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红楼梦》里颇受争议的人物,人们既喜爱她、仰慕她,同时又痛恨她、憎恶她。但不管喜爱也罢,憎恶也罢,最终免不了还要佩服她。佩服她绝顶的聪明,佩服她卓越的才干,--其中就包括她在大家庭中的管理才能。
《红楼梦》第十三回,宁府的孙媳妇秦可卿死了。秦可卿死的有点蹊跷,婆婆尤氏气的胸口痛,于是卧病不出。大家族里失了中主,本来就混乱的局面就更加混乱了。正在没辄之际,贾宝玉出了个主意,于是请来荣国府的琏二奶奶王熙凤,让她充任内总管,协助理丧。于是她抓住这一机会,狠狠地显露了一番,也着实让我们看到了她那不凡的管理才能。
观察这一过程的始终,我们发现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非凡的洞察能力。甫一上任,略加观察,她便发现宁府在管理上存在的弊端:”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不但宁府如此,这也是所有管理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二、四、五件,更是管理核心问题、本质问题,她一下子看了出来,这对她后来对症下药实施管理无疑是有帮助的。
丰富的管理经验。她能预知事情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能够知道每一个环节上用多少人,用多少物,用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物。所以分派起工作得心应手,批示下面的请示、汇报也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含糊其辞。既使下面的人心服口服,而又不敢丝毫有所欺瞒。比如她对宁府人员的分工,”这二十个分作两班……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这四个人单在……这四个人单管……这八个单管……这三十个每日……下剩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事情涉及的方面之多,而她却能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她能一口气区处不同府第、不同类别的好几件事,而且清清如水,略无滞碍。王兴媳妇要”领牌取线,打车轿网络”,她听了数目相合,便命登记发牌。王兴媳妇刚去,荣国府四个执事人进来,她听过回秉指出:”这两件开销错了,再算清了来取。”说着掷下帖子.那二人扫兴而去。于是又有张材家的……等等。这就是她长期管理工作中积累起经验的结果。
科学的管理方法。这里最大的两条就是分工负责制,责任追究制。请看下面一幕:至次日,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一时看完,便吩咐道:”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里头单管人客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他们管;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别的事也不用他们管;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别的事也不与他们相干;这四个人单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若少一件,便叫他四个描赔;这四个人单管酒饭器皿,少一件,也是他四个描赔;这八个单管监收祭礼;这八个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札,我总支了来,交与你八个,然后按我的定数再往各处去分派;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这下剩的按着房屋分开,某人守某处,某处所有桌椅古董起,至于痰盒掸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帐描赔。”真是大战前的调兵谴将,又好似军队里严明的号令。什么人干什么事明明确确,干什么事负什么责明明确确,出什么错该怎么处明明确确,没有一点含糊之处。这就是分工负责制,就是责任追究制,就是抓住了关键,抓住了实质。她十分强调分工负责这一点,直接喊出”别的事不用他们管”,”别的事不与他们相干”这样的话。这和现在一些人所谓的不分彼此,不分分内分外,积极主动,团结协作,义务、奉献一类的思想,是大不一样的。什么不分彼此,什么不分分内分外,都是些不懂管理的混账话!工作怎能不分彼此?怎能没有分内分外?是工作就得有人干,干什么工作负什么样的责天经地义。只要考虑周全,安排到位,各尽其责,就什么都在里面了,何必过多强调其它?过分地、一再地强调协作、义务、奉献等等,就是抹杀分工,淡化责任,就是弃本务末,不得要领,实际工作中就只能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胡拉被子乱撴毡,只能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混乱一片,是永远也做不好管理工作的。这些人,不但没能进步,就连王熙凤都不如了。而且她的责任制还是全方位的,分层次的。工作人员有工作人员的职守,中间负责人有中间负责人的职责,她有她的职责。比如她给女管家(相当于中层)来升家的职责就是”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并且是有要求的:”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即一级追查一级。而她作为高级行政长官,就是总检查,就是执法、执罚。这样就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追究机制,完成了管理的全过程。这就是我们不得不佩服她的地方。
