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高兄:
道,有人说是道理,有人说是规律,似乎都正确,似乎又都不完全。道不因人而改变,是早就存在于自然当中的,没有标准答案,人只能去悟道。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是大智慧。
术,是一种我们活动的产物,是谋略,是技术……是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就能得到。是经验、是智慧。
道与术有共通之处,都是通过实践思考得来的,都是智慧!但又相互独立。悟道未必通术,通术未必悟道。学术时可能会悟道,悟道时不一定学术,不学肯定无术,但不一定无道。悟道必修身,通术未必修身。悟道必意诚和心正,通术则未必意诚和心正。道往往质朴而自然,术往往华丽而功利。道被人俗化可以变术,术归真也许就是道。
道和术之间的桥梁是哲学,哲学似道非道,似术非术。呵呵,也许象光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吧。
志高兄:
以前看到的,觉的有意思,发给你,品品。你昨天讲到的-道、术。
郑文斌:
这个理解比较不准确:)
道就是原理,规律性的东西。
哲学就是研究道。
志高兄:
道可道,非常道?
郑文斌:
法则是原理之下定理推理。
术只是法指导下的具体措施而已,术千变万化,法则万法归一,一者道也。
这个中国古人已经思考透了,兄弟。
志高兄:
道与术,如果都具备了,最好
郑文斌:
那是,大人物是道法术俱有。
志高兄:
一般人,只有道或术。
看来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修炼。
郑文斌:
是。这个需要人自学不停地修养,而且要有目的地学习。
而且需要人有悟性,否则只能是经验主义,不能得道。
志高兄:
悟道。
布道。
郑文斌(郑文斌) 10:05:01
是啊:)
道的领会需要人具备整体思维能力。
也就是通常的融会贯通。
志高兄:
系统的思维。
郑文斌:
是。
没有整体思维能力,只能见一不见二,而具备整体思维能力的人见一知二矣。
凡是伟大人物或稍微有点成就的人在这方面都有过人之处。
志高兄:
对头。
郑文斌:
你要对这个感兴趣,应该读一下中国古典文化,诸子百家,我自己也时不时在努力学习一二。
志高兄:
是的,以前老是读什么管理,更侧重于术。
但是管理最高的境界–道。
郑文斌:
高手造势借势,借力打力,从容游走于群魔之中。
志高兄:
说的对!
需要从更深层的角度或多个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成天跟着流行时尚的管理心潮走,一定要-感悟!
郑文斌:
审时度势,从容进退,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志高兄:
对!
郑文斌:
毛泽东正因此成为伟人。
明道者居高临下,势不可挡,明术者在得道之人的手下不堪一击。
拿破仑因此成为战神。
志高兄:
深刻。
郑文斌:
凡想成就事业者,必先明道,道明法明术自可明,只是需要时间熟练而已。
志高兄:
是的,多总结自己或别人做过的事,才能提升。
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感悟。
郑文斌:
成就大业在生活中永远时刻在思考观察学习,否则他怎么能够不断提升智慧?人的智商相差无几。
用力多者用力深者自得大智慧。
志高兄:
所言即是。
郑文斌:
所有伟人和大人物其实是最爱学习的人,只是有人读书,有人观察世事,学习他人而已,但要成就伟业,读书是不能少的。
志高兄:
曹操就是,爱读书。
郑文斌:
曹操,李嘉诚,毛,拿破化,中国的有为皇帝,没有一个不是酷爱读书的:)
所以嘲笑别人有学问是非常可笑的愚蠢的事情,但许多人以自己不学无术为荣:)
志高兄:
呵呵,刘邦是别人帮他读,这家伙学会利用。
郑文斌:
那是,这叫借势。
这个历害,前提是别人愿意为你所用,这需要更高智慧。
志高兄:
现在的世人-不学无术甚多,皮毛潦草,而不知其味的甚多。
简直就是-快餐文化,喜欢别人去思考,讲给他听。
郑文斌:
常人就是常人,所以我经常说人只能成为他自己愿意成为的人,凡人之所以是凡人是因为他愿意做凡人,伟人则要做伟人。
志高兄:
是啊。
郑文斌:
我的根本信念是,当你已经修练成一个内在的大人时,只要你不与社会对抗,你的外在价值什么金钱荣誉就会自然跟随而来,所以关键是自立,方可立人。自救才能度人。
我至今仍然以自立为主,把自己修养起来,不断提升境界和内在价值。这是成就事业的根本。
只是我现在意志力已经大不如前,前进速度慢了很多,惭愧!
