少政府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有不少国家将传统医学纳入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就在这种传统医学国际化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人们对中国的中医、中药、针灸、按摩、食疗、太极拳等传统疗法更是青睐万分,希望有渠道了解中国传统的医药文化;国内的中医药企业也期盼进入国际医药市场。针对这一国内外的需求,我们报社领导十分重视,拨出专款,拿出专版,与中国中药协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世界生产率科学联盟中国分会等七个单位共同发起并构建了“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高峰论坛”这个会议组织,计划每年在不同省份召开一次,并在北京设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常设机构,服务于中外传统医药企业,目的就是沟通东西方医药文化,造福人类。 

  记者:陈博士(昆明珍友缘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子久博士,附照片),我们在网上看过您不少关于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的文章,据说贵公司也己将傣族抗癌药三阳血傣成功地打入了埃及国家肿瘤医院,在实务操作过程中您肯定会有很多感受,能否请您谈一下。 

  陈博士:我第一个感受是中成药要以确切的疗效启动国际主流医药市场。中国针灸之所以能够国际化,是因为尼克松当年在中国看到病人在针刺麻醉后可以开胸剖腹动手术,而不用麻醉剂,于是他将针灸带回美国一试,同样有疗效;英法等国也尝试针刺麻醉,疗效也经得起重复;所以老外服了,现在已有100多个国家为针灸立法。这里给人一个启迪:中国传统药物要国际化,关键临床疗效在不同国家里要经得起重复,才能使西医折服。所以我们的抗癌药三阳血傣在国内请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等8家权威医院进行临床试验,又到埃及国家肿瘤医院进行重复临床试验。如果疗效确切,西医的处方中自然而然地开上了中成药。因为医生是靠药治病,病人的治疗效果越好,医生的名气就越大,医院的效益也越好,这种好事何乐而不为之。其实请国内外权威医院做临床科研的同时,也就做了市场。这就叫“以疗效启动市场”。

  第二是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必须入乡随俗。东西方有不同的医药文化,要让西方人认可中国传统药物,就得从药物的剂型、功能主治、给药途径、质量标准、文字、说明书、内外包装等,都要符合国际医药市场的规范,才会在国外有销路。如将外销中药的“功能主治”写成“滋阴壮阳”、“疏肝理脾”等,老外能看懂吗?看不懂的药换了你,你会买吗?所以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起码要做到对“功能主治”等描述,要让外国人读得懂,人家才会买你的药。

  但业内有人批评说,这样做使中成药失去特色,其实不然。中药的特色在其配伍。“君臣佐使”、“相生相克”的理论相传数千余年而不衰,其科学性就在于中药复方在煎熬过程中毒副作用降低,疗效提高。有人曾就“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等七味药,用植化方法分别提取、纯化每单味药的有效成份,然后再将提出的七味有效成份混合。结果显示,用植化方法提取合成的“小柴胡汤”的疗效不如“君臣佐使”一锅煮的疗效。因此说,中药最基本的特色是“相生相克”理论指导下的配伍。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妥协。至于“功能主治”的表述、内外包装等,老外看了能够产生购买欲,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比如说我研发成功的三阳血傣,在组方上遵循傣医的理论,但该药毒理学、药效学、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药品生产和药品销售方式等,都力争符合欧美国家要求;崇尚欧美医学体系的埃及卫生部官员、肿瘤专家一看就懂。正因为游戏规则一致,所以我们能和埃及国家肿瘤医院“玩”到一块儿。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