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王石走到哪里,他永远都是众所瞩目的明星。
上周末,和王石一起赴重庆参加“中国康居·西部住宅产业论坛”的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著名策划人王志纲、搜房网CEO莫天全、“阳光100”营销策划总监李春平等名人,都多多少少被他掩盖了光芒。
当然,除了那个以“破坏市场规则”出名的潘石屹,冒着雨姗姗来迟,夺去了不少眼球。
万科的人才流失率是7.5%
5月11日,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先是回顾了万科80年代刚成立时的用人情况。那时候,由于公司刚成立,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用来培养人,头两年多从社会上“挖”一些成熟的、可以马上适应环境的人员。大学培养至少需要3年,快的也要两年半,才能在工作上独挡一面。
但是王石觉得,人才总是个“双面刃”,一方面,他们对企业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从社会上挖过来的人都有成形的习惯,有其特殊要求和价值标准,企业要求的是标准化、无特殊性,这些人的个性可能对企业的利益造成冲突。
但是最近两年,万科发现,现有人员擅长营销,在建筑工程和管理方面却较弱。王石于是向外界宣称:“请同行们注意,万科也要开始挖人了!”而且,王石说,我们挖人不是挖一个,而是一批。
总的来说,目前万科根据公司需要,每年从全国10所专业院校巡回招人,包括清华、北大的建筑学院。
王石认为,人员流动不是什么稀奇事,关键是企业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流失率。
万科目前的人才流失率是多少?是否处于合理范围之内?
王石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万科现在的人才流失率维持在7.5%左右,是个正常数值;不超过10%都属正常,12%就条警戒线。
不过,从去年始,万科过去流出去的人才如今又出现回流。王石笑言,这说明万科的企业文化还是有吸引力的。
万科以三流人才做二流事赚一流钱
万通集团董事会主席冯仑在许多场合都提到过“全能开发商”的商业模式不可取,应被淘汰。在此次接受本报采访时,他却说,万科是个例外,因为王石规避得好。万科拿地不靠机会、不靠政府,尽可能以招标的方式,与政府在“阳光下交易”, 用不着陪人喝酒跳舞拉关系。万科每进入一个城市前,都会做一个精确计算,该城市GDP达到1000美金,万科才进入,并把从拿地到招标的周期控制在18个月内。
冯仑说,全能开发商容易犯的错误是产品过多,而万科的客户目标集中,只做住宅,只在城乡结合部建住宅,只做有品味的白领阶层的住宅。因此,他的客户资源可整合,在每个城市都可克隆。
如此,像王石这样“伟大的人总是不忙的”,他有时间去爬山、去休闲。
记者问到这种模式之下的用人机制时,冯仑说,全能开发商一般是三流公司用一流人才赚三流钱,而万科和在我国的跨国公司一样,是三流人才做二流的事赚一流的钱。所以万科主要招聘对象是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对其直接培训,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万科的浪漫主义
万科在发展的过程中,的确吸纳了大量有才之士。许多人喜欢登陆万科周刊,觉得办得相当有文化味和人文情怀;王石经常提及其企业文化,以此吸引目光;万科的网站也一片热闹……王石认为,“人才是万科的资本,是万科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万科周刊》上宣扬的万科企业文化。
据知情人士透露,那是因为王石网罗了大批文人和另类的经济学家。王石爱好写作,于是上行下效;而《万科周刊》第一任主编、北大社会学系毕业的郭钧,就是被王石嗅出具有浓厚的人文气质,后被提拔为总经理,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万科自己也说,周刊起到了会聚人才的作用。但这些人想法多,太浪漫,嘴上一套套的,却落不到实处。人才结构的单一,导致王石宣称万科要挖人。
更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万科声称致力于培养自己的职业管理者,但从万科出来的人通常无法到别处担任职业管理者,“吃不转,有点‘虚’”;万科的机构过于庞大,比不上私企灵活,王石作为万科的灵魂,“把万科的品牌效应全都集聚到他一个人身上了”,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