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企业员工敬业指数2005年度调查报告》显示,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尽管初入职场,但却表现得最不敬业。
报告指出,“80一代”敬业指数低是受到了这一代人自身性格特点的影响。比如,这代人往往比其他年龄的人更强烈地感觉没有机会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他们更希望能在工作中得到他人鼓励和肯定,但事实上,他们总认为自己真正获得的正面反馈不够多;他们步入职场的时间不长,但又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够得到领导的重视,而一旦认为自己不被重视,又会产生巨大的“挫折感”;他们具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却对企业本身、企业的使命感认同较低。
不能拿上一代标准评价“80一代”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人生观、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工作态度,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总是因年龄的差别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代沟,上一代人总是看不惯下一代人的一些做法,总认为一代不如一代。而实际上历史的潮流始终是往前推进的,最终的事实总是证明,下一代人胜过上一代人。
上一代人不能简单地以自己这一代人的人生价值标准去要求、评价下一代人,毕竟所处的年代所经历的事情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把“最不敬业”之类的“帽子”扣在“80一代”整整一代人的头上是不合适的。我们应想一想,“80一代”人不敬业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人的敬业程度是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企业前景的认知、对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喜好、还有自己的工作是否被肯定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整体就业环境压力的增大,“80一代”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压力和更小的职业选择机会,这往往会导致他们盲目地就业。当一个人从事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企业的前景又不容乐观时,自然能让他敬业程度很低。
每一代人看下一代总是扶不起来的一代,但事实是下一代会做的比上一代更好、更完美,由于下一代有了不同于上一代的许多地方,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上一代人是不能单纯地以自己的标准评价下一代人的。(杨长征)
不敬业是用人单位造成的
我办公室里就有几位八几年出生的小姐妹,长期相处中我发觉她们接受能力很强,也能紧跟时尚的步伐,但是的确在她们身上很难看到敬业的影子。如办公室里电脑可上网,她们一有机会就去聊天,我们这些70年代的人却谨慎多啦。因为万一被CEO发现,轻则挨骂,重则结工资走人。至于主管分下来的工作,这些小妹妹还敢讨价还价,加班加点更难觅到她们的身影,就算是CEO要她们加,她们也用种种理由推辞。她们的所做所为对于我们这些30多岁的职场女性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80年代的人为什么没有六七十年代的人能吃苦耐劳、敬业呢?因为这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享受到优越的生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娇生惯养,以至以自我为中心,养成骄横放任的个性,对工作对社会缺乏责任感。更主要的是80年代出生的人还年轻,可以输得起,一切重新开始,所以不在乎工作上的得失。
当然,80年代出生的人不敬业也是用人单位造成的。而今许多用人单位招聘员工对员工年龄限制过死,往往要求25岁以下,尤其是女子,过了30岁择业面越来越窄,找份合适的工作很不易,他们就不得不好好珍惜岗位;加上生活的压力,也不得不努力工作来赚钱。80年代出生的人没有失业之忧,仅仅凭着青春年少,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就占得先机,不愁找不到工作。也许正因为无失业之忧,加上身上担子尚轻,一些人还是“月光一族”,叫他们怎么能敬业呢?(邬颖菊)
他们自信和自我
说上世纪80年代的人不敬业,我想只是一个泛印象。因为生于这个年代的人,较之前两代的人独生子女多,承受时代带来的磨难少,成长的环境也不错。这代人必然要比前代自信,但也自我一些。他们一出生就物质丰盛,没有受到太多的传统观念武装,网路又四通八达,得到的资讯五花八门,受过苦的父母又不想让他们再受苦,所以接触面广,一切顺利。
如此自由,一旦进入一些企业,就有一种失去自由、被束缚的感觉。因为不存在没有退路的必然性,所以但凡在职场遇到一些委屈,他们大可掉头就走。现在,体制和用人观念的改变为他们带来了活跃性。我有一个远亲,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有名的大公司,因为看不惯CEO,又不想对客户低声下气,宁愿回家接管父母的文具店。
