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什么才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任何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都会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蕴育出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什么企业文化才能算的上是优秀的呢。我想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做到以下三点,那么他的企业文化与其他企业文化相比,应属于优秀的了。
首先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认同:
有人说三年企业看技术,五年企业看营销,十年八年看管理。企业走过十年左右,从企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看,就是看它有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有没有自己主动的方向和战略重点。如果企业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看文化了,能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成了关键。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所以进年来中国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搞得热热闹闹、如火如荼。
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的讨论已经涉及到各个层面,重要的是如何把形而上的理念和愿景落地,企业的价值观如何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服务。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企业文化是从事创新的企业家为实现价值增值所做的资源重组的努力,以及在这一努力所规定的企业目的之下,参与企业活动的人及其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与融合的过程。
美国知名管理行为和领导科学权威约翰•科特教授与其研究小组,用了十一年的时间调查“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与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十一年的总收入增长率,前者为682%,后者为166%。公司净收入前者增长756%,后者只增长1%。
可见企业文化不是为文化而文化,而是也有其投入产出比,并且一定是企业创造竞争力的最重要的管理平台。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一切活动之中,而又流溢于一切企业活动之上。但它必须落地,必须有用。
我们围绕企业文化相关的三条主线展开。首先是企业文化自身的主线。从形象、行为、制度和价值观这四个层面看,如何防止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战略、业务成为两张表皮?为了使员工认同企业价值观并转化成自觉行为,在企业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企业文化的表层结构之间如何建立一座桥梁,或者说如何打通层与层之间的通道?另外一条主线是企业内部。对于企业的领袖、CEO、高层管理团队、知识员工或者是普通技术工人,企业文化的生成和落地如何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企业性质、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决策者的理念、不同的员工属性自然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和实现方式。第三条主线是企业外部。企业文化如何同企业战略以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的认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以完成企业文化的使命,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企业文化不是花瓶而是投资:
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业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一件好事。企业文化的作用这不用具体谈,很多人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并不能切实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只是把企业文化当作一种“面子工程”,办公室张贴张贴文化海报,走道里摆放摆放文化框,车间里悬挂一些“催人奋进”的口号,公司展厅里放上基本企业文化词典,结果是“多有人观赏,而少有人问精,更无人力行”。这实际上是把塑造企业文化当作买花瓶,把企业文化当作一种花瓶,一种供来访客人观赏的花瓶,实质是在曲解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要协助企业助统一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增加员工的工作激情和信心,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而不能当作一种供人参观的摆设。换句话说,企业文化要以效益为导向,必须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效益,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成本,更不是一掷千金后,却只换来个文字里的宏伟和宣传上的繁荣。
说到底,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在战略层面的投资。既然是投资,就必须讲究相应的回报,就要努力让投资收益率最大化。而花瓶般的企业文化只能让企业获取最简单、最浅层次的投资回报,根本无缘更深层次的长期回报,实质是一种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
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企业的文化理念常年在变,而且每次变更都会从经济上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直接损失,比如,重新制作企业文化手册或企业文化词典等等。当然,企业更大的损失在于,企业员工无法从心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作用,甚至不能真正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
当然,需要指明的是,我们在这里谈的企业文化是指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而不是那种类似“朝令夕改”的消极企业文化。
而且,企业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固然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还根本没有到达需要大张旗鼓的来塑造企业文化的阶段。因为,企业文化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不是依靠某个人的主观意志,就能在短期内快速形成的。
所以,对于当前的企业来说,应该通过积极的系统的引导来逐渐建立企业文化是一条较为符合客观实际的道路,而不是急于把企业文化弄得多么轰轰烈烈,或多么美丽壮观。例如,远卓品牌策划机构首提出并广泛运用的“121模式”,其主张先通过“提炼”,再“内化”和“传播”,然后在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再结合企业实际状况进行“再提炼”,如此循环坚持,企业便能够在发展过程中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
不过,企业文化产生的效益,不单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这一点也丝毫不能忽视。因此,企业应该实事求是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系统的引导来逐步建设自己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核心:人格文化
企业的人格文化,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表现的是人的能力水平,凸现的是人的道德品质,显示的是人的责任使命,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企业的人格文化,虽然因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它们的核心都是诚信。必须“诚”字当头,“信”在其中。
企业是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虽然产品种类和服务内容千姿百态,但其实质只有一个,那就是产品体现人品。企业的所有产品与服务都是企业思想与人格的表现,深深地带有创意者及制造者的思想品质、能力水平、欣赏眼光及工艺水准的印记。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企业人格文化的培育。
企业人格文化的培育,首要在“带”。企业领导者在企业人格文化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言东行西的企业领导,不可能带出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员工队伍;一个只会东施效颦、盲目“跟着别人跑”的领导者,不可能带出一个富有创新、自觉“领着别人跑”的优秀团队;一个遇难而退、遇险就乱的领导者,更不会带出一支沉着镇定、勇往直前的坚强集体。人要有精神,办企业更需要精神,这种精神首先要从领导者那里来。企业领导者励精图治的作风,无疑就是不教之教、无言之诏,胜过千言万语。
企业人格文化的培育,重要在“培”。培,即培训。十年育树,百年树人。培训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终身为之的一件大事。通过培训,不仅要让员工明白其所在岗位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提高责任心,把“顾客至上”、“消费者利益第一”作为企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操守,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把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出来、提供出去。
企业人格文化的培育,关键在“规”。即用规章制度校正员工的行为。员工的好作风、好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就能产生出来的,必须靠“规”正之。而且,这“规”正之法,不能只定规章制度而无检查考核,更不能只发号召而不去检查落实。同时,在制定和落实规章制度中,要充分体现对员工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达到用规章纪律之威德以致远,用动情晓理之慈厚以怀人。
企业人格文化的培育,突出在“润”。即滋润。荀子在《劝学》篇中讲“玉在山而草木润”,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人都是环境的产物。登高可以使人心旷,临流可以使人意远。要创造一种使人登高临流的“润”环境,就要克服传统观念,打破等级界限,创造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环境,使全体员工能够心灵沟通、感情交流。事实表明,尽管有的企业物质条件不是一流的,但只要人文环境好,大家心心相印,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照样能聚拢人气,提升志气。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员工”知识面一般都比较宽,相应的自主性一般也比较强,再加上现代信息传递的渠道多、速度快,最新信息随时可得,因而再用老规矩、老办法管理现代员工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要平等待人,善气迎人,靠爱人使人爱,靠敬人使人敬。
企业人格文化的培育,着力在“升”。即提高。这种升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引人上进。通过提升企业的品牌品质来提升员工自身的人品品质。要使员工具备提升品牌品质的能力,就要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员工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人。同时,在提升品牌品质的过程中,使员工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做到诚恳待人,认真做事;处贵不骄,处富不奢;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终能够是企业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