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在浙江的某论坛上,浙江企业家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为民营企业家争取利益,同时,某些官员则表示担忧:会不会把民营企业”宠坏了。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到底是被人虐待,还是被人宠坏了?
民营企业既没有被宠坏也没有被虐待
他们常常碰到不得不如此的情势,常常又勉为其难的下策。下策一出,就是原罪,他们便被定了格。一旦目中无人,便会被拉动一根线线,痛苦不堪。
那些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像走马灯似的在我们眼前晃过:牟其中、唐琬新、唐万里、杨斌、仰融、顾雏军、张海、孙大武、周正毅、赵新先等等。他们曾经是中国企业界的代言人,活跃于主流媒体上,他们的企业曾经是中国企业界的骄傲。可是,他们经不起风浪。那些不可一世的民企通常被绊倒在融资的门槛上。全球资本过剩,中国资本过剩,却不是他们的福音。一道坚硬的墙横亘在民企面前,挡住了企业家的视线。对企业家来说,有奶便是娘。有资金便是神灵。他们在告贷无门的情况下,纷纷采取了各种各样打擦边球的方法来融资,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往往成为行业的先驱。
民企强势与弱势转换的悖论
一般的认识是,远见卓识的民营企业家铸造强势,目光短浅的人只能成就家庭作坊;而在现实中,远见卓识、开阔视野却只是造就了真正的弱势,而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只看眼下一点点地盘,却能铸成真正的强势。不可思议,但却是现实。
民营企业家是被虐待了还是宠坏了?
早期的民营企业家都是在政策的夹缝中寻求突破,用大胆实践,换来巨大收益或者换来巨大失败。国家支持发展民营企业,所以根本说不上企业家被虐待了。但是一点委屈都没有,那不可能。
说宠坏了,那更离谱!被宠坏的是国有垄断企业和享受各种优惠的外企。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走的是一条特别复杂的发展之路,在许多行业,甚至冒着必须违反现行法律法规的风险。例如图书出版行业。法规明确规定这是国营的天下,禁止书号的买卖,但是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有许多人私下做书,目前书号买卖已经十分普及,到目前为止,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没有一家没有卖过书号。从这个案例来看。被宠坏的是国有出版社,有这么个说法,国有出版社不死,作为企业他怎么能不死呢?因为有书号卖!书号这种垄断资源被国有出版社贩卖。造成的结果是民营书商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相当数量的国有出版社因为盘剥书商,不思进取,越发无能、没有竞争力!
所以,民营的稍有实力了就打算往国有身边靠,期望沾一点垄断的光,然而,信任、规矩、思路、人际关系、法律都不确定,靠在一起也是如履薄冰,更不敢有太长远的预期!
有个民营大企业的CEO对我说,民营企业就是个驴,国企是个马,走到一起,下个骡子,然后就没有后了。不走到一起,驴自己繁衍,越下越小。这句话真精辟。冀望有识之士,能让国企、外企和民企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就不说什么虐待、宠坏了。
符合政府策略,和当地的官员关系好,并满足他们的政绩时,民营企业往往就被宠坏了,反之就会遭到虐待。
但无论怎么样,对民营企业来说,最主要的要抓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你的产业是不是符合国家和当地发展的方向,如果是,就会得到支持,如果不是就一定不会得到支持。比如,你做一个企业,有污染,你叫政府怎么支持你?
2,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要投机取巧,不要偷税漏税;
3,企业就是企业,不要太政治情节。我们有的企业忘记自己的身份,稍有一点成绩就充满政治情节,总想从政府那里获得资源。总想投机,一定要向市场要规模要效益;
之所以,出现宠和虐这样的词,是我们这个社会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造成的。我的观点是,这两个词,将长期存在,非要讨论清楚没有必要,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这两个词将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