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工作了7年后,艾米•邦斯尔(Amy Bonsall)决定搬到欧洲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现在,她正参加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为期一年的课程。她认为,她投入的时间和金钱将帮助她冲出美国市场,得到一份更具备全球视角的工作。
但是,一方面,越来越多年轻的美国管理者考虑到美国以外学习,而另一方面,在美国国内,获得一所优秀商学院的MBA学位需要投入20个月时间和10万美元,许多人都在对此进行三思。过去两年间,申请攻读MBA课程的人数已大幅下降。
这部分要归咎于人口状况。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MBA申请者中,20岁出头到25岁左右的美国人已从2400万降至1900万。但批评人士还指出一个更深层的痼疾:MBA课程不符合雇主的需要;教员们对晦涩难懂的研究比对实际商业运作更感兴趣。加上其它形式的商业教育,花费也只有MBA课程的一个零头。
“商学院正在使自己不合时宜,”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教授沃伦•贝内斯(Warren Bennis)和吉姆•奥图尔(Jim O’Toole)在最近一期《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写道。
呼吁商学院改革的还不止是他们。长期以来,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斯坦福商学院(Stanford’s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等人就一直在批评美国的管理学教育。近几个月,一些权威人士也加入了批评者的行列,其中包括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凯洛格商学院(Kellogg Business School)院长迪帕克•詹恩(Dipak Jain)、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院长劳拉•泰森(Laura Tyson)和耶鲁大学商学院院长杰弗里•加滕(Jeffrey Garten)。
商学院的兴起是过去50年来教育领域的成功故事之一,获得美国认证的MBA学位在过去15年中增长尤其强劲。1990年,美国教育认证机构美国商学院协会 (AACSB)向259所美国大学颁发了认可证。今天,这一数字已超过500所,其中还有74所商学院是在美国之外。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白领工作者千篇一律都是会计师、营销员或工程师,而且他们整个职业生涯都会为一家雇主工作。后来渐渐出现了一类职业管理者,他们能把经商技能应用到任何行业的任何一家公司中。于是,MBA学位成了这个新型管理阶层的非正式会员资格证。
美国在1955年授予了约3000个MBA学位。到上世纪90年代末,每年共有10万人获得这个学位。
在这一美国模式的影响下,欧洲国家也发展了自己的商学院。现在,英国、甚至德国,也分别宣称已拥有超过100种MBA课程。而直到不久之前,德国还是管理教育的黑洞。
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虽然明茨伯格教授和普费弗教授等批评人士认为,商学院将错误的技能教给了MBA学生,但人们仍会把他们当作坏脾气的老顽固而不加理会。
2001年出现了第一个迹象,显示出人们对商学院较普遍的不满情绪。那一年,即使是顶级商学院的毕业生也发现很难找到工作。接着就是安然公司(Enron)的崩溃,而该公司高层都是些受过MBA培训的管理者。是美国商学院忽略了向学生们灌输道德观念和领导才能吗?
商学院迅速作出反应,这一点他们是做对了。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工作,它们改革了职业咨询部门。课程内容增加了商业道德和领导才能。哈佛商学院是安然前首席执行官杰弗瑞•斯基林(Jeffrey Skilling)的母校,该校现在规定所有MBA学生除了学习融资、策略和营销等传统课程外,还要修读一门有关“领导才能、治理和责任”的课程,
但在许多批评人士看来,这些改变只是一些“掩饰不足”的表面功夫。贝内斯教授和奥图尔教授认为,商学院热衷于追求学术声望,结果只会是徒劳无益,研究论文没人去读,从业管理者也读不懂,而且MBA课程对实际管理工作的重视根本不够。
雇主们也对新MBA毕业生的技能存有疑虑。大部分雇主对新招聘MBA毕业生的分析能力感到满意,但很多雇主指出,他们却缺乏沟通、人际交往和激励员工的技巧,而这些都是管理团队的必备技能。
“我很希望能招聘到更多在这些方面有扎实根基的商学院毕业生,”半导体公司英特尔(Intel)的管理者领导才能发展总监克里斯•理查德(Chris Richard)说。复印机公司施乐(Xerox)的首席学习官蒂姆•考伦(Tim Conlon)补充说:“我们需要具有广泛经验的人士来应对越来越快的变革。MBA可以成为领导才能成功的一部分,但不一定是这种成功的核心因素。”现在这些雇主仍在招聘MBA,但它们也在考虑招聘法学院和医学院的毕业生以及博士生。
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今年将招聘600 名MBA毕业生,成为最大的商学院学生招募者之一。但在每年的新招聘人员中,MBA所占比例正在下降。“我们正撒出一张更大的网,”公司全球招聘总监迈克尔•帕廷顿(Michael Partington)说,“我们寻求具有和MBA毕业生同等智力水平、但同时拥有更多‘软’技巧的人。”
这并不等于对管理教育体制投了不信任票。但它却突出表明,对雇主来说,工程、法律或医学等应用学科的研究生学历跟MBA一样有用。
例如,麦肯锡一直在招聘医师来从事其迅速增长的保健业务。相对于向MBA毕业生传授医学知识来说,向医生传授商业和咨询技能要容易些。招聘人员表示,比起一般性掌握金融或营销知识的通才来说,深入了解某一特定行业或技术的人往往会更有价值。“领域专长”这一概念已经常出现。
