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给人造成了时断时续的印象,“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一度成为千夫所指之后,改制的规范似乎成了“叫停”的别名,以至于今年新春伊始,国资委的一系列新政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频频出台,人们把它视为深化国企改革的再次发力。其中恐怕与管理者把改制当作“退水”有关,企图混水摸鱼,使得改制本来应当依赖的精华反而成了羁绊。
在抗洪抗险中有一种现象,当洪峰来临时,人们往往高度警惕,加固堤坝,日夜巡逻,严防死守,任何一个“管涌”现象都会被大家及时堵截。但是在洪峰过后,人们就容易放松警惕,而恰恰在此时堤坝容易出问题。因为堤坝历经高水位浸泡,堤基松软,洪峰冲击力减退时堤身压力反而失去依托,在堤基受侵蚀严重的部位就极容易坍塌崩岸。这就叫“涨水不溃退水溃”,抗洪史上确有不少类似的教训。在国有企业改制,尤其是在实行股份制改造中,伴随着某些领域国有成份的退出,国有资产流失似守也出现了这样的先兆,企业高管的纷纷落马似乎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做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涨水不溃退水溃”并不是必然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正如人们在自然界中可以不间断地取得抗洪胜利一样。1998年的长江大堤,经受住了肆虐洪水的考验。洪水渐退,百万抗洪大军仍然毫不懈怠,连续作战,在大堤上下进行拉网式巡查,防微杜渐,堵住了一个个“管涌”,避免了一次次的崩岸,取得了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在企业的体制改革中,既使存在着“国退民进”的现象,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不会出现“涨水不溃退水溃”的局面。检察机关决心加大深挖国企改制“蛀虫”的力度,就是一种有力地预防“管涌”的措施。而我们所提心的则是另一种“涨水不溃退水溃”,即企业高管们思想防线的“崩岸”。
在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中,一个个高管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中落马,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思想防线的失守,自律的意志“涨水不溃退水溃”。应当承认,国有企业在在转轨的过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新型企业中,作为奋斗在经济主战场的企业元勋,在艰苦的开拓性工作中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考验,证明了自己不愧是经济建设的脊梁。但是当国有资产需要以多元化的形式出现,以新的面貌焕发青春时,他们却经不住资产重组的考验,把既得利益看的过重,经不住“MBO”中可能会形成的利益空间的诱惑,以至于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始作俑者。从个人在利益反差中面对利益诱惑的心理防线分析,当一个国有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高涨”阶段,高管们立志将它做大做强,也就比较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对可能出现的漏洞保持较高的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难以找到“管涌”的缺口。但是当国有企业改制时,国有资产的比例标尺难免有相对的回落,这时候他们原有的水涨船高的成就感可能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挫折,产生懈怠,有人就力图找到个人的平衡点,加上长期受经济大潮的浸泡,自己也知道哪个地方容易“管涌”,就很容易从放松警惕到铤而走险,甚至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推波助澜,诸多的例子足以让我们警醒。
其实,无论外界是“涨水”这是“退水”,我们个人的思想防线都有“崩溃”的可能,都需要我们时时警钟常鸣。只不过在“退水”时人们更容易懈怠,敲响“涨水不溃退水溃”的警钟更具有善始善终的意义罢了。美国波音公司老总因风流韵事而丢官的消息,今日读来也颇令人寻味。波音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哈里.斯通西弗在美国航空界拼搏了数十年,是该行业的显赫人物,在任该公司现职的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大刀阔斧,成绩不俗,可是由于与一名女高级管理人员有着不正当性关系而被迫辞职。这是否与他放松了思想防线有关我们不得而知,相对于他计划明年5月年满70岁光荣退休而言,客观上则是一种“涨水不溃退水溃”。更重要的是,波者公司为了重塑整体形象,并没有因他个人禁不住诱惑而原谅他。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面临着检察机关决心加大深挖国企改制“蛀虫”力度的天网恢恢中,不能心存侥幸,“涨水不溃退水溃”,在功亏一篑中不得善果。不仅在国有资产重组中是如此,在所有利益的涨落面前,我们都应当敲响“涨水不溃退水溃”的警钟,避免重蹈“49岁现象”、“59岁现象”以及在“MBO突变”中落马的覆辙,以免辜负了“涨水”时节的那一番拼搏。
2006年伊始,中央企业将开展不良资产管理效能监察。监管者已表示,对由于违反法律法规,以及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等过错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责任人,不论发生在什么时间、责任人是否离职都要严肃追究,并予以相应处罚。但愿此举果能奏效,使得企业精英们不再有“退水的”潜意识而心存侥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