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改变是预测未来最可靠的指针之一,捕捉到这一点并加以利用的人可以从中大大获益。
有多少管理者能够意识到,宏观和动态的人口变化对企业意味着机遇还是挑战?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创新的法则》一书中说,“人口的改变(年龄、教育、可支配收入、地域上的转变等)是预测未来最可靠的指针之一,也为创新带来机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并加以利用的人可以从中大大获益。”
企业管理者可以不了解人口政策及人口问题,但不能不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视野变得开阔一些。人口变动趋势将如何影响未来经济?未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新型劳动力?有什么重大变化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既然人口的变动是我们唯一可能对未来进行有把握预测的因素,那么,企业应该如何改变自身组织以及向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方法,即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上具有人口学思维?
把人口学家请进企业
在国外,以人口学为专业方向的社会学者正越来越多地被大中型企业请来从事工商人口学与区域人口管理分析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大学及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曾毅研究人口与社会经济已近20年,一直倡导在中国开展市场人口学和工商人口学的研究和教学。在他看来,工商决策求助于人口数据与分析技术起源于19世纪末,而工商人口学(Business Demography)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它给商界带来很有价值的消费者变动信息,对经营决策与发展战略有利,已在欧美国家得到公认。美国有上千家工商人口专业咨询公司帮助企业调查跟踪变动的消费与生产人口特征。近年来,中国各级各类人口科研与信息机构也在积极探索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法。不过,国内企业虽然注重应用人口与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市场研究,但其系统分析应用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况,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也不够详尽,真正重视与借助于工商人口分析的企业大多数为跨国公司。
央视-索福瑞(CSM)媒介公司是一家为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做视听率调查的专业公司。从1986年开始做收视率调查,央视-索福瑞已经为中央电视台13个频道、所有省级台、全国一半地级市电视台做过收视率调查。国家统计局汇编的《人口普查资料》,给该公司的业务开展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它们提供给电视台的收视数据,是为广告代理商服务的,知道了某个年龄段的观众群有多少,有效到达的人数有多少,广告商就能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这种收视率产品,在业内被称为通用货币,实际上是一种标准,是一种多客户产品,不同的广告客户会站在自己的业务立场上进行不同的解读,因此严谨的数据非常重要。
该公司研发部副总监苏本才说,即使在普查年份,人口数据也是每天变动的。所以他们会进行“基础研究”,即将一个地区的出生率、死亡率和机械变动(人口迁出、迁入)等因素纳入考查范围,利用人口预测软件来推算出最新的数据和比例。以此数据为基础,选出样本后再进行加权处理,以增强样本的随机性。这样他们可以获得非人口普查年份的人口数据。
央视-索福瑞媒介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认为,一些在商业领域看起来特别复杂的计算过程,在人口学中其实是最基本的方法。郑维东过去给不少手机、房地产企业做过市场调查,在他看来,人口学数据不仅是调查公司业务的一部分,也是其他企业的业务基础。企业生产一个产品,表面上看和人口数据没有关系,实际上,它需要人口学的数据、方法来支持对产品的研发和对市场的判断。
“到现在为止,我没有想到哪个业务和人口学方法没有关系。” 郑维东说。他认为,根据人口学数据和方法对一个行业或市场进行预测,对于该行业或市场的理性发展是有好处的。
企业掌握了人口信息并深入分析研究,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投资效益及成功率。人口与家庭住户预测在消费品企业(如汽车、冰箱、彩电、空调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早在1985年就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做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城市小区规划、未来家用电器需求量等58项分析案例。
人寿保险业也许是使用人口统计信息最广泛也最成熟的行业,寿险产品的规划直接来源于生命表。生命表又称“死亡率表”,反映的是社会平均年龄及不同年龄人群的生存概率和死亡概率,该数据是寿险费率计算的重要基础。中国的第一张寿险生命表的数据资料来自于人口普查。之前,我国最早的生命表的编排方式和寿命的估算基准来自日本。近些年,随着保险公司增多、险种结构发生变化,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技术进步,人类的死亡率在不断改善,中国现有的经验生命表与各寿险公司的经验数据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我国寿险业将在2006年启用新的生命表。这也成了某些寿险代理人推销保单时的说辞,“现在买是最合算的,以后的寿险(尤其是养老金)保单将会涨价。”原因就在于新的生命表将考虑到人的寿命将延长和死亡率下调,这将导致寿险保单(尤其是年金)涨价。
简单理解人口学,就是生老病死,其中“生”是最重要的,因为“生”带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变化。现在人们关注的“80后”概念,往往关注这代人的品味、观念、习惯、消费能动性等,不要忘了,这些软性的特征后面,有一个数量基础在支持。所有针对“80后”的研究,都没法忽略这个群体的数量。
