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第12章:战略选择与“托“的游戏

 摘要:所以,在现在的中国企业走进市场的跨国并购中,企业除了真正的基于战略性的思考外,还要防止类似的“托”的游戏和掌握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如果中了类似的圈套,将对企业的资金能力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为将来的经营带来不利。因为战略的发展是要系统的评估的,只要求目标的合理,而不是平衡的考虑,将会使战略失去其原先所想的意义。

  最近,有二件影响中国的并购案,因为涉及到与美国的关系,所以极有意思。

  一个是中海油对优尼科的并购案,另一个是海尔与美泰的并购案。

  这二件事最后是都没有成功,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企业战略的选择;

  二是企业自身的能力;

  三是国际化的游戏规则。

  这三个方面直接的影响这一个国际化并购案的最后结果。

  从战略上来讲,都是中国最有钱的公司希望走向国际化的关键动作,也叫战略转折点。从理论上讲虽然还有许多深入思考的东西,这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做更多的理解才行。

  先承认这种类似的并购案是正确的战略选择,但这样的一个过程却可以反映中国企业现状,或者说可以涉及到更深层的问题。

  先是我们的二家公司都是雄心勃勃的要获得并购的成功,因为在这之前,中国的联想和TCL都有过大型的国际化并购案例。

  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司加价之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大会。另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股东大会投票赞成雪佛龙公司的并购计划。就这样,中海油的并购计划这次就没有能够实现。

  而美国第三大家电巨头美泰2005年7月18日宣布,海尔已经退出了对美泰的竞购。业内纷纷猜测海尔是迫于对手的压力而自动退出的。但钱也可以是这个利润不是很高的公司所面临的问题。

  遇到这样的事情后怎么办?

  一是中海油,据算该公司再加价,使并购价格增加到190亿美元,也可能成功不了。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游戏规则的问题。因为在美国的商业环境下,这种事情可以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中海油的行为可能没有破坏了某种游戏规则。

  二说海尔,正当美泰向海尔施压——要求其在2005年7月22日前必须提交正式收购申请时,第三家收购方惠而浦突然“杀将”出来,并开出了每股17美元、总价高达23亿多美元的高价,这一价格高于海尔的每股16美元RIPPLEWOOD的每股14美元。

  在大家还在猜测海尔是否应该提高竞价的时候惊传海尔正式退出的消息。业内人士普遍分析:“划不来”。收购美泰的确为海尔扫清国际化市场的障碍——拿下美国市场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但目前来看,海尔并没有必要为此多支付20多亿美元。有人认为海尔是因为资金问题才退出的。事实上,这样的结果对海尔来说是坏事变成了好事情。

  但据了解,美泰在美国市场的品牌形象已经非常老化,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常有限;第二,美泰80%以上的生产都是在美国本土进行,如果海尔收购成功,将意味着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价格优势也将随之丧失;而且美泰目前的1.8万名员工也将是海尔沉重的“负担”,因为这相当于为海尔增加了18万名员工的工资支出(美国员工的工资水平约为中国员工的10倍)。而据有关调查显示,曾被认为最有价值的美泰销售渠道却“名不副实”——美泰自身并不拥有强大的渠道,其85%以上的销售业绩来自像BESTBUY这样的跨国性的零售连锁巨头。

  值得一提的是,惠而浦目前每股17美元的报价也不是正式报价,仅是初步提议价。惠而浦的突然杀出,而且是以大幅高出海尔每股报价的价格(约每股15.5美元)出现着实让人不解。

  公开资料显示,在美国家电市场,惠而浦占据的市场份额是30%~35%,美泰为15%~20%,两者一旦合并就将拥有超过55%的市场份额。有专家认为这“已经是很高的行业性垄断”,所以遭受反垄断的限制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有人据此分析,惠而浦极有可能是美泰找来的“托儿”,目的是为了促使海尔抬高竞价。这样的手法很符合美国人的做法,但是因为海尔是非国有企业,在重大性的战略考虑的时候,增大了一些真正的基于市场和整合的分析,所以,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更加理性的,不断的加价很可能中了某种圈套,这是我所担心的,特别是对像中海油这样的国有企业。

  所以,在现在的中国企业走进市场的跨国并购中,企业除了真正的基于战略性的思考外,还要防止类似的“托”的游戏和掌握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如果中了类似的圈套,将对企业的资金能力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为将来的经营带来不利。因为战略的发展是要系统的评估的,只要求目标的合理,而不是平衡的考虑,将会使战略失去其原先所想的意义。

  就算是战略目标是正确的,战略也要与实际能力相一致,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极限。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