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两个阶段的梳理和讨论,我们越来越集中的感觉到,在制约古井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机制问题仍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机制的弊端不除,我们古井就不能做到兴旺发达。机制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公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具体表现可以总结为这样几条:一是多年来的企业改革,零敲碎打,绕来绕去,始终没有一幅清晰的远景和整体的战略规划。二是在制度创新、企业改革上存在误区,缺乏整体思路。三是认识上、思路上不清晰,措施上、力度上难以到位。四是三项制度改革,至今仍未彻底,还留了不少尾巴等等。 认真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体制因素外,我们自身也存在着不少对机制上的误区。也正是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才使我们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体制的潜力,从而活化我们的机制。 这些认识上的误区,究竟有哪些呢?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误区之一,把机制等同于体制,从而不敢有大的突破,改革的勇气不足。实际上,体制是一个大的框架,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构成;而机制是一种机理与机能,是系统的自组织关系及其功能。机制受制于体制,体制则通过机制来展开它的功能。机制是“软件”,体制是“硬件”,体制是机制的基础,机制是体制的核心。 公司的改革、制度创新(分为体制、机制两方面),虽然一时在大的体制方面难有作为,但可能通过机制的调整与改革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体制的作用,积聚能量,积累经验,稳步推进,从而为以后体制的创新与突破创造条件。公司出了问题,某一些人或某一个子公司的人出来抱怨说,这都是体制上的问题。我们应该首先检讨一下自己的机制做好了吗?国家允许的政策做到位了吗?我们的机制没有做好,国家允许的一些政策方面也没有做好。 误区之二,过于强调机制对人的决定性,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机制的承担者是人,机制的运作也靠人,同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又激发人、规范人、约束人。实际上,机制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固化与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唯有人是机制的主体。鲁迅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机制与人关系的最好说明。这就要求我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穿新鞋、走新路,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途径与机制,而不是怨天尤人,寻找借口。作为国有企业,古井集团下属有多个子公司,我们为什么不采用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机制?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国有企业民营化、私营化?这就是所说的在机制上民营化、私营化。原因是什么?是认识上不深刻、思想僵化、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 误区之三,没有认清机制与文化、与人的思想观念之间的内在蕴含关系,忽视了思想观念与文化对机制的深刻影响。机制作为人的关系的固化与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它不可能不受到支配人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制约和影响。有的人说我们的机制不好是国有体制造成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实际上是自己没有创造好本企业的机制,而在寻找一种借口。机制的主体是人,它是作为人的关系的固化与行为的规范化,而你人的问题解决好了吗?双赢的新型劳动关系建立起来了吗?我们在这次“在批判中求得新生,重塑价值观”活动中,就是要在机制上有大的作为,清除制约着公司机制发挥的各种障碍、心态问题、观念问题等等。没有好的心态和观念,有再好的机制也是不行的。 实际上,机制本身、每种特殊形态的机制背后,都蕴含着或隐藏着一个支配的理念与思想,存在着一种约定俗成、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要破除一种旧机制,思想必定是先导和先声;要建立、巩固一种新机制,思想、理念的内化与固化是关键,要看新的思想、理念或价值观是否已经内化、积淀成人的素质,是否已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定型的关系,是否养成了大多数人的相应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开展好“在批判中求得新生,重塑价值观”活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完善而有生命力的机制,必须从决策、执行、反馈、监督四方面,进行入手、强化和创新。 我认为,完善的机制、已经内化的机制,是企业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企业文化核心性、主体性的构成,它拿不走、偷不去、买不来,也不会因为企业领导人的变动而改变。它的建立、完善过程十分复杂艰巨,是观念转变、习惯养成、素质提升的一个长期过程。充满生命力的机制的实现需要理、需要情,需要规范、需要示范,需要内在修养、需要外部灌注,需要刺激和震撼,有时还需要惩罚和强制,甚至要经历一番痛苦的磨砺和修炼,最后实现市场化、法制化的全新机制。 当前古井三次创业、改造自我、批判创新,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如果我们这一代领导人,能为古井留下一个好的机制和好的发展模式,也就无憾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