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家族企业并非一无是处 中国更适合家族企业

若非“任人唯亲”

何妨“举贤不避亲”?

目前,在中国内地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但由于人们对家族企业“制度落后”的传统认识,却影响着中国企业的发展。“我们要尽快走出家族企业的模式。”这是采访中不少中小企业家常说的话,而事实上,若非“任人唯亲”,何妨“举贤不避亲”?对于正处在发展时期的中国来说,家族企业并非一无是处。

家国天下

中国更适合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是小生产的产物,它在用人制度上任人唯亲,在经营手法上因循守旧,因此这种模式是应该抛弃的。”记者曾经在不同场合听到过这样的论断。其实不然,在中国,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家族企业的数量近年来一直呈现级数增长的态势。新希望、金蝶、方太等一批家族企业的兴起与稳步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民族企业走向世界的希望。而在同属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及地区里,家族企业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华人资本界著名的永诚实业集团董事长刘孟奇说,在华人企业里,即使是跨国大公司,也一直以家族制为主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族企业最适合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

中国的家族企业可谓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吴越时的范蠡。他协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乘扁舟浮于江湖”,与儿子一起经商,成为巨商,史称“陶朱公”。

家国天下,就是说,“家”重于“国”、更重于“天下”。这样的解释可能片面,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小我”心理,反映了中国“家文化”的传统意识。作为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稳定,一直是依靠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来维持的。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意识。家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浓烈、深厚。因此,特定的中华民族注重家庭的文化积淀将在相当程度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中国现实的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

一方面,血缘的纽带保证了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相对统一的利害关系;而另一方面,中国职业管理者制度的不健全,让中国民营经济的所有者不敢、不愿去重用外来人才。“用自家人,好歹‘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样的思路普遍存在于大多数民营企业主的脑海之中。没有一个好的机制能保证管理者的忠诚,无疑是在诱人犯罪。而即便对职业管理者采取了监控措施,其监控成本也往往是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主难以接受的。

船小好调头

家族式经营是创业成功的温床

翻开世界上著名大企业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部家族企业的发展史,如强生、福特、沃尔玛、宝洁、摩托罗拉、迪斯尼等。有专家预测,以家族式经营为主的温州由于企业不上规模且专业市场衰落,如果不尽快建立大企业集团,经济增长速度不会超过10%。然而事实让他们大跌眼镜,温州经济年增长率为20%,其99%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和中小企业,而那些集团企业却陷入僵局。

温州家庭企业出于对家族成员的信任,决策非常快,承担风险能力很强。他们做生意完全是有利就做,所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镙丝大王刘大源起初是卖煤油灯的,他发现煤油灯当中的铆钉利润更高,就专门做起了铆钉生意。金乡一开始做的是学校饭菜票印刷,后来才发现校徽利润更高,成为“徽章之乡”。北京徽标厂3-5个月开发1个品种,金乡徽标厂只要12天。有人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在温州家庭企业平均投入1元产出可达10元的同时,大多数国企却是投入10元产出1元,这种完全由市场利润牵引的家庭工厂,为温州家族企业的发展确定了长远的基础。

由于家族企业的灵活性,他们可以超乎常规地调动人力物力,而无须遵守大企业可能保持的规则。由于企业小,家族企业创业者往往亲身前往第一线,以保持对产品的决断力。在家族企业众多的温州,很多CEO长期从事第一线生产。当地著名酒店东阿外大酒店CEO每天凌晨200起来买菜;而红泥CEO能精确说出1斤青菜加工后还剩几两;不少CEO甚至扮成打工仔去深圳的台资企业学成本控制。不肯放弃一线参与,是害怕自己对企业和行业利润失去亲身感受。

完全由眼前利益决定的家庭企业方式在初期可能显得布局混乱,但最终却能让企业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比如,温州防风打火机刚有规模时,欧美的中间商找上门来,大家见有利可图,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不到一年时间,成品厂就从500家增加到3000家,竞争惨烈。各厂家压缩成本,推出新品,两年后,又倒闭回到500家。但经过这一哄而上,剩下的500家全是成本高手,致使原行业老大日本80%的企业倒闭,从而占据全国80%、出口99%的市场。

其实,中国的家族企业正在逐渐与“小打小闹”脱离联系。以慈溪大唐袜业为例,一个镇8000家家庭企业,平均每家织机仅8台,每家都谈不上是完整的企业,但全镇将做袜子分成10个环节:1000家原料厂、300家缝头厂、100家定型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厂、600家营销商、100家联运商……分工明确,合起来好比规模庞大的企业,任何订货量都能消化,年产48亿双袜子,产值达90亿元人民币。同时,这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迅速,没有大公司的迟缓病。这宛然是家族集团格局的前身。大鸟会被击垮,而鸟群却击不垮。家族企业,是创业最佳的选择。

共依共存

中国家族企业前景可期

你听说过有人在遗嘱中规定,一个人死后100年才能分家吗?使家业“万世昌盛”,是中华子孙心中最大的梦。

清代的陈泰是福建同安人,主要经营木材,1898年病逝于新加坡,身后留下一笔资产。陈泰为了保证家产万世长存,在自己27岁时即立下一纸遗嘱,规定等到他在世时的最小一个子孙去世21年后才能分家产,此前遗产暂交英美信托公司保管。1898年陈泰去世时,其外孙女徐锦玉还是个刚满一岁的婴儿,当然是最小的子孙。1982年,徐锦玉去世。按照遗嘱,徐锦玉去世后21年,也就是2003年,陈泰的家产才能平分给在世的男性后裔,养子及女性则无继承权。一个人死后105年,他的后人才能分家。这一典型事例,反映了中华文明对“家”的认同。

海外华人家族企业从中华民族“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理念出发,追随时代浪潮,果断抛弃了传统家族企业的某些弊端,充分吸收了西方企业先进的资本运营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应对市场变化极其灵活的一种企业形式。不仅保持了本企业的长盛不衰,而且它的存在和发展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东方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在标准普尔500成分股公司当中,只有61%的家族企业选择了派发红利,而非家族企业的这一比率达到了77%。相反,在企业研发投入上,家族企业去年一共花掉了6.18亿美元,比非家族企业多出约8000万美元。很多家族企业,包括杜邦、盖普等知名公司在内,无论是在版图扩张还是在研究开发方面,都不惜花费重金来推动企业发展的车轮。

世界500强企业中,目前有34%是家族企业。不论是在新兴市场还是成熟市场中,家族企业都在本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美国,家族企业的比例占到80%-90%,对全国GDP贡献了超过六成的份额。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里,这个比例还要更高。而对于中国,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原香港大学王庚武先生曾对家族企业做过深刻评价。他说有两个想不到:“第一,这二三十年来海外华人的商业活动和工业发展,有惊世的表现,是没有人预料到的。第二,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大公司模式显得灵活而耐久,为华商所羡慕。然而在今天世界贸易迅速扩大的环境下,华人传统家族企业不仅能适应这大变动,而且,竟能奋勇地与西方大公司竞争,破天荒地展开商战的范围,这也是人们所预料不到的。”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