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把管理类比于中国人的“道”,那么,“悟道”就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学习管理就是聆听佛家的“偈”,关键不在于你掌握了什么,而在于你领悟了什么。
当MBA课程几乎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课程,当管理的概念似乎穿越各种不同形式的组织被广泛地应用,当管理定律、管理法则被奉为“灵丹妙药”,在这样一片关于管理的鼓噪浮夸中,不妨一起来掀开管理大师们的脑袋,以继承他们被称为知识时代财富的管理思想。
追溯“管理”的本原
管理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当一个人不可能完全解决的时候,人们就不自觉地组成了一个个群体来抵御这些威胁,来谋求个人无法获得或者实现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目标。只要有组织存在,就会有管理。
简单想象,我们回到原始社会的最初状态,两个原始人需要抬木头,那么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其中一个想出了“喊口令”的办法来协调步伐。于是,“喊口令”就成为了一种原始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协调组织中每个人,使每个人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合作,以便实现大家的共同目标,因此管理也就成为了成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于是,一个被经常采用的定义是:管理就是通过他人来完成所要完成的事情。
回归本原,我们也就看清了管理的真面目,再高深的管理理论、再繁杂的管理事务,如果脱离了这个“本源”来运作,无疑都会变得舍本逐末。但是,管理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简单的“喊口令”,而是植根于现代企业制度、现代社会架构的一个体系。那么,在整个体系的运转过程中,我们有时也会发现不少脱离“管理本原”的现象。例如,有些企业领导,为了顺应上级开源节流的号召,不惜耗费超出成本的人力物力去进行一场“节能运动”。有些管理者追逐最新的管理潮流,不调查不研究,就直接在企业套用。
在《沃伦•巴菲特记事本里的管理定律》提到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一个部门的人员在查看买“卫生纸”的开支时,认为现在的开支状况偏高。部门的管理者马上决定:直接把卫生纸的开支削减10%。下属职工对这个决定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我该怎么办,把去卫生间的次数减少10%?显然,这样的管理严格的不近人情。但如果不管,开支又会逐步上升。最后,公司不再限定卫生纸的成本,只是把卫生纸的购买和使用统一管理,结果开支不只是减少了10%,而是50%。最妙的是,他们仍可以想何时去方便就何时去。
而对于这个故事,把非特其实早有总结:“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最合理的财务制度就是,首先要考虑的这笔开支是否能让自己的效益、利润最大化,是否给员工带来了方便!”看来,无论管理体系如何发展,最根本的原则还是不变的。
管理是艺术吗?尽管它常常被当作艺术品般来美化、修饰。管理是技巧吗?尽管你常常可以看到不少的三十六计七十二招?事实上,管理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管理也不是方案A、方案B的形式主义,归根到底,管理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事情。
从“喊口令”到理论体系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既然在原始社会我们都需要“喊口令”的管理,那么如今的社会管理自然是举足轻重了。但是,管理从最原始的实用方法,发展到今天繁杂的“理论体系”,到底是“管”为重还是“理”为重,也就是管理的精要究竟在哪里?
我们的政府部门、企业组织需要组织、协调、管理、分配资源,所有这些都是管理的范畴。正如经济学所阐述的,人类社会最大的矛盾,存在于资源的有效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有效性与人类消耗的无限性之间。因此,就产生了如何高效地利用资源的问题。我们需要把有效的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当企业的生产技术越来越复杂,各项活动之间的配合难度越来越大,准确度需求越来越高,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多变,管理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我们的迫切需要。有组织的地方产生了管理的需要,得到成功管理的组织就不断壮大。于是,成功的管理理念必然是在组织运作得最有序的地方去寻找,而在最需要的地方进一步发展、演变。就这样,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总结经验的管理大师们自然成为了后来者竞相追逐的对象。
1954年,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出版《管理实践》一书,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discipline),也奠定了他管理大师的地位。彼得•德鲁克从数十年的研究中得出的许多结论,都是一些基本真理,经得起许多变化的考验,而这些真理正是管理理论的“雏型”。
另一位享誉世界的经营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被称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天才,他的观点和表述经常在欧美商业界引起强烈“地震”,常常语惊四座。汤姆•彼得斯在商业书籍的兴旺发达和管理学大师的兴起发面,既是受益人又是煽动者。
如果说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学思想的智慧型天才,而汤姆•彼得斯是最具魅力的传奇天才的话,那么迈克尔•波特可能就是最具影响力的细想家了。迈克尔•波特对于战略性过程有着非常清晰的见解,他不仅向人们说明了产业图景和他们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他还开始帮助人们分析企业如何在所服务的市场中创造保持一种竞争优势。
相对于战略性的管理大师,沃伦•巴菲特无疑是实战经验性的。他的经验总结在记事本上,是随时随地的管理思维火化。“凡是让员工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结果都会更糟糕;光有成功的计划还不够,要想到失败……”巴菲特的思想精华没有高深的理论数据,一如精妙的“箴言”,让你慢慢领悟。
从彼得•德鲁克到汤姆•彼得斯,从迈克尔•波特到沃伦•巴菲特,掀开管理大师的脑袋,是前瞻性的,总结性的,能让你看到一个美妙绝伦的思维殿堂。阅读大师景点无疑是获得管理精要的捷径,但是阅读绝对不仅仅是简单复制经过大师们咀嚼的所谓定律。其实,如果把管理类比于中国人的“道”,那么,“悟道”就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学习管理就是聆听佛家的“偈”,关键不在于你掌握了什么,而在于你领悟了什么。
永远需要牢记的一点是:“管理没有特效药!”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被誉为一个比杰克•韦尔奇更会管理的人,一个宣称在死后50年仍能管理和影响公司的人。
5岁开始就会摆地摊兜售口香糖聚揽财富;11岁买入生平第一只股票;13岁开始他的实业投资;1956年年仅25岁的他只出资100美元就伙同他人创办了自己生平第一家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时隔6年公司资产达到720万美元;2002年,他的资产达到360亿美元。他被誉为一个比杰克•韦尔奇更会管理的人,一个宣称在死后50年仍能管理和影响公司的人。
巴菲特管理定律精选
1. 在其他人都投了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
2.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条河,那么,就先让自己变成一条船。
3. 能把冬天的冰淇淋卖出去,就不会害怕夏天时的竞争了。
4. 麻烦有一半是由于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
5. 能做到100%,就坚决不做99%。
6. 把失败当成你最有价值的学费。
7. 对公鸡来说,麦粒钻石更重要。
8. 合作的基础:把对方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9. 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
10.领导者的作为永远不是个人的事,团队将因此而改变。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经典著作
《公司的概念》、《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管理作为不可缺少的、独特的和起作用的体系出现,使我们社会历史上已建起枢纽作用的大事。管理机制表现了人们这样一个信念:人的生活社已通过游戏通地阻止经济资源而加以控制的。这也表现了人们这样一个信念:人们可以把经济变革化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的发动机。
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经典著作
《追求卓越》、《成功之路》、《乱中取胜》、《管理的革命》
你不能只是想着摆脱困境的方法,你必须去做。“卓越”组织成功的8项基本品质:贵在行动;靠近客户;行自主、倡创业;以人促产;不离本行;深入现场,价值观为动力;精兵简政;松紧结合。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经典著作
《竞争战略》、《竞争优势》
战略思想很少自发地产生。人们在确定了外界因素可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之后,是能够想象出许多可以采用的战略。但是,从长远来看,只有很少数的“通用”战略能够经受竞争的考验。一个企业只能拥有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即“低成本和产品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