责任追究也是一种奖罚。对于失误、失职、渎职的查处,就是对忠实履行职责的肯定,再对成绩卓异者给予适当的褒扬,甚至一定的物质报酬,这就是奖。有了处罚、肯定、奖励,就有了公平、正义,人们就获得了心理的满足,事情有了是非标准,人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积极性。那种”豪纵”、”不服钤束”的情况就会收敛,”无脸者不能上进”的现象就会消失,大家一齐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于是人也变好了,工作也做好了,这正是管理要达到的目的。否则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错不究,没有是非曲直,没有好坏贤良,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甚至花言巧语、胡作非为的奸佞之徒吃的更香,试想还有什么公道、正义可言?如此以往,好人也要变坏,更别说坏人了。工作的混乱、社会的混乱皆因此而起,可见管理问题绝不是个小问题。
严格的管理风格。这就是说到做到,绝不循情,不和稀泥,不搞下不为例,一概依法处治。一个迎送亲客上人未到,而且据那人自己说”小的天天都来的早,只有今儿,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迷了,来迟了一步。”你看他怎么处置:”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并且继而放开了说:”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众人这才知道凤姐利害,于是”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
以身做则的精神。要求别人做到的,她自己先做到。她要求下人卯时到岗,她也是每日不到卯时(相当于现在的五、六点之间)就到了。那怕是再困再累,再有什么事纠缠,也是如此。有一天同她丈夫出差的昭儿回来了,白天没顾上说话,直到很晚才赶回来询问,还要打点再带去的东西,结果”赶乱完了,天已四更将尽,总睡下又走了困,不觉天明鸡唱,忙梳洗过宁府中来。”而且每次来到宁府,”独在抱厦内起坐,不与众妯娌合群,便有堂客来往,也不迎会”,专心专意地做她的管理工作。
这样的管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呢?首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比如听说要请王熙凤管理宁府时,就有人说道:”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这说明管理混乱使少数人得益,而大多数人是吃亏的,是不欢迎的,所以都希望整治整治。第二,自从那次分工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即”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了。”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才女子呢?其实是有她的寄托的。她是用这一形象,来比照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当时的社会就是男权中心的社会,而这个男权中心的社会又怎么样呢?污浊不堪,问题成堆,在他看来已是病入膏肓,积重难返了。一句话,男人并没有把这个社会治理好。再看看王熙凤,看看她协理宁国府那两下子,看看她的风格、才干和精神,和治理的效果,那么要说明的问题不就很清楚了吗?那就是男人不如女人。当然这里不是简单的男人、女人的概念。男人代表的就是当时的社会,因为当时就是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而女人则就是一种理想。她就是用这一理想形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管理、政治现实的不满,来批判当时的社会的。而且这一形象越是光辉,批判的力度就越大。所以说他是倾注了全力,倾注了感情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回末有两句诗说的很清楚:”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即那些头戴官帽,身穿蟒袍的将相高官何止千万,可是又有谁能来把国家治理好呢?而这里一个女流辈竟然把一家子事料理的妥妥贴贴、齐齐整整,相比之下何其鲜明?封建社会:”天下国家,本同一理”,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齐家者就有治国,而不能治国者是连家也齐不了的,男人们是”诚不如彼裙钗”了。
当然,作者也通过王熙凤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管理思想,这就是那种以责任制为中心的管理思想,那种不循情面严格热执法的精神,那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作风。所以王熙凤的形象,除了上述批判性而外,还有一定的理想性、示范性。而且我们看他这种管理思想还是很先进的、超前的。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是起来越深,有人认为曹雪芹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哪么这种超前的管理思想是不是也是他民主思想的一部分?
因为现在的管理还不尽如人意,所以每读《红楼》,不得不叫人生出些感慨,不得不使人对王熙凤的管理才能一再地佩服。倒是什么时候不叫人佩服了,觉得她那点管理也稀松平常了,可能社会的管理就进入科学的轨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