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天生强悍、耐操的。草莓族必须透过学习来具备胆识,只是花的时间要长点。—-哈佛商学院MBA生涯发展中心主任巴特勒
从企业的大环境来看,人才力的基本条件几乎是不会改变的。
例如人际能力,就是指让人工作、与人工作(working through and with people)的能力,是理解不同的个人工作动机、优缺点,并藉以启发、帮助他们在组织里找到最能贡献的着力点,让他们得以发挥、成长的能力。
此外,就是要懂得处理冲突,管理文化上、专长上、社经背景上愈来愈多元的新生世代。当组织愈全球化,领导者愈需具备这种能力。
不要妄断亚洲年轻人才的差别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存在文化差异,我们也乐于到不同的国家去寻找不同长处的年轻人才,特别在跨国企业中,这类需求特别明显。
但即使这样,每当我们说某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才比较有这种特色,都有一种风险:因为这可能只是少数个人的特色。就像你说某些国家的文化特色是人际能力特别强,好像特别懂得建立社群网络(networking),但我马上也可以举例子说明另外一国的年轻人也很会结交,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今天或早几年进入工作市场的人才,多半是在全球经济高速成长的年代进入企业。他们经历的可能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特别在九○年代。因此这批年轻人才的期望是非常高的,无论是自己给自己的目标、应该多富有、多快升迁到某个位置,大家的期望都很高。
因此2000年,美国经济的泡沫破灭之后,许多年轻人是很失望的,甚至感觉挫折与愤怒。中国大陆过去五年飞速成长,我相信也造就了一批对自己未来有超高期望的年轻人。
另一个大的差异,是年轻工作者关切生活质量,以及不见得直接跟工作相关的目标。他们希望陪伴家人,希望参与小区、宗教服务,他们常会问如何维持“平衡”,并追求“好的生活”。
管理者也须不时提醒这些新进的工作者,不论景气如何,必须有目标地努力、奉献,才可能成功。即使在最狂飙的年代,也需要目标清楚、有方向感,努力工作的人,才能与成功有缘。
所有成功的领导人、管理者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强悍(toughness)与耐操(resilience)。即使在草莓族中间,也必定是那些比较强悍、耐操的草莓,会成为领袖、管理者。
事实上,每个世代的人才,都是从学习中慢慢变得强悍、耐操的,只是新生世代的工作者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学习而已。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不相信强悍、耐操是天生的。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不同的挑战,因此你观察在组织里强悍、有胆识的人,一定早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不少巨大挑战。
所以要培养自己的胆识,就从每天都勇敢面对自己的下一步开始。别以为什么大的“个人生涯改进计划”会有效,还不如学会正面面对眼下的每一个难题,诚实、现实地认清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是什么?我需要做哪些事去克服它?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要懂得寻找外援、要求教练、专家给最好的方向建议,绝对不要“独力进行”。
刚加入工作市场的年轻人,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不论是去学校听课、另修学位,或选择要不要接一个新工作,都以这个新挑战是不是会逼你进一步学习为选择的标准。
每个人都需要发展出自己的生涯愿景(career vision)。一旦愿景产生,在选择下一个工作、下一个课程的时候,自然就会判断这个抉择是不是能给我需要的知识、经验。也自然能够让自己顺利被“雇用”进自己的愿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