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制造业信息化探讨

一制造业信息化内涵

制造业在全球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拥有社会经济活动中最为庞大的产业体系。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其中主要内容是实现或抓好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提高制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国家正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它既是时代发展使然,也是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缩短工业化进程及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推进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1.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和支柱地位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均以制造业作为主要支柱,重点发展。在我国,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同样不可动摇。从2000年我国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及占全国工业总计的比重看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完善、需求量最大的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均以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制造业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制造业,对于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全面提高入世后的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

制造业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改造传统产业,保持和壮大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如美国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推出“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敏捷制造使能技术计划(TEAM)”等,把制造业信息化列入“影响美国安全和经济繁荣”的22项技术之一加以研究开发,通过技术机构调整夺回了在国际上制造业的霸主地位,为实现持续经济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日本正在实施“智能制造系统计划(IMS)”,2000年又制定实施了“eJapan”战略。德国也在积极推行“德国制造计划”。

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制造业信息化。如印度、韩国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改造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战略。新兴工业化国家希望通过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希望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3.制造业信息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显著特征。它主要表现为采购、生产、销售乃至研发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它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仅通过技术集成、零部件集成、营销集成就达到世界范围的生产制造与销售。就我国制造业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培育了新兴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而且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辐射,使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也受惠于现代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跨国式的技术引进和研究集成,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使中国的制造业走出亦步亦趋的历史怪圈,赶向新时代的信息潮流,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4.信息化工程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出路

在经济全球化中,制造业正进行着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战略调整与优势重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发达国家把一些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或把一些产品的中间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充分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和避开一些贸易壁垒,以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目前,我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还远不是制造强国,仅仅只是中低档商品的世界制造工厂。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信息化给我们带来难得机遇,可以通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产业后发优势,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1.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功能,做到尽“职”而不能越“职”

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工作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利用政府的指导协调功能,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温度”、“水分”和“土壤”。

1.1“温度”:政府通过制定国家发展计划,颁布制造业信息化标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化工程的宣传及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温度”。

1.2“水分”:落实相关配套政策、集成多项资源,尤其是保证引导资金到位,通过国家、地方、企业的多元投入和市场参与,为省、市、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资金保障。政府将重点扶持技术服务体系和应用示范体系的建设,保持信息工程充沛的“水分”。

1.3“土壤”:省、市、区政府牵头,联合各方力量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小组、促进中心等,以有利于制造业社会化和专业化生产协作“土壤”形成。

2.强调企业的主导地位,加大集成投入

对于企业而言,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企业应成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投资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争取国家的重点支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国内外招商引资等资本运作,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提供资金保障。

3.以集成技术为支撑,联合进行关键共性应用技术攻关

在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制造企业,应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CAD技术、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关系管理(SCM)等技术集成,提升企业设计、管理能力。逐步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工艺数字化、制造基础装备数字化和在网络环境基础下的企业数字化。同时,突出基于知识、面向过程的产品设计CAD软件、虚拟设计制造、信息安全、快速原型、数控系统、企业资源管理软件等单元,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要采取联合技术攻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信息化进程奠定技术基础。

4.积极培育民族工业,扩大开放交流渠道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封闭的“民族工业”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性、战略性工业领域,应当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发展民族工业。民族工业的新内涵应指建立在中国领土上、国内资本(包括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为主,国家具有控制力,关键技术掌握在国人手中,具有中国品牌的工业。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国情、先进、成熟、实用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加快产业化,培育和发展民族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产业群,形成拳头产品和规模效应;大力促进软件企业内的产业联盟与合作,创出具有国内著名品牌的制造业信息化企业及相关咨询机构。同时,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引进国外制造业信息化先进技术、人力智力、设备与资金的力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研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5.打造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结合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CAD中心、数控技术中心、快速原型中心、CAD/CIMS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中心、软件公司、系统集成服务公司和技术产权交易所等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中心,构筑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的市场化,形成布局合理、发展平衡、协调一致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促进相关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

6.大力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实现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要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体系。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多层次的培训、培养工作,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积极引进人才,包括海外留学人员,共同参与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也要注重从企业中培养一批拔尖人才,从小单位、小人物中培养一批真正创新成果的人才。建立起人才使用的创新机制,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