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前,我写过一篇“加班就是效率低”的文章,发表在我的专栏上。当时有很多人同意我的看法,如今看来,当时的一些论据还需要补充。这是因为,我观察了许多人的加班后发现,他们的加班简直就是倒班。
什么叫倒班?80后们可能还不太清楚。有些制造业工厂在当时物质匮乏时代,有些产品供不应求,需要设备有效利用,还有些设备,必须24小时不能停止运转,所以需要工人、员工们三班倒,一天24小时,每班8小时。
现在,虽然中国的企业虽然绝大部分还是制造业,由于供大于求的现状存在,或者为减少库按订单生产,生产性企业大部分不用三班倒了。还有些企业,已经变成非制造业、服务业,以销售为主的企业,所以三班倒的现象,不像当年物质匮乏时代那样普遍存在了。
可加班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什么就经常加班就会变成倒班了呢?毕竟每天不是25小时,毕竟都是人不是神,如果天天加班,天天干16小时,睡眠不足,坚持不了几天,或者是某君有一天干到凌晨,干到天亮,必须睡一觉。这加班后一睡觉8小时,不就等于倒班了吗、
我听说某网站工作太忙,某频道的主编干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大家都来上班,发现厕所里传来了鼾声,原来这家伙上班时间上厕所里的马桶上睡着了。接下来,如果他不倒班回家睡觉,就会在桌子上接着睡,再不就精力集中,哈欠连天,没有工作效率了。
我还听说,一位CEO大家在上班时怎么也的找不到他,问来问去,说他在凌晨7点才从办公室回家,好像非常辛苦似的,也真的是辛苦,可有本
事第二天接着干呀,第二天不来签字,不是比他不加班更耽误事吗?
我也干过这样的事,1986年我采访一个大型计算机应用展览会,白天采访,晚上写,一夜写出了1.1万字,还不算,还画了个8开新闻版,早晨8点钟全搞定,就上班去去了。上午还可以,到了下午,盯不住了,坐在印出厂里校对时睡着了。接着第二天、第三天都没精打彩的,特别误事。后来就很少这么干了,以后每次12点干到以后,第二天都特别难受,还误事。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告诉自己,要想保证第二天工作时的体力,必须在12点钟以前后睡觉,否则就会变成倒班, 耽误第二天的事。
还有单位、CEO周六、周日也要求员工上班,这就好像不给汽车加油,保养,还要汽车跑的人一样的愚蠢,何况人并不是汽车。也许,员工周六周日是来了,来干什么?干成什么样?周一还能不能接着干?有什么效果?能坚持多久?就没有评估和监督了。
有一次我病了,病得很厉害,住了医院,一位朋友来看我,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他说,克丽,你要像对待工作一样认真,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身体。
不过,我经常干活时就忘了这句话,干猛了,累得不行的时候才想起这句话。
还说加班和倒班的关系,如果真像我所说的名为加班实为倒班,实际上效率还不如正常上下班呢,除非这工作不需要和人打交道,只和机器打交道才有效率。试想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加班等于倒班后,没有人与你工作配合、沟通、也没有人给你工作结果把关,除非你工作周边的人都在倒班。那么你加班变成倒班的工作意义和效率又在什么地方呢。
我是做记者的、写专栏的,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想、在采访,写作只需要不到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而想、思考几乎要占一半的时间。幸运的是,想只是脑力劳动,可以和梦、走路等并行。也可以加班进行。而采访,一定是要在采访对象工作时间,不然就像在强迫被采访对象加班一样的不可行。平常我看到的编辑记者加班都在写作上。如果没有大量时间的思考和采访又能写出来什么好文章,又有什么人去阅读,去点击你所写的文章呢?自然而然人就会想歪了。
一直以来,我不明白假新闻和一些黄色图片的契机是什么?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可能与坐在办公室里干、写,写不出什么点击量来,只有歪着干了。当然,这是少数人,何况我们还有许多规定扼制这些现象。
结论是,尽是正常上下班,尽是少加班(倒班),多加油(多锻炼),多休息(多保养),才能有效率。偶尔加班是可行的,天天加班万万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