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连续发生的创维、伊利等事件,无不与公司的财务管理有关。要么是财务管理缺位,要么是财务沦为管理者为所欲为的工具。加强财务管理,引入被国外实践证明有效的CFO———首席财务官制度,被许多专家和业界人士看成是遏制财务造假、规范企业运行的一剂良方。
我国CFO的职业化道路尚处于初始阶段。企业内部的一些重大决策,CFO基本没有决定权。当企业利益、投资者利益与企业高管利益冲突时,CFO常常处于两难状况。一些CFO迫于情势,只能选择服从决策者。财权过于集中在企业高管层面,导致高管挪用企业资金等违法行为发生。江苏悦达投资股份公司CFO崔林说:“在我国,CFO的职业化氛围远远没有形成,当企业决策者即CEO要求如何做、怎样做时,CFO多半也只能执行。”
国内上市公司基本由两类构成,一类由国企转制,沿袭国有企业习惯,CFO多是委派,职位约束与职业操守的冲突难以避免。而民企的财务透明度和监督机制相对更为薄弱,家族式的经营方式带来的惯性思维是,CFO只是CEO的雇员,股民利益常被忽略。这样的企业结构下,CFO在重大决策上的话语权常常被削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李兆熙研究员认为,去年上市公司高管屡屡出事,说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财务管理机制不到位和企业风险管理薄弱。要避免此类问题发生,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督是一个关键,这需要处理好CFO和CEO(首席执行官)的职责、职权划分。
据了解,国外企业,CEO和CFO都是由董事会和股东来任命,他们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一旦CEO有不正当的要求,CFO马上会向董事会报告,串通作假的可能性较小。国内就有些不同,有些CEO自己就是股东,CFO是他请来的,是否帮CEO做非法的事情常常是因人而异。某些情况下,CFO如果不想违反自己的职业操守,就只能选择走人。
CFO职业化道路究竟有多远尽管有诸多风波,仍有不少专业人士对CFO职业化道路持乐观态度。大量信息表明,国内企业对CFO日渐重视。越来越多的职业CFO活跃在著名企业,以职业管理者身份行使自己的职责。
《新理财》杂志总编郑宁军认为,许多CEO已认识到CFO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与传统的资金管理人身份相比,CFO更多是充当一个穿插在金融市场操作和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之间的角色。无论是进行投资决策,还是融资,都需要更专业的技能,对CFO专业技能要求越高,则CFO职业化程度必然随之加强。
搜狐CFO余楚媛针对创维事件谈到,一些民营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够透明,CFO在企业的作用不能充分体现,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一个过程,关键看公司内部的财务体系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而最重要的是CFO要有独立的职权,必须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