志高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乐多日,即为凡人。
郑文斌:
什么叫大人,大人就是自我很大,内在容量很广大的人。
当你大了,你就能影响他人,感召他人,团队自会形成。
当大与大相遇,许多大人团结在一起,就能成就大业了。
一个人要是不是真以干成某件事为乐,奋斗就会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我在这方面还好,我比较享受我的追求过程。
志高兄:
向你学习。
“浅思维”文化和生活智慧
张颐武
最近,易中天成了一个新的引人瞩目的文化热点。他从一位学者突然变成了超级明星,受到追捧。从《百家讲坛》的电视讲堂到《品三国》的畅销书,易中天确实是红透了半边天,有了许多“粉丝”,成了今天知识界在公众中最轰动的人物,比起余秋雨还要名声显赫。人们对于易中天的成功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易中天的成功正是一种“浅思维”的成功。
所谓“浅思维”是八十年代中期刘心武创造的一个词,他当时用这个词指计划经济后期,不少青年的简单化思维方式。到今天,这个词早已被忘记了。不过我觉得它的字面的意义还是很有用的。我用它来指一种不同于感性的生活经验,又不同于理性的思考的特殊的思考。我觉得这种“浅思维”有点接近康德的“知性”的观念。它相当切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学院的高高在上的学理诉求,却又不是一般大众文化的感性的诉求。它是一种“切身”的智慧,一种具体而微的生活的“哲理”的表达。它不是理论的“通俗化”,和学院的理论其实完全不是一种东西;它又不是我们习惯的电视剧或者歌星的演出,和这些也并不合拍。它让我们从“知识”中获得和用来应对人生的具体而微的策略和行为方式。它不需要太高蹈的分析,却自有其值得回味的妙处,它不需要高深的学理的展开,却要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一块自己的独特的园地。其实这种“浅思维”文化的兴起是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也是后现代的文化的“平面化”的必然的景观。得专门说明一下,这里的“浅”并无褒贬的意思,仅仅是和“深”不同的东西而已,没有高下之分。如鲁迅就对于学者刘半农的“浅”深为肯定,而对胡适的“深”不以为然。
浅思维的运作依赖电视的有力传播,却又更依赖草根的网络的口碑。余秋雨当年是靠《文化苦旅》的书打出名气,而如今却完全靠电视维持声誉,余的“浅思维”还是靠书先传播之后,由于电视对于“浅思维”文化的强烈需求,余才登上电视。易中天的崛起却完全是电视的功劳,易写了许多也是相当有趣的著作,却并不流行,电视的平台将易中天变成了新的偶像。这和余秋雨的情况正成对比,当年的电视媒体还没有象今天一样无所不包,还是“精英”不大涉足的领地,余还有靠一本书成为偶像的机会,但到了易中天,情况已经变了。没有电视,就不可能有易中天的火爆。易的讲课有点“说书”的淋漓痛快的风致,又有一点教书先生的博雅,可以提供和一般感性满足不同的有趣的电视经验。
我们总是议论电视搞不了文化,读书节目总是办办停停。还有象崔永元这样一直在电视圈里打转,却又高调抨击电视的”明星精英”,总是充满焦虑,觉得电视降低了人们的文化水平。如今却真有了比崔永元正宗得多的学者现身说法,崛起为电视明星,的确是个奇迹。今天不知道崔永元这样要电视“高雅”起来的人物会说些什么。现在看来,电视不是不能走“文化”路线,只是这文化路线自然有其自己的限制,当年的《读书》节目的困扰其实就是没有找到自己和观众结合的点。也就是没有“浅思维”的发挥,反而是试图将学理“通俗化”,其实是没有把握媒体在今天的特性,这种特性不是靠几句高调的批评就能够解决问题的。但在今天,电视里的名声却仍然需要我最近阐释的那种“后小资”的“草根”在互联网上的追捧才可能广为流传,网络的“草根”的支持才使得易中天成了今天最为引人瞩目的明星。当然原来作为电视观众的较老的一代还有自己的原来的影响,但毕竟是新的“草根”的作用让易中天脱颖而出,在文化市场上有了这么引人瞩目的表现。
