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战略制胜:化繁为简

三)战略制胜:化繁为简

——“没有人可以笑得更好”

  董事长说:“是啊,用好人才,的确是和企业社会化分不开的,这方面的教训太多了。而其中,有一段时期我们有过‘宁愿用企业最合适的人才,也要放弃使用不听话的优秀人才’这样的用人价值观。结果证明:所谓‘企业最合适的人才’说法,也只是我们几个有权决定用人层自己对企业现状的把握,而并非企业真正的处境和发展方向,我们认定的很多对企业发展最合适的人才,也只是能够在过去基础上保持相对的稳定而已,往往不能帮助企业提升。我们是错过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也没有做到对各种人才的兼容并蓄。其中,最大的障碍,是我总是弱化了人力资源相关领导的推荐权和选择权,甚至对于总裁这方面的权力也有所限制,干预过宽。另外,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人才辞职和克扣工资问题,我们常常关注得太少,没有做到真正地尊重和用好人才,忽略了这方面的管理问题,总是单纯地以为从企业外获得人才补充还可以避免负面的善后麻烦。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D先生说:“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但是资源分为好多种,当人才并非企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时,不重视人才,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这个时期,人才对企业来说,正如运营链条上的一颗螺丝钉,而非企业运营链的设计者、维护者与优化者,所以,企业对人才进行成本考虑就是正常的。既如此,螺丝钉可以用质地好的,也可以用质地差的,反正市场上各种成色的都有,用质次价优的,也不会产生明显不好的影响。相反,第一、很多企业利用好这一点,还可以乘机廉价地克扣,或者甚至是免费地使用人力资源呢。我看,这种可能占绝大多数;第二、也可能有些企业认为,通过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来培养忠诚的员工。这首先就需要人才先付出时间成本及其劳动成本……”

  董事长笑着说:“谢谢您的坦言相教!克扣归克扣,但员工太不忠诚,不事先预防加以约束,也不好。一有高工资机会就辞职,对企业的正常运营总归是不好的。”

  D先生说:“这就是一个根本的战略问题,但不可回避的一个真理是:资源决定战略,战略决定资源的配置与流向。当然,这里的资源不仅是指内部资源,也包括很多重要的相关外部资源。当资源和企业发展不匹配时,则说明在这个行业里,特定的企业已经成为资源配置与优化的瓶颈,而这个时候的‘短板’,可能是CEO、可能是人才、可能是资金、可能是管理模式等等……事实上,这就说明了特定企业的决策层在战略方面出现了问题。”

  董事长说:“战略好像一个‘一揽子’问题呢!哈哈……战略包括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啊!不过,话说回来,我有时候还是觉得,企业战略还是CEO的决策意志嘛。”

  D先生说:“企业战略确实包含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现实企业的盛衰问题恰恰就出在您所说的CEO决策意志是否等于企业战略上。”

  董事长说:“何以见得?”

  D先生说:“假如CEO决策意志就是企业战略,那么请问您如何理解战略制胜呢?”

  董事长说:“难道说,企业从无到有,从亏到盈,不正是这个企业的一把手的决策意志在说明问题吗?”

  D先生说:“不知道您是否关注过最近的国内企业500强的报道?您分析一下,从2004年至2006年的三年间,有多少家企业被踢出排行榜?这里我们不讨论国有资源独占型企业。”

  董事长认真地说:“哦,这个问题,集团有专人协助开展工作,我没有花太多精力呢。您说说,我很想听。”

  D先生笑着说:“统计报表是否可信,这里我们不必深究。但是500强企业里至少反映了两个深刻的问题:一是大约50%的企业在排行榜上有位置变动或被踢出,二是上榜500强的绝大多数是制造型企业。当然,讨论这个问题不具有微观的针对性。但为什么存在第一个问题呢?至少说明企业战略决定了企业的盛衰命运。企业靠什么走向500强?又为什么难以保持这一位置?那么,我们的企业何以竞争世界500强呢!”

  董事长坐直了身体说:“当然是战略制胜!但如何改变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呢?”

  D先生说:“战略如何制胜?这是一个需要相对来看的问题,关键就在这个‘制’字。良好的战略制造企业的胜利,失败的战略制约企业的发展。”

  董事长高兴地说:“是啊,是啊,过去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上EMBA班时,老师总是一味地强调战略是企业竞争的关键,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有了战略就有了企业竞争的胜利。但是,我后来考虑,企业在过去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是完全没有战略的,领导的思路也应该是战略的组成部分吧。所以呢,我比较反对他们提出的‘企业失败的原因就是缺乏战略’这样的观点。请问,如何才能制订一个良好的战略呢?”