我们看着可惜,但她认为收入比打工还高,最重要的是心灵自由,宁为鸡后,不为凤冠。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我的一位25岁的男同事,他就很敬业,而且遇事委曲求全,他总是非常精密地干完所有的活,晚上才去泡酒吧的。(婷好)
得了“急功近利”狂躁症
有点嚣张、有点叛逆、有点张狂、有点狂躁等,这是我对“80一代”人的浅见,总觉得他们像蚱蜢一样老蹦老跳,丝毫不会像前辈—“70一代”人那么“安分守己”,任劳任怨。他们有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甚至野心,他们陀螺似的工作只是想表现给上司看,让上司肯定自己,如此相应地得到他们觊觎已久的职位、薪水等等。他们讲实际,所以惯于“演戏”,他们“急功”,所以气躁。他们幻想一日建成自己的“日不落帝国”,在职场称雄天下。一旦事与愿违,就会失态地捶胸顿足牢骚满腹,从此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一切难免给人留下毛手毛脚“不敬业”的印象,一点也不冤。
我觉得这种情形跟他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有关系。家长的恩宠、老师的爱护、社会的关爱等等,都无疑造就他们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尊心,这差不多成了他们引以为豪却又不可“亵渎”的心理堡垒。他们处处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捍卫着,内心充满着恐惧和矛盾。他们既担心因奋斗失败而看到自己受伤的自尊,又担心自己种种努力短期内得不到上司的肯定,如此表现出来就是过激和急躁。
故他们缺乏的不是勇气而是耐心,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定力,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毅力等等,倘若他们肯心平气和、沉着冷静、虚怀若谷、勤奋努力,那么结果自然就会有另一番景象了。(汗颜)
我眼里的“80一代”
说起“80一代”,迄今我依然头痛欲裂,大摇其头。一段时间,我曾任职一家企业的人事部门,间或也招一些“80一代”员工。诚实说,与之前各年代员工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一次,我们招进一名“80一代”新员工,所在部门主管非常尽责,约好时间带对方去相关部门办理一应手续。时间过去许久,小伙子才姗姗来迟,一问,冲凉去了。到总务要寝室,一听分上下铺,小伙子喋喋不休讨价还价:上铺不方便,非要一个下铺不可。领取工衣时,要他在发放花名册上签字,居然大大咧咧:搞得这么小气,不签我也认账的。部门主管气歪了鼻子,将人退回人事,死活不要。人事左右为难,最终给“开”了。
入职的,工具掉到地上,非但不按规定回位,相反当球踢,弄得断腿少胳膊,一茬茬换;水管渗水,视而不见,口中振振有词:又不是我弄漏的,为何给他人擦屁股?上班没几天,自身职责不辨,对既有一切横挑鼻子竖挑眼,这老土,那不是,要他来套新的,鬼画桃符交出的东西,根本就不食人间烟火;稍有困难挫折,束手无策。若说“优点”,车间墙角,办公楼走道,搂搂抱抱,你亲我一下,我舔你一口,恍若逍遥于自家后花园。这便是我眼里“80一代”。(任歌)
网友一句话感言
1.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才发现,如果不吃不喝一年攒的钱才能买四五平米住房,贷款住进新房一点都开心不起来——要还20年的贷款啊!
2.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20年前,“属于我,属于你,属于80年代的新一辈”;15年前,“太阳是我们的,太阳是我们的,月亮……”;10年前,“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8年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现在,“我闭上眼睛就成天黑”。1990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80年代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3.“80一代”已大大不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了。对于他们,管理方式也应该有所调整。
4.“80一代”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压力和更小的职业选择机会,这往往会导致他们盲目就业。当一个人做的工作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敬业精神往往是很低的。
5.过渡过程是个时间的概念,大学生适应职场需要时间,既然承认是“断乳”,那就应该给练习吃饭的时间。他们需要过渡过程。
近期话题
1.大学里设发泄室可打“仇人”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开设了国内高校首个心理研究和咨询中心的发泄室,学生可以在发泄室里击打经过绘画技巧处理的人像,宣泄不良情绪。心理专家表示,发泄室可以暂时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但要彻底解决心理问题,还需找到心理症结。
发泄室的创办人、西南交大心理学教授宁维卫说,这种情绪宣泄并不是积累学生的仇恨情绪,而是释放仇恨。就像拳击比赛一样,学校鼓励学生相互间友好竞争。
2.中国城市严重同质化
文化部原部长刘忠德说:“当我们认识到城市个性重要性时,将需要花大力气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