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二十一世纪国家竞争最重要的制胜优势。香港再起,靠的不但是金流、信息流与物流的集结整合,人才的汇流,更是成功关键。
清晨不到八点,九龙尖沙咀附近,赶着上班的人群熙来攘往。摆设陈旧的茶餐厅里,已经有人开始吃起早餐。西煎双蛋、火腿通粉、公仔面、港式奶茶,跑堂的伙计匆忙而熟练地端餐上桌。
隔几条街外,半岛酒店对面的星巴克咖啡店里,说着流利英语的服务生训练有素地问候每个刚进门的客人、快速替柜台前的成排顾客点餐:咖啡、果汁、可颂、松饼。或带走或坐下,十分钟内,陆续走进来的二十几个客人,过半都是西装毕挺、套装利落、公文包不离身的洋人。
香江印象,向来华洋杂处,亦中亦西。数十万外籍人士在香港居住、工作,营造出高度国际化的两文三语社会。
“英语这么普及,你根本不用讲中文,”来港十几年,从记者转任港府新闻官的澳洲人斐博历说。
重用外来菁英
国际化的香港,懂得重用外来菁英。金融市场是最好的例子。
“香港市场除了法治、透明度、监管水平高,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人才,”花旗集团大中华区企业金融暨投资银行总裁陈子政毫不迟疑,“我们可以吸引国际人才。”
2005年9月底,监管香港证券市场的龙头机构“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高层人事交接。祖籍重庆忠县、拿马来西亚护照的沈联涛,在掌舵七年后卸任;十月一日,来自英国的韦奕礼(Martin Wheatley)继任,成为第五任证监会主席。
46岁的韦奕礼,理个小平头、身形颀长,对港人是生面孔,但在伦敦金融圈有头有脸:任职伦敦证券交易所18年,一路做到第二把手的副行政总裁,曾被《金融时报》形容是代表伦敦交易所的“门面人物”。
2005年4月到9月,为了物色沈联涛的继任人选,由港府财政司司长唐英年担任主席的遴选委员会,展开全球公开招聘。
最后,2004年离开伦敦交易所的韦奕礼打败了来自澳洲与加拿大的两名劲敌,雀屏中选。
关键职位,用人唯才
回归八年,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依旧屹立不摇,关键因素之一,就是重用像沈联涛和韦奕礼这样的外来菁英,不仅带来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和规范标准,也强化了金融中心的独立性和声望。
不只是金融监管,弹丸之地的香港,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从政府到民间机构,愈是关键的职位,愈坚持用人唯才。只要是人才,它都要。
从资金到人才,”香港是亚洲集合全世界资源最多的地方,”香港最大台商团体、台湾工商协会会长罗安琪观察。
“香港是很小的地方,需要外向型的经济、外向型的社会,”长期关注香港发展的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中英文夹杂着说,”如果我们内向,talent pool(人才库)不从外面拿新血,close off the outside world(对外封闭),就完了。”
香港能够不断注入新血,利用国际人才带来创新,靠的是优异的寻才策略与用人能力。
Global Search的寻才策略
策略上,采取主动,透过世界级猎人头公司,积极向全球招募。
去年年中,两项航空界权威年度调查不约而同,评选香港机场为”全球最佳机场”,其中的英国SKYTRAX调查,香港机场更连续五年夺冠。代表机场接受颁奖的香港机场管理局行政总裁彭定中,便是机管局利用猎人头公司,全球寻才,五年前从杜邦美国总公司挖角过来的专业管理者。
身兼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的冯国经,当年坚持对外公开招聘,“人才不单只是香港有。”同样由他担任主席的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也是经过一年多的向外寻觅与游说,在2002年,请来旅居加拿大的基因研究权威徐立之,出任香港大学新校长。
找人之外,还要有用对人的能力与魄力。
周松岗在接掌香港地铁行政总裁之前,是英国化工与国防等工业的企业总裁;黄至刚在就任香港马会行政总裁之前,原是台湾福特汽车总经理;台南成大土木系毕业、与欧晋德同学的彭定中,来香港机场之前,则是化工龙头杜邦的全球副总裁。这些人原来的专业和经验,与新工作毫不相干,能不能用,考验判断力。
以彭定中为例,负责遴选的机管局董事会勇于突破,大胆用人的新思惟,后来证明,为香港机场带来了全新局面。
“不创新不行,”冯国经分析,“机场的技术,我们有很多人才,不是大问题,最重要的是让一个大的机构发展出来,重要的是怎么建立组织与团队合作的能力。”而彭定中就是具备了优异管理经验的专业管理者。
晴朗的周五下午,香港机场的旅客川流不息。一有空就巡视机场、接近员工与顾客的彭定中,带着爽朗的笑声,与访客走在宽敞的离境大厅。
观察香港的成功,他说,香港的特色,在于能够接受多元,又有法治,“所以这么多年下来,它就是能把全世界的人拿来用,而且用得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