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观是列宁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列宁是第一个系统地从经营的角度对报纸的性质与物质基础、发行与价格、广告及管理诸环节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他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观的主要源头。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加入WTO效应逐渐明显。媒介市场,特别是报业市场的竞争加大,报业的经营与管理成为了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面对新问题,虽然不可以把所有解决的方法都放到半个世纪前前人提出的理论上,但列宁新闻事业观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可以作为原则和指导的方针,结合当代实际,解决报业经营中的问题的。本文就试图对此做出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一. 报纸的定位 (一).列宁关于报纸内容与价格的阐述 列宁认为,报纸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除了直接的,关于维持报社运营所必要的经费及制作报纸所必需的纸张和印刷机械外,报纸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还表现为广大读者的阶级觉悟和经济能力。他认为,没有读者的信赖和支持,报纸一天也不可能生存下去,而这种信赖和支持又取决于读者的阶级觉悟和报纸反映本阶级意识与利益的全面程度。但一方面,他也认为,读者的经济能力也是制约报纸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无产阶级的报纸目的不在于赢利,但是为了生存,也必须让读者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果代价过高,超过了读者经济的承受能力,即使他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即报纸反映了他的强烈愿望,他们也难以购买或订阅。而订数下降又会威胁到报纸的生存。 而在关于报纸经营管理的部分中,列宁再次阐述了这个思想。他说,不管是什么报纸,都必须把争取读者、扩大发行视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没有一定的发行量,报纸就只有死亡的命运。在此,他再次提出,扩大发行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报纸的内容和性质,另一方面则受制于报纸的价格与读者经济能力的适应程度。“在他看来,对于广大的工农读者,特别是那些没有组织起来的工人和还没有卷入运动的千百万群众,报纸的价格不能太高太贵,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济上的贫困,维持生存尚感到艰辛,再以高昂的价格订阅报纸(即使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报纸),自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无产阶级报纸必须以低廉的价格服务读者,哪怕是不得不减少篇幅,只要发行量扩大了,就是胜利。”① (二).列宁思想在报业市场定位中的运用 当前,我国报业竞争的绝大多数都还停留在低层次的竞争上,绝大多数的报纸多不由自主地选择了价格战、同质化等办法。尽管,很多报纸不断出招,却还是难在市场中求一席之地。 对于如何扩大市场分额的问题,列宁反复强调了两点:一是要内容合适,一是要价格合适。虽然,今天我国报纸内容,不再仅仅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但是,内容的契合,仍是报业竞争中的关键。 国内报业市场,常会听说某地又开始了“新闻战”。但,纵观这些“战役”的发源地,几乎都是同质化严重的地方。比如,在成都报业竞争最惨烈的时候,有七家从定位、风格、内容到读者群、版式等几乎一模一样的市民报,为争夺人口仅仅300多万的同一块市场的“蛋糕”而进行着残酷拼杀。由于处在同质化竞争层面,因此,具有主导地位的报纸就能在竞争中稳坐交椅。当时成都报业贫富悬殊,富者年广告收入高达2-3亿元,而贫者资不抵债,亏损额高达3800万元。综合类市民报太多、雷同严重,当地的专业报纸相对缺乏,导致报业市场结构不合理、投资形式严峻、盈利空间狭窄。专家认为,国内的报业界不同的存在类似的问题。② 内容的细分对于报业市场来说,有时候比价格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找到良好的市场定位,从受众的需求入手,提供受众想要的,同时也是颇具特色的内容,这才是避免报业恶性竞争的关键所在。 比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就是以“内容为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比如,《南方日报》的目标定位是行政人员的“导航船”和商务人员的“头等舱”,《南方都市报》是主攻都市市民的报纸,《南方都市报》是面向农村市场经济,而《21世纪经济报道》的目标读者群则是大中城市中的白领、管理者、知识分子等。 如果一份报纸的市场分工明确,既避免了同体克隆带来的投资风险,又能使得广告客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产品能更有针对性的投放到合适的报纸上。这样,广告源就不会流失到其他的媒体去,保证了产业的整体发展。 与很多都市报的价格战不同,一些定位于“白领”阶层的报纸,定价过高。提高了目标市场的进入壁垒,导致市场过于狭窄,也未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从企业战略的观点看,企业要寻找细分市场。其细分后的市场必须是一个小得其他竞争者无法入内,有其特色。但又要是一个大到可以赢利的,足够生存的市场。而这个大小的界定,就要靠列宁同志在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两个要素来解决:一是内容;二是价格。 二.