这种浅思考其实有两个关健点:首先,这种浅思维乃是对知识的巧妙的”软”性处理,将知识变为有趣的叙述和充满具体可感的素材,故事是这类思考的核心,浅层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是这类思考的支柱。只需浅出无需深入;只要攻其一点,当然不及其余。引人入胜的趣味和漂亮的表达是这些浅思维的中心。形式当然大于内容,也必然让这样的文化形态有其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宏大叙述的新的特点。传道启蒙自然已被和大众的热闹的互动所取代。高高在上的宣讲已被热热闹闹的签售所替代,被启蒙的群众已成了着迷的粉丝,激情的志业已成了找乐的狂欢。现代的大叙事已被后现代的碎片所覆盖。
其次,这些浅思维的思路其实也切切实实地契合了当下的问题,今天的“草根”并不仅仅需要感性的宣泄和满足。他们其实相当见多识广,通过互联网知道许多事情,文化水准比起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群众”高多了,所以他们今天需要每种“有用”的“知性”的文化,光靠“超女”“好男儿”的感官满足还是不够的。用“浅思维”的文化来启悟自己的人生,迎接市场化下让人感到相当严峻的挑战是易中天流行的大背景。当然帮助大家交流,资谈助,让人在饭桌上和酒吧里避免成为没有话题的乏味之人的目的也是另一个方面的价值。
这种“浅思维”的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但它在今天的流行毫无疑问说明了当下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郑文斌:
凡要做成一件事,都是很辛苦的,需要付出很多,我需要加强努力。
志高兄:
这篇文章分析的好,现在人们学习的心态和需求。
郑文斌(郑文斌) 10:33:53
是。
也就快餐学习文化
志高兄:
看浅,其实更深,快餐里面要有料。
郑文斌:
人们往往忘记了自己是来学习知识,而不自觉地变成娱乐。快餐毕竟是快餐,真正深刻的研讨只能发生在智者之间,如果从专业角度看,易中天讲的无非常识。
同样余世维也一样:)但他们讲的方式好。
志高兄:
太阳马戏团的中国版本-易中天、余世维。
郑文斌:
志高兄:
专业角度,非凡领悟,大众口味。
郑文斌:
谈不上。专业外衣,大众口味,带点个人见解即可。
志高兄:
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是: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如何成功交流的典范!
郑文斌:
跟超女是一回事,其实。
志高兄:
有市场的,呵呵。
郑文斌:
是,这也对,知识营销,主要是卖给非专业人士。
志高兄:
非客户。非专业客户。
郑文斌:
专业人士需要的是专业探讨,相对来说要求会较高。
志高兄:
没有关系,不矛盾。面对的消费群体不一样。
郑文斌:
一般人谁又敢说自己在管理营销上真的已经够专业了呢:)呵可,市场还是很大的,而且这个没有标准答案
志高兄:
非专业客户(真正有钱买单的,满足需求,呵呵)
志高兄:
蓝海战略的又一个应用。
郑文斌(:
主要是他们的方式是讲故事的表演方式,这个是成功关键,通俗演义。这是要害。
是。开创了一个交流新模式。
志高兄:
这也是创新!