SAS研究所(SAS Institute)是最大的私人持股软件公司,但该公司根本不招聘MBA。人力资源副总裁杰夫•钱伯斯(Jeff Chambers)表示:“一般情况下,我们雇佣持有电脑科学或统计学高级学位的人。如果我们确实招聘了MBA,那是因为他们具备我们感兴趣的某一行业的领域专长。”
对于这些问题,商学院又一次做出了反应。在过去几年里,提供与大学其他系科合办的联合MBA课程的商学院数量急剧上升,这些系科包括了医学系或法律系。同样,为响应对具备更深度技能人员的招聘需求,商学院还提供许多特殊的MBA课程,从财务工程到供应链管理,应有尽有。
“造就通才的商学院总会有个利基市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大学人才计划总监玛格丽特•阿什达(Margaret Ashida)说,“但我们永远无法得到足够的既有专业技术又有商业技能的人。”
问题在于,大多数寻找通才的公司犹如在同一口小池塘里钓鱼:其中包括10至20所顶尖商学院。这个名单包括哈佛、斯坦福、沃顿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虽然麦肯锡已开始拜访更多商学院以搜寻最聪明的MBA毕业生,但它仍会集中在全球不超过30所学院中寻找。
从著名商学院毕业的MBA学生保持了那些学校的威望和市场价值。《金融时报》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10大商学院2001届毕业生在毕业3年后平均收入达14.492万美元。在1999至2004年期间,尽管经济下滑,他们的工资仍上涨了138%。
但对二线商学院来说,前景就不太明朗了。在《金融时报》商学院排行榜中排名50至100位的美国商学院,其MBA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已跌破9万美元。显然,三线和四线商学院MBA学位的附加值还要低,从而支持了一些学术研究的结论。这些研究对MBA学历为其持有者带来的长期价值产生怀疑。
在200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普费弗教授和他当时指导的一名博士生克里斯蒂娜•方(Christina Fong)发现,没有证据表明,拥有MBA学位与职业成功之间存在关联。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由于MBA课程泛滥,已导致MBA学历丧失了作为特殊成就标志的价值。
对于一些排名较低的商学院来说,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加剧了它们的困境。商学院已在欧洲(甚至亚洲)发展起来,这意味着美国的商学院再也不能指望有稳定的海外生源不断流入了。
事实上,为了寻求国际经验,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正选择到欧洲去学习管理学。例如在伦敦商学院,前来学习管理学的美国学生比其它任何国家(包括英国)的学生都要多。
对邦斯尔女士来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卖点是,虽然一届学生仅有86人,但他们来自38个不同的国家,而且课程十分实用。“我觉得它增进了我的商业教育。感觉上不像是回到了大学。”
5年前,北美各商学院对中国源源不断的入学申请应接不暇。而今,中国学生的申请数字一落千丈,部分原因是,人们感到获得签证很困难;还有部分原因是,中国国内提供的MBA课程也越来越多。
中国各商学院的数字显示,在职MBA与“高管人员”MBA(EMBA)课程市场有显著增长,修读这些MBA课程无须出国或辞去一份好工作。其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政府采取行动,通过对商学院下达最低配额来建立一个土生土长的产业。2004年,政府授权中国排名前十位的商学院分别每年至少培养出300名EMBA 毕业生,而排名接后的20家商学院则分别每年至少培养出100名EMBA毕业生,也就是说这些商学院每年共有5000名EMBA毕业生。
如果美国人希望不离开美国也能获得商业教育,他们会有很多选择。远程教育课程可提供一种学习基本商业技能的低成本方式,例如由上市公司凤凰城在线大学(University of Phoenix Online)提供的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只是最近才出现。
大型雇主也通过建立“企业大学”而加入了商业教育市场,这些企业大学提供各种产品方面的专门知识以及营销、融资方面的技巧等培训。这些内部管理培训课程往往可为商学院带来可观的收入。因此,SAS 研究所刚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凯南-弗拉格勒(Kenan-Flagler)商学院合作推出了一个领导才能发展课程。不过也有其它的情况。
总部在芝加哥的制药公司雅培(Abbott Labs)偶尔会让管理人员就读在职MBA课程。但是在管理培训的预算中,更大的比例是花在公司自行设计的课程上。
“迈尔斯(首席执行官迈尔斯•怀特,Miles White)希望由雅培的高管来教导雅培本身的高管如何成为雅培高管,”公司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汤姆•瓦斯科(Tom Wascoe)说。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商学院都在考虑何去何从。一些商学院正以创新手段迎接挑战,例如开发专业性的MBA课程以及与雇主建立合作关系。也有一些商学院正在师资与设施上大力投资,以期成为通才式的精英院校。
但是人们无需哈佛MBA学位也可以看出,并非所有这些尝试都会成功。长期来看,需求下降以及竞争加剧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商学院数量减少。正如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爱德华•斯奈德(Edward Snyder)今年早些时候说:“已经有一种优胜劣汰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