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唐宋名篇蕴涵下的人文精神

摘要: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没有得到有效抑制,致使芸芸众生耽于物欲,精神贫乏,人文精神逐渐淡薄、遮蔽乃至消失,对社会长期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唐宋名篇雅俗共赏,家喻户晓,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精神:有对自然的厚爱,对历史的追怀,对人生的思考;有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有对亲情的眷恋,对友情的诚挚,对爱情的执着。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唐宋名篇的潜移默化对新世纪人文精神建设无疑大有裨益,不可或缺。
  关键词:唐宋名篇;市场经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建设
  
人文精神,一般指的是人对自身历史命运的理解与把握,对人类生存价值的关注与思考,对宇宙真理的不懈追索。人文精神是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内在动力和支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繁荣,物质丰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变得独立自主,开拓进取,急匆匆的生活节奏代替了慢悠悠的田园漫步,单调乏味的机器声取代了鸡鸣桑间狗吠深巷的天籁。人们再也没有心情去细细品味生活、交流情感,许多人变得个性单调、情感贫乏、缺乏信念、耽于物欲、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人被世俗功利所物化,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再也没有现金那么激动人心,人文精神逐渐淡薄、遮蔽乃至消失,突出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人对社会的责任危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人与自我的信仰危机。面对这样一个普遍问题,1993-1996年学术界针对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的缺阵开展过多次讨论,力求在人文与科学、物质与精神方面取得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1999年春节,“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成为一个热而不衰的保留节目。会上,江泽民主席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指出:“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民族素质,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还要有丰富的情感生活、宽阔的心灵世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和对宇宙本源、人生意义的积极思考——即来自实践又超越实践的人文精神。唐宋名篇,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深深地溶入广大人民精神血液,无疑是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 ,是中国人文精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滋养剂。
  一、唐宋名篇充满对自然、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深沉关怀与思考。
  1.对自然的厚爱。许多人很小的时候,就熟读了许多唐宋诗词,像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叶绍翁“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在这些优美的诗歌情境中,不知不觉地体味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爱,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的熏陶。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气象万千,追求着美,厚爱着美,又创造着美。读一读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着这些境界开阔的诗篇,一种美妙的修养会悄无声息的溶入血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2.对历史的追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汉代的班固开始,咏史诗勃兴,到了中晚唐时期尤为兴盛。咏史诗在题材上大多借古讽今,发思古之幽情,在抒写历代兴亡之中感慨历史的沧桑变迁和物是人非,像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李商隐“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有的诗篇则探索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李商隐发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欧阳修认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言之灼灼,发人深省。而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更是引发人们对千古风流人物在急浪淘沙中历史命运的深沉思考。
  3.对人生的思考。无路请缨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不禁俯仰古今,瞻望未来,但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只能“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在孤独和无奈中,唱出不可遏止的理想抱负与生命激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独步唐诗”,波澜壮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循环往复、怅惘迷离中向宇宙的奥秘发出无以对答的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情哲理溶成一体,时间永恒,空间无限,以江天明月作证,体验着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类生命的永恒。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类具备了足以摧毁生态环境的力量。对人类而言,征服自然是一种福音,也可能是一种灾难。人类虽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对自然界的胜利,但大自然正以其失败来报复人类。人类历史始于人的诞生,而人类历史的终点也将以生态崩溃为标志。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作为生态圈中唯一具有思维能力的物种——人来说,必须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回过头来看一看那些生长在唐诗宋词中的丰美水草,在这些优美的词章里感受大自然的博爱与和谐,认识到人类必须遵循着自然的一般法则,从而体会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终极关怀的莫大幸福。
  二、唐宋文人大多关怀民族兴亡、民生疾苦,向往建功立业,充满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
  1.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唐宋名篇作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智慧眼光和对待社会人生的价值系统,其间沉积着华夏民族不灭的精魂。从杜甫到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无疑都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光辉典范。杜甫“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读之不能不令人情志昂扬,使人歌,使人泣,使人鼓舞。他们深沉的爱国情怀,渗透着强烈的牺牲精神,喜怒哀乐与民族命运紧紧呼应。所以,危难之时杜甫悲痛成泣,写成《春望》,大乱既定又欣喜若狂,写出平生唯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对民生疾苦的关怀。继承国风、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唐新乐府和唐宋爱国诗文都表现出鲜明的人民性。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对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有切肤之痛,“穷愁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他一生的思想写照;《三吏》、《三别》不仅揭露了兵役的黑暗与残酷,更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成为不朽的“诗史”。他关怀苍生,殷殷企盼能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哪怕“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人民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白居易等乐府诗人更是明确提出“但伤生民病”的文学主张并身体力行。《卖炭翁》、《杜陵叟》等及柳宗元《捕蛇者说》,这些直接反映民生疾苦、批判社会弊制的篇章,读来更是令人心寒,令人发指,既为百姓的穷苦命运感到无限的悲凉和哀伤,又为封建制度所造成的罪恶感到强烈的愤懑和憎恶。