  D先生说:“企业战略,既是企业的宏观问题,也是企业的微观问题。企业要想正确地制订能确保执行的企业战略,首先,就要求这个企业应该有一个针对战略的结构设计。有很多的思路可以检查这一战略组织结构问题,比如提问:在CEO的战略决策圈子内,有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信息数据收集、分析与整合管理的规划部门?也就是说,只有当CEO并非一个人思考与决策企业战略时,企业方才有了形成良好战略的平台与机制。其次,企业在制度上如何保障这一机制,并能够实现限制与均衡CEO个人决策的权力?这一点上,深入地谈,反映了企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性。但是,实现起来往往不是那么容易……”

  董事长说:“为什么要限制CEO权力呢?”

  D先生说:“这并非诋毁CEO的能力,而是说明了架构一个均衡的组织,才是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基础。正如我过去在一些理论性文章里对国内企业的三个阶段,以及创业型企业与成功创业者等等的分析,我以为,我们只有认识到CEO个人和企业组织确实不是一体时,企业组织的生命力才能够永葆青春。这说明了管理层和产权者相分离的重要性。当然,认识这一点固然重要,但人性不被制度约束,则难以保证个人一定受限于自身的职能。因此,若不将‘社会化’理念体现在企业制度和责任上,来规范CEO和管理层的职责范围、行为及其权益与后果,则,这家企业的战略水平就等同于停留在CEO决策意志的初级阶段。”

  “譬如,我在某省会城市分别和三家企业的CEO就战略问题合作过。第一家是食品企业,CEO关注财务细节管理的勤奋程度,正好就是这家企业未来发展的瓶颈。这是遗憾的,也是管理者无能为力的,即使CEO积极追求进入股市,这一瓶颈仍旧无法改变。因为上市也不过只是企业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而非全部之旅,所以才有那么多企业在上市之后又会出现‘披星带月’与退市现象,甚至,有可能会被所在市场淘汰。”

 “从战略上讲,目前国内的500强企业和其他更多的各种各样的企业,面对竞争,面对社会化之旅,暂时也还不需要过多地关注伦理问题,结论都是在‘没有更好、只有更差’基础之上的‘没有人可以笑得更好’。谁敢说自己一定会笑在最后呢?可见,企业只宜执著于现在!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企业明知故犯一些基本的错误,也难以超越经营产品的成本监控阶段呢。毕竟CEO也很难确定自己的企业是否可以长期生存,不如仅仅在‘开源’与‘节流’上用尽心机啊……”

  “第二家和第三家企业都是交通运输企业。从战略上讲,前者据守长途公路客运,后因省内企业上市热潮也顺风入市,随即展开资本游戏;后者据守城市公交,扣成本、深挖市,后来也因嗜利本性,窥测长途公路客运,遂斥巨资加入。”

  董事长很有兴趣地说:“这两家看来有得一拼啊!”

  D先生说:“是啊,但现实仍旧是‘没有更好、只有更差’。无论这两家企业如何获取利润,如何进行投资,如何在资本或关联业务领域进行竞争,他们都因为一个主旨而无法实现进入国内500强企业的梦想,或者说他们想都没有想过。”

  董事长连连问道:“我们也有这几块业务,您说的是什么主旨呢?”

  D先生说:“前者的CEO在股本结构社会化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后面的CEO甚至不敢超越市府控股公司的范围,来正确、及时地看待企业集团的发展。这一产权上的差别,也必然使得这两家企业在整体运营上分出伯仲!因为在产权上的纠缠不清,也或者是两个CEO在管理理论水平上的差异,注定两家企业的竞争格局在‘元老’期间均无法改变。这是从产权上讲。”

  “由于产权决定制度的确立,因此,从制度上讲,二者在内部管理上存在差距也就不容置疑了。仅仅表现在管理层面,后者的高层管理者,包括CEO在内,从管理气质上讲,给人的感觉都是十分土气和欠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决定了集团企业文化在整体氛围上的落后与迟缓,也远逊于表现一般的前者;表现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前者还能在重要岗位上适时地外聘专业人才,后者的用人机制则过于僵化缓慢。不过,这里我不需要过多地分析他们如何使用人才问题,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