很多抓住“婴儿潮”机遇的企业就领悟了人口学的管理精髓。入选《商业周刊》快速增长公司的齐默(Zimmer)公司首席执行官雷蒙德·艾略特认为,这家人造关节生产商保持快速发展缘于50年前的婴儿潮。通常人们到了67岁时,膝或髋关节会老化,需要替代品。二战后最早出生的一批人现在已经57岁了,在未来10年——直到2025年,齐默公司的市场将会成倍扩展。雷蒙德·艾略特非常乐观地展望公司前景,“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问题,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历史上最好的年景。”
在很多人看来,人口统计似乎都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那些复杂的公式、枯燥的数字、专业的术语有时还比不上人的直觉或常识。一些企业主热衷于“跟着感觉走”,觉得市场调研只是花架子,但人口分析能对企业的策略规划提供量化支持和科学预测。对于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来说,通过分析研究国外的人口特征及变动趋势,有利于掌握国际市场前景,提高出口成交率。日本一家大公司高薪聘请一位到荷兰人口研究所研修的人口学者,请他收集、分析荷兰及附近国家的人口特征和变动趋势,每周将分析整理结果传真回日本,供该公司做西欧市场分析预测之用。
劳动力短缺与老龄化
人口统计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人口结构对购买力和购买习惯的影响,而且对劳动力规模及结构也有影响,甚至具体到企业的用人方案、人力资源架构以及退休养老制度等。人口学家认为,大企业应该对所雇员工及其家属的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家庭规模与结构、平均期望寿命等人口特征进行分析预测,以便合理规划与预算退休养老与医疗保健费用,达到既节约开支、又能以福利待遇调动雇员积极性的目的。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却经常陷入劳动力短缺的悖论中。去年首次发布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称,在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同时,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制造企业需要的是素质不高的非熟练工人,但趋势是技术工人将取代低附加值劳动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还抱着“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这个观点的话,那就需要警惕了。企业必须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以防止知识断代。跨国公司往往有规范化的知识传递体系,既保证有充足的人才可用,又将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无缝”地循环下去。一个企业要成功和持续发展,就必须老中青结合。
人口学家还建议,企业必须认真关注人口统计数据,把握就业市场的趋势和变迁,适时调整劳动力队伍的多样化。想像一下2020年的人力资源状况。那时候三大要素——就业市场的人口统计学、企业运作的改变和科技的进步,将使人力资源的角色发生剧烈改变。管理学家说,“在未来的20到25年之内,也许近一半为组织工作的人将不会再以全日制的形式……由于年轻人口的数量减少,创造新的就业形式以吸引和保留那些日益增加的老龄人口将变得日趋重要……摆在未来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最高管理层面前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是平衡企业内相互冲突的需求。”以兼职、顾问身份继续工作的人若要具备竞争力,持续的培训和学习将必不可少。
对于追求实际的企业来说,人口统计不仅在雇人时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福利待遇制度,而且在裁员时也可以采取负面影响最小而经济效益较好的方案。通用汽车曾经上马一套新的生产流水线,导致老生产线关闭及大量裁员,如果按工会协议,15年以上工龄的工人被裁后从公司领取50%~70%工资,直到退休或被重新雇用,这将意味着一大笔钱。管理层请来工商人口学专家,分析基本人口统计数据,在不同假定条件下模拟预测,最终为通用节省了大量资金。
更为重要的是,怎样对待老龄化的员工以及什么样的退休金、养老金措施等不得不放在大多数企业的商业计划中。有报道认为现收现付的退休金体系在许多富裕国家已难以为继,中国的情况或许更糟——中国可能将是第一个在实现富裕前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这将使数百万的老年人处于贫困状态。
德鲁克1978年就说过:“世间只有一种患者本人根本觉察不到的病态,那就是衰老,高职位者的老龄化是导致一个组织衰落的最危险的疾病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字,中国主流劳动力的中间年龄为31岁(与日本二三十年前一样),2050年将达到45岁左右(与现在日本一样)。人口老龄化将造成未来社会经济震荡,有经济学家悲观估计,2050年以后,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至多可以达到日本的1/3。中国超过60岁的人口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14%,25年后还将上升到25%。劳动力老化问题将是决策者们今后20年所面临的最严峻的经济挑战。
有相关人士分析,为了解决沉重的养老金体系,中国可能会像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那样,逐步延长退休年限(目前是女职工55岁,男职工60岁),到2030年将延长到65岁,并且还有可能进一步放宽独生子女政策。曾毅认为,在可能的前提下提高退休年龄可以降低社会承受的养老负荷。他建议政府每年提高0.1岁,用20年时间使退休年龄到位,对就业的影响不至于太大。
今年5月,汇丰集团公布了一项“未来的退休生活”调查,显示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希望取消强制退休年龄在中国有60%,在美国则超过90%,中国有2/3的人还想在退休后工作,在尚未退休的人中,80%在过去12个月中采取了准备措施。从人口趋势的角度来看,中国60岁以上的企业家正退出一线管理,二代接班人成为新的管理核心,许多家族企业正进入或经历交接班的阶段。另一方面,原本能工作到65岁或更晚的人却提前退休,某种程度上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总之,人口老龄化愈来愈明显,社会将从工作机会稀缺过渡到劳动力稀缺,个人的教育必将从阶段性教育过渡到终生教育,退休人员并不等于失去劳动能力……人口统计,人人有份。人口原理,每个企业都无可避免。
刘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