  3.对功业的向往。唐宋时期,经济、文化都有过飞速发展,但同时也战乱频仍,很多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过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这在“初唐四杰”诗中便有所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他们的心声,所以有不少诗人曾从军或从政。盛唐边塞诗对这种献身边塞、壮志报国的豪情更是极尽赞颂:“黄河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他们向往建功立业,源于关怀家国,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种拯物济世的远大抱负在李白那里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羡慕姜尚、诸葛亮、鲁仲连等古代英雄,希望像他们一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自视极高,屡屡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陆游更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直到八十岁还念念不忘“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甚至自信“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唐宋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与关怀家国兴亡、民生疾苦紧紧相连,不仅见于诗,更见于行动,王安石主“熙宁变法”,范仲淹行“庆历新政”,皆不以个人得失为念,对历史作出过极大贡献。随着英雄时代的远去,我们正走入一个平民时代,芸芸众生没有崇高理想与远大抱负,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实的生活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催人奋进,本身是积极的、进步的,但由于我们还在起步阶段,文化教育滞后,伦理道德失范,价值系统紊乱,使人急功近利,深深依赖于物对自身价值的体现,甚至出现疯狂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物质至上的生存观念,最终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将人异化为工具,人也将最终失去本体上的意义。
  三、古人重义轻利,珍惜情感,关怀自身精神与心灵的自由,唐宋名篇多有表现。
  1.对亲情的眷恋。这类名篇,莫过于苦吟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孟诗一般瘦硬奇警,入木三分,但这首母爱颂却平易近人,质朴深挚,再现了人类共有的普遍而伟大的人性美,眷眷之情, 拳拳之心,千百年来赢得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所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岑参“故园东往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思亲之情跃然纸上。韩愈《祭十二郎文》述手足之情,泪随墨挥,凄楚动人,感情极尽往复,时而悼十二郎,时而自悼,时而疑,时而信,时而痛呼长号,时而凄咽絮语,不愧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兄弟也有许多互怀之作,尤以“怀子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著名,不仅抒思念之情,更借以对宇宙、对人生进行思考与探索,并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心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对友情的诚挚。古人多引知已为友,因志趣相投或遭遇相似而结成深厚友谊。唐诗中便留下许多千古传唱的友谊。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惜别之情,慰勉之意,溢于言表,今所罕有。“诗仙”李白遍游名山大川,交游广阔,更是留下许多脍灸人口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白晓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则委婉蕴藉。目送故人乘舟而去,直到孤帆消失在水云相接之处,仍沉浸于离愁别绪之中,怅然若失,久久不肯离去,友情依依如不尽长江。李杜二人的友谊更是千古佳话,洛阳邂逅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杜甫为李白独特的风采与才华所倾倒,遂携游齐梁一带,虽时日不长,但友谊甚笃,当李白遭遇危险时,杜甫魂牵梦绕:“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写下《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诗篇,知遇之谊,令人感佩。
  3.对爱情的执着。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关睢》而下,历代文人墨客于此情有独钟,唐诗宋词中不乏名篇佳句,更有不少作者以抒写爱情而著称。晚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二首《无题》及《锦瑟》一诗,不管是否“楚雨含情俱有托”,皆以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和至死不渝的绵绵深情而打动人心,传唱至今;温庭筠一曲《梦江南》疏朗清新,表现了“女为悦已者容”的执着与专一,其痴可感,其情可知,意追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秦观《鹊桥仙》歌颂牛郎织女爱情故事,虽无奈,但高洁纯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爱情悲剧方面,最痛心者莫过于陆游与唐琬凄惋动人的故事。《钗头风》可谓字字血泪,恸不能言,封建礼教罪在不赦。直到七十五岁,诗人仍不能忘怀,重游沈园时作诗三首记之——“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老柳不吹绵”;——柳不吹绵,放翁有情,其情炽热如火,喷涌如泉,别开生面,催人泪下。陈衍说得好:“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年论,不可无此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离别”是经常吟咏的主题,亲情、友情、爱情也多因生离或死别而升华,令人神伤,让人追怀。正如苏轼对子由所说:“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而今天,交通便利,生活节奏加快,聚散如家常便饭,人们无暇作悲观离合之感,一句淡淡的“拜拜”便将所有感情抛于脑后。这是现代人的不幸。市场经济奉行公平交易原则,人际交往非常功利,能否带来好处及好处的大小决定了人们的交际对象、交际范围和亲疏程度(甚至包括择偶)。这种交往方式,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失去了志趣相投、人格景仰、情感需要等人文基础,表面温情脉脉,实质疏远冷漠。唐宋名篇的熏陶,有一天会使我们感到亲情更亲,友谊更深,爱意更浓。
  唐宋名篇中所蕴含的人生关怀、历史追问、民族气节、忧患意识、深挚情意等人文精神的丰富内容,正是市场经济所严重缺失,也是人们深层心理所需要。在解决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人文精神的遮蔽、道德伦理的失范以及其它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时,是可资借鉴的重要精神资源。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半个多世纪前,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的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移之唐宋名篇似更恰当。唐宋名篇是具有东方神韵的语言感觉、世界感觉和人生感觉的民族经典,富有魅力,又通俗易懂,其中许多诗篇早已妇孺皆知,所以,从人的文化风范和精神素质的意义上说,唐音宋调乃是面向新世纪人文精神建设所不可或缺的。        (赵京勇)
参考资料:
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高瑞泉,等.人文精神寻思录.读书.1994(3-12)
5.葛兆光,唐诗过后是宋词.读书.1994(12)
6.张立交,儒学的人文精神.新华文摘.2000(5)
7.何中华,科学与人文:保持必要的张力.文史哲.2000(3)
8.陈伯海,中华诗词如何面向新世纪.社会科学战线.2000(2)
9.王秋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的异化与理想人格的构建.社会科学战线.2000(2)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