打开了一块新市场。
志高兄:
我越来越喜欢蓝海了。
郑文斌:
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开始改成强调行动力。
这的确是个好东西。
志高兄:
特别是-定义你的客户。
郑文斌:
是啊,其本质仍然是市场细分上的差异化。
志高兄:
很多人讲非客户,认为没戏了,不去管,其实他们更重要
郑文斌:
但差异化视野的点变化了,变得更广阔。这是它的重大突破之一,是真正的成就。
志高兄:
差异化,建立在你定义的客户需求价值的基础上差异化。
郑文斌:
在学术和实践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郑文斌:
是。差异化的真正定义是全面差异化,这就是当初脑白金干的事。
志高兄:
差异化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
郑文斌:
差异化越巨大,越全面,竞争对手越没有机会。需求只是起点,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没有差异化,别人仍然很容易把你的客户抢走。
志高兄:
其实应该定义一个概念:系统的差异化-打造你的差异化链条。往往人们只看到了,局部的差异化,但很容易被同质化。
郑文斌:
对,这个理解才是精确的,也就是说,差异化要彻底。
志高兄:
只有不断优化、改造你的差异化链条,你才能领先别人。
郑文斌:
要尽量从每个角度每个环节放大差异化,综合起来那就变成了一个别人无法达到或模仿的差异化战略。
志高兄:
是的。其实,差异化的源头,我感觉是老子说的-道,相同之处
郑文斌:
所以真正的差异化不仅仅在于客户定义,目标市场选择,更在于战略执行的整个企业运营系统的控制方面的配套创新和关键点差异化,许多成功企业的根本原因即于此。
志高兄:
道亦道,“非常道”。
志高兄:
确实如此,你和别人都一样了,没有新的装备,你们只能肉搏了。
志高兄(志高兄) 10:53:30
有了差异化,你就不同,别人也没办法拿你去比较。
郑文斌:
道其实可道,但道非常道,原因是道随着时间地点会发生变化,规律也是某个环境某个时间地点下的规律,但在多变的规律之上或之下仍然有许多根本共同的规律可循,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也。
志高兄:
是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中的变化的世界里。
郑文斌:
所以道是活的道,不是死的活,因为世界是变化的,变化的世界就对应着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更高本质上又仍然相通的道。
志高兄:
差异化-其实就是“活”道。其实对于个人而言,差异化,也很重要,就是你的角色。
郑文斌:
得道之人怡然自适于天地之间,自有其成功之绝妙法门,非不悟道之局外人所真正能看透的。而真正的道则存在于人的心中,思想中,只有我们掌握了道,我们的事业人生才能达到大境界,获得真正的成功。
志高兄:
是的。
郑文斌:
差异化只是手段,随着个人或企业道的提升,差异化即变成了平常但卓越的现实。
郑文斌:
但差异化、聚焦二者都是成功的妙法。
志高兄:
差异化其实是你的道的载体,具体的表现。
郑文斌:
对极了。就是如此,是道实现的方法之一。
志高兄(志高兄) 11:00:54
所以科特勒应该感谢中国的老子。
郑文斌:
你悟性之高,超过我的预期,兄弟。恭喜啊,人生智慧的增长是人生最大乐趣。
志高兄:
科特勒其实讲的朴素的经商哲学-商道。
郑文斌:
能有人可坐而论道,亦人生一大乐趣是也。
志高兄:
呵呵,是啊。
郑文斌:
是。是体系化结构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商道。
郑文斌:
如能悟道人生、企业、政党、国家,成功之道无不相通也。正所谓融会贯通,吾道一以贯之。
志高兄
人生之乐趣也。兴哉。
志高兄
希望咱们俩以后讨论讨论,
志高兄:
所以我们以后可以发展一门学派-差异化链。
郑文斌:
那又没有必要了。差异化本身只是一个实现道的策略方法,人们可以深入研究差异化的方法,但光是如此,仍然只停留在法术层面,而我本人真正的兴趣在于追求大道,即开拓人们的思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