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又一轮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面谈,来复试的吴先生终于和CEO达成一致:年薪15万,试用期月薪3000,转正月薪5000,其余部分,年终视业绩支付。有人称这种“低月薪+年终大红包”的薪酬支付方式,叫做冰山式薪酬模式。也就是说浮出水面部分的月薪是看得见的,不仅仅是员工本人看得见,公司内的其他人员也知晓,但这部分薪酬的“体积”仅占整个“ 冰山体积”的一小部分。而没于水下的那部分薪酬称为“年终红包”,这部分在平时是看不见的,公司内的其他人员(包括财务人员甚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都不知晓其具体的数额,而“水下体积”要远远大于“水上体积”。
作为具有一定规模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在招聘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时候经常担心着、遗憾着、欣喜着。担心的是,一个各方面都符合任职资格的人,会不会和CEO在待遇问题上搁浅;遗憾的是,几乎百分之五十以上高层应聘者,会因为年薪的支付方式而慎重的选择放弃;欣喜的是,总归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既符合我们要求又乐意加盟的人。
一般情况,冰山式薪酬只涉及到执行年薪制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业绩,一般不是短期可以测量的,所以往往以年为单位。而民营企业的年薪,都是由CEO“拍脑袋”之后,经过双方谈判决定的,也可以称之为谈判年薪制。
融合了以上两个因素,并且在很多民营企业存在的这种年薪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冰山式年薪。
与欧美国家经过多年发展的企业不同,中国的民营企业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缺少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体系。所以,冰山式年薪的衡量和变更标准,就显得扑朔迷离,我们所指的年薪制,实际上也算不上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一种薪酬制度了。
年薪的制定,需要工作分析、薪酬调查和有效的绩效考核做支撑,是一个系统。但冰山式年薪,在民营企业的具体实施中,有着存在的合理性。
容易找到情投意合的员工
这里面牵扯到一个心理契约的问题。一方面,在招聘阶段,只有通过详细了解之后,心中认可这个企业的人,才会最终签下协议。比如,有些创业型公司比较倾向于招募有激情、有主动性和创业精神的员工,通过招聘中的薪酬谈判,可以判断应聘者更关注的是发展平台,还是薪酬上的斤斤计较、是否相信企业的承诺(信誉)等等,招聘到符合企业文化的员工。另一方面,在年薪的逐年递进中,管理人员和CEO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心理契约,相信自己对企业的贡献是可以被认可并反映到报酬中来的。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也是对企业和企业发展认可的过程,劳资双方易于形成战略型合作关系。
CEO容易保持心理优势
每一个民营企业,就是一个小的王国。在这个国度里,CEO在一定程度上有王者心理。薪酬核定多少、奖金发放多少,决定权牢牢掌握在CEO手中,无疑使其体验到一种优越感。于是,企业中渐渐形成一种潜规则,人人仰CEO之鼻息。这种心理和地位上的优势,使得民营企业CEO不愿意改变这种薪酬模式。另外,这种谈判+冰山式的薪酬模式,使得CEO占据有利主动权。因为大部分薪酬都在年终支付,管理者就会全年兢兢业业表现,变相看来这也是一种激励。
谈判制+冰山式,这样的薪酬制度尽管有很多存在的理由,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的确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
神秘气氛,影响公平
一个企业,实行彻底的薪酬保密制度是不可能的。范围或大或小,总有私下交流薪资的问题。但是,冰山式薪酬的月薪是不怕交流的,甚至是公开的。名义上,叫做以岗定薪,同一级别的管理人员,执行统一的月薪。也就是说,对于年薪制的这部分管理者来说,月薪只是他们身份的象征。
每到年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会遇到旁敲侧击询问其他管理者年薪的事情,似乎每个管理者都在猜,其他人拿到的年薪肯定比自己高。为了确认自己的猜想,于是当面含沙射影,背后挖掘线索,费力探密。这种不透明性,大大降低了薪酬的内部公平性。而实际上,往往民营企业管理者的整体年薪水平并不低。
越级汇报,扰乱秩序
因为每年的薪酬都是CEO直接谈判和核定的,所以各级管理者往往“识时务者为俊杰”,阶段性、技巧性地越过自己的上级,把工作业绩时时、处处有意识地展现给CEO看。一方面博得年薪之外的奖金,另一方面,希望CEO明年定薪的时候拍脑袋多为自己拍一点。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有规模的民营企业也建立了很多的制度和体系、流程,但是往往整个系统存在大大小小的漏洞。单纯越级汇报这一点,就足以摧毁整个管理体系,使得所谓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名存实亡,法治和人治纠缠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