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东信息日报》载,1994年,国企安徽开元集团与新加坡合资成立了安徽佳通轮胎公司,全厂2000多名职工转入合资企业,岗位还是那些岗位,收入却比过去翻了一翻。但半年试用期未满,就有300多人嚷嚷着又回到了国企开元。党政工团挨家挨户做工作也不见效,到去年底,共有近千人“义无反顾”地逃回了原企业。是什么原因导致千名职工作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决定呢?
依千名职工看来,其“逃亡”的原因似乎有三:
——“太累了!”外企劳动强度太高;
——“什么事都有人管,每个工序非得按它的规定去做!”外企管的太严太死;
——“或许哪天就炒到我头上来了,时时有危机感,心理压力太大!”外企太不讲情面,没有安全感。
出于无奈,只好丢下每月1000多元的高收入和优厚的福利待遇,而回家拿着每月200元的待岗工资,且“并不着急”。因为收入虽少,但安逸得多,自由得多。
然而,依鄙人看来,这千名职工不仅该“着急”起来,甚至该终日惶惶、寝食难安了,应该认真反思,理由有三:
——劳动强度虽然提高,但仍属正常范围,为什么人家意大利40多岁的妇女能够胜任大我们一倍的劳动强度,而我们堂堂中国人对其一半的劳动便承受不起?难道我们天生娇气?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只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才能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和优质的产品质量。如果大家都自作主张,会造成什么后果?万一造成安全、质量等事故,谁来负责?难道在国有企业就可以我行我素?如果规定合情合理合法,我们为什么不能一丝不苟的执行?
——“能则上,庸则下。”这是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你自己好好干,谁无缘无故“炒”你?况且,国有企业不也有下岗、辞退的吗?外企职工心理承受得了,为什么国企职工就比他们心理脆弱?
追根溯源,“逃亡”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国企职工安逸惯了,“逃亡”实是面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溃败。
几十年一贯的计划经济虽已远去,但计划经济下养成的思维惯性却依然存在,国企职工对“大锅饭”、“铁饭碗”仍心存侥幸——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图吃好,只图不饿;不图发展,只图安逸——这是一种典型的保守思想、依赖思想,对自己不客气一点,甚至是一种懒汉思想、寄生思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在国企改革面前,这是一种巨大的观念性障碍。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国企改革不可抵挡的方向,产权要清晰,权责要明确,政企要分开,管理要科学。国企将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参与平等竞争,而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也将被广泛借鉴,劳动强度会加大,管理会更严谨,这促使我们不得不早日养成强烈的危机感。“大树底下好乘凉”将成为一句童话,混日子的人最终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而且,一个人人都抱着“混”的思想过日子的企业,最终也只能被破产、倒闭。“树倒猢狲散”,自家砸了自家的饭碗。到那时,面对“铁”饭碗被砸“碎”的事实,不知是惊诧,还是忧伤?
相对于安徽佳通的“逃亡”职工,我们的职工显然成熟得多、理智得多。经历过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阵痛,我们的责任感、危机感、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明显增强。但同时也要承认,我们与那些“逃亡”的职工仍有不少相似之处:不服管理,不愿动真,规章不遵守,制度不执行,能少干则少干,出工不出力……铁饭碗思想依稀可见。
安逸是一口温柔的陷阱。国企职工必须养成强烈的危机感,才不至于象井底之蛙,望着一孔天空而心满意足,不思进取。只有跳出安逸,才能迎得更为广阔的视野。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改革加快、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今天,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加压力,主动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千万别贪图安逸,把自己惯坏了,那样不单做不了自己的主人,更不能当好企业的主人。 (赵京勇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