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千裡馬,再有伯樂
李名駒
從歷史上就有“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嘳歎。然而我們在理解這個問題上一貫都偏離了,割裂了千裡馬與伯樂之間的有機聯系。
伯樂是千裡馬中的千裡馬。
於馬而言,跑得快,反應靈活,耐力強,即是好馬,但是否策之以其道,是否能在戰場上在炮火轟嗚中鎮定自若,在受到野獸攻擊而不自亂陣角,則必須經歷相應的磨練才能成為千裡馬。對於人,再好的胚子如果沒有各種各樣的現實的錘煉,沒有形形色色的人或事的正反面教育,人不會成人才。千裡馬不是天生出來的。意即千裡馬不但要有好的素質,而且必須經過恰當的訓練,千裡馬來之不易!
千裡馬成長不易,發現更為不易,因為發現並起用千裡馬的伯樂也必須是其領域的千裡馬,而且是有不嫉妒不壓才的胸懷,心有全局的魄力。
在今天,伯樂可能是某些領導人,可能是一種文化,也可能是一種機制,然而過分地了依賴個人的選拔終竟是狹隘的,制度化才是我們的歸宿。制度化又必須解決不死板的問題,要建立真正的人才可以早日破土而出的賽馬機制。
當然,就象由沙丁魚自己設計鯰魚效應而欲激活體制一樣,由不是千裡馬的伯樂們自已制訂千裡馬選拔的規則也常常逃不出庸俗悖離的圈子。
附古人言:
雞鳴狗盜之徒,亦有其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良馬難馭,然可任得致遠
良才難令,然可致君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