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是政府机构常用的词。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机关”一词在国企内部也广为流行,这说明了国企天然的政府色彩。改革到了今天,“机关”一词在很多国企中已被“职能部门”取而代之,不再提起。但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国企,尤其是大型垄断国企中,机关仍是一个通用词汇。
机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发布政策。政策在现代企业中也是必须的,但是否有必要存在一个庞大的专门制定和发布政策的机构呢?让我们从现实中找答案。
从微观层面来看,现实中一个很尴尬的现象是:业务部门抱怨机关不了解实际情况,制定的政策不切实际,对业务的开展起不到促进作用。碍于机关的行政权力,无法明着反对,于是只好自己寻求变通的方法。这么一来,机关制定的政策实际上很难落到实处,因此也无法体现其价值所在。另一个现象是:对于分、子公司众多的集团性企业来说,集团中的机关代表集团对下属企业进行业务管理。但现实中,机关并不具备应有的专业能力去整合流程,很难在某个业务领域管理到底。于是业务管理很大程度是割裂的,机关所谓的管理只剩下行政名义上的意义。
从宏观层面来看,政企不分的观念已被国家摒弃,若干原先的垄断性行业,如电信、民航、电力等等,都已经或正在推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大型国企不再是某个行业的国家代言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主体,市场的竞争者越来越多,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市场的压力在不可阻挡地渗透,国企中的业务部门对此的感受更深、也更直接。但在远离市场的部门中,尤其是所谓机关部门中,难以直接感受到市场的压力,仍旧保持明显的权力等级观念,同时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管控”惯性,给国企的发展带来很大障碍。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国企机关继续死守自己的所谓权力,最终只会造成国企决策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反应缓慢,无助于国企发展,国企机关的自我价值最终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国企机关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应该怎么改的问题。
怎么改?服务,是国企机关转型的重要主题。建立一个服务于业务、精简高效的职能管理机构,摒弃过去的自上而下、权力等级至上的机关旧体制,是国企机关发展的必然方向。国企机关必须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于向内部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协助业务部门更好地服务于外部客户,从而给国企带来实实在在的外部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自身价值。国企机关首先要以市场需要来决定机构设置、岗位编制;其次要转变观念,建立内部客户导向的工作方式,一切工作围绕内部客户需要展开,帮助内部客户更好地为外部客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