报业的管理 对于报业的管理,列宁也根据他自己的新闻实践经验,进行了探索。其主要观点有三:一是要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实现各个方面的密切合作。其二是要加强各项费用支出的管理,做到帐目清楚。其三是要精打细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企业内部的整合 关于合理分工的问题,是列宁早期为了通过办好报纸,推进革命运动时提出的。他提出“要使每个党员或每个党组织在党的工作的某方面专业化:有的专门翻印书刊,有的专门从国外转运书刊,有的专门把书刊分送到俄国各地,有的专门在各个城市分送,有的专门安排秘密活动的处所,有的专门筹募经费,有的专门传送有关运动的通讯和一切消息,有的专门进行联络,如此等等。”③ 虽然,当时列宁讨论的是从党内全局来说,围绕着党的报纸进行严密而合理的分工。但,在今天,这个理念可以引伸为在报业内部实施合理的分工,以追求合理的规模经济。 从大的方面来谈,报业的分工就是要避免同质化的竞争。这和上面提到的细分市场同理,在此不赘述。而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在报业集团中,要在做大的同时做强,就要考虑内部的细分问题。目前,一些报业集团中有很多新办的子报,在定位和内容上都与母报有较多的重复和交叉,重复的安排,分散了内部的资源,这时候,只有靠内部的整合和专业分工来解决。 本世纪伊始,在武汉市场上就上演了报业大战,最后,《武汉晚报》不得不将99年推出的《今日快报》合并。2001年10月,两报合并后,发行量增加了20万,而2002年1-5月的广告收入比前年同期两报之和还多30%② 如果说,这种层次的专业分工与整合还停留在一个较大的范围。那么,一些报纸推出的在细节上的分工则更体现出这种整合后的价值。 如,2002年世界杯期间,《大连日报》和下属的两报同时推出了《东方世界杯》特刊,随三报同时发行,每期发行55万份,创造了大连市报纸期发行量的年记录,也强势拉动了广告市场。出现这样好的局面,是由于大连日报社在世界杯前经过调研,发现如果三报推出特刊,则发行成本会大大增加,而广告的增加却不容乐观。②这种战术层面的分工和整合,在企业内部同样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与这两个例子相反的是,现在,一些报业集团内部的设置不够合理。同一个新闻线索,常常会出现一家报业集团的很多记者同时去抢,而又因为掌握的新闻资源相似,写出来的新闻报道也很类似。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可见,无论是从战略的定位,还是从个别企业的人员安排来看,都要讲究合理的分工,追求总体效益的最大化,在实践中善于对资源实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在结构上达到最优,以提升报业的竞争能力。 (二).关于资金和费用的管理 列宁在1913年《给雅.米.斯维尔德诺夫》的信中,提出了如何改革《日报》的几条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两条是“需要有分文不差的帐目”和“需要把钱(收入和定费)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严格控制开支,以改善报纸的经济状况。① 另外,列宁还一直倡导要精打细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十月革命前,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无产阶级报纸没有大量的广告,又不能没有限制的提高价格,所以为了持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增加无产阶级的战斗力,就必须“全力缩减出版费用”,降低报纸的生产成本,同时要精打细算,用小钱办大事,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从今天来看,虽然说,物质资料与当时的情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对于资金的管理也是报业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在,在目前国内十分常见的总编成长模式是“文而优则编,编而优则仕”。提出这种现象,并不是说我们的总编没有能力。而是说,传媒人才的机构应该更合理,应该有更多懂经营,懂管理,懂资本运营的人才加入到其中来。 资本运营,在经济学的角度,是指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经营活动。而在企业的角度,是指以企业把所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本变为可以增殖的活化资本。通过资本市场的重组与扩张,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本的增殖目的。 这也就是说,报业可以通过将所拥有的可经营资本通过兼并、重组、控股、转让、租赁等方式进行运作,在更大的基础上和范围内实现媒介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报业才可以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取得成功。 列宁出于时代的限制,只看到了资金在报社中细微的作用,而对于资本的配置作用是不可能提及的。但他毕竟看见了资金和管理,在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很多人认为传媒操作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文化,所以,不在意管理和资金的运做。但事实上,如果有了好的制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进入报纸,也会在体制的推动下做出不俗的业绩。如果,有个成功的资本运做,一张普通的报纸,也可以通过资源的整合,成为市场中的佼佼者。 另外,列宁在其他新闻事业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广告事业等。但由于时代的变化,这些理论不可能全部运用于今日的实践,但是,他思考问题的方法,他对于新闻事业发展需要的条件的思考,却是很有意义的,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