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白领生存4点看法

白领生存——关键词之一:薪酬
  薪水,是白领们心烦的一件事。房价攀高,物价上涨,就业压力大,种种“威逼”之下,白领们朝九晚十,目的之一,就是银子多一点,荷包再鼓一点。因此,此次白领人士最关心的10大问题调查中,薪酬被“毫不留情”地推向了第一位。
  关键问题一 工资涨多少?
  职场中工资见涨总是激动人心。然而如今薪酬普遍“温吞水”,“小幅上扬”也成了奢望。
  智联招聘近日对数据库总量超过200万份的数据资料统计得出,2004年全国各大城市总体薪酬比去年上涨6.7%。其中,通讯、计算机软件业、交通运输物流、传媒业、教育培训业的薪酬增长都小于3%,而计算机硬件及网络设备、医药保健生物工程行业薪酬更是小幅缩水。调查同时预测明年收入增长将步入平淡期。
  于是,那些身处涨幅平均线以下行业或是缩水行业的白领们开始忐忑不安:房贷、车贷利率在涨,唯独工资却不见不涨!可这又实在是件没有办法的事,行业的景气程度不受个人所掌控。
  对此,职业专家认为:尽管行业发展进入平稳期甚至有可能暂时进入下滑通道,但作为个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比如可以选择到行业内经济效益相对良好的企业发展;又比如努力提高学历和工作业绩,使这些影响工资增长的因素朝有利于加薪的方向发展,然后勇敢地向上司展示你的工作成绩,让上司清楚地认识你的价值,从而达到“别人不涨我独涨”的目的。
  关键问题二 福利如何选?
  福利,作为薪酬的润滑油,作用不可小觑。房款、旅游、带薪休假、医疗保险……最好一个也不能少。
  国企和外企的福利各有千秋。从福利占整体薪酬的比例看,国有企业的福利似乎更好一些,因为某些国企福利占薪酬比例可高达30%。但从获得福利绝对值看,外企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国企的整体薪酬水平普遍偏低,所以尽管是“高福利”,但绝对值往往并不高;而外企的福利计划很完善,而且诸如带薪休假、海外旅游计划等都很有特色,激励作用大。
  职业专家认为,随着菜单式福利政策的推出,年轻员工其实更应多考虑选择那些对提升工作竞争力有帮助的福利。比如放弃旅游和休假,转而选择培训或进修,让福利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润滑剂。
  关键问题三 付出>回报?
  打工就是付出,这点无可非议。但有些人在想:我的付出,究竟能得到多少回报?
  付出与回报其实是职业心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职业专家通过对企业长期研究后发现,通常,企业中80%-85%的员工忠诚踏实、按部就班,并不会过多在意付出和回报的差距;14%左右的员工对付出与回报比较在意,这些人通常是具晋升潜力、有跳槽资本的人。而且除了现金外,还关注权利、职位、培训机会等回报;另有极少数不到1%的员工,不仅能为公司挣钱,还能为公司省钱,是公司的中流砥柱。这些人一般非常在意付出与回报的差距,因为他们感觉回报还体现了成就感、认同感等等。
  职业专家认为,在没有强大的职场竞争力时,过分地关注付出与回报不明智,只有当自己足够强大、可替代率最低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与企业、与上司去讨论付出与回报。否则即便谈了,也是“隔靴骚痒”,起不了多大作用。
  关键问题四 薪酬谁更多?
  坐在偌大的办公室里才发现,工资拿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比别人多拿了多少。
  现在已经远离了大锅饭年代,薪酬出现两极分化其实是职场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人们总是习惯先去和别人比,然后再来找自己为什么比别人少的原因。
  职业专家认为,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最会影响工作效率。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薪酬是相对客观公正的,特别在大企业中薪酬差距更是员工能力的客观反映。因此,如果发现自己的薪酬不如同级别的同事时,最需要做的,是尽快赶走不满情绪,化“不满”为“动力”,寻找自己和同事间的差距。你可以观察同事的工作方式,虚心请教,还可找领导谈心,请领导指出自己的不足,并表示出积极向上的愿望,以期让领导对你有个新的认识。
白领生存—关键词之二:工作
 工作就像恋爱结婚,寻找时,“职海”茫茫,有时是落花有意却流水无情;有时却是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旦双方有意,即使没有“一万年的承诺”,但至少也是阶段性物质生活的保证。可如今恋爱常常超出“保质期”,结婚也凸现“七年之痒”,有关工作的问题一个连一个。
  关键问题一 饭碗牢不牢?
  不管是金饭碗、铁饭碗,还是泥饭碗,能持续发展的就是好饭碗。可人们往往会担忧:哪天一不小心,饭碗是否就会成为碎片?
  如今的职业人不可能再找到一辈子的饭碗。所以职业专家建议:每个人要学会在流动的职场中打造自己可持续发展的饭碗。打造的过程分三步:第一步是基础。即进入专业对口的行业工作,让自己学以致用;第二步是应用。工作一年,熟悉至少2块以上业务模块(同部门内两项工作内容);工作两年,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独当一面;工作三年,争取做到主管级及以上职位;第三步是及时充电。除了公司的培训计划外,自己在培训上要有投资,每年至少参加1-2次与业务相关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技能,拓宽人脉网络。
  关键问题二 人缘好不好?
  职场“白骨精”们说:能在“硝烟弥漫”的办公室政治间轻松游走,绝对是门艺术,是门学问。
  职场人际关系,关系到任务分派、利润分配、奖金给付、晋升机会!如果太愣头愣脑,或者过于狡猾,不是被当靶子,就会成为大家的敌人。 对此,职业专家认为,想不成为“靶子”或“公敌”,恰到好处的交际沟通能力很重要。如今上海有关沟通能力训练的培训课程不少,但总而言之,做好了以下四条,在职场中虽不能彻底游刃有余,但至少能改善人际关系不少。
  1、向上沟通。不惧怕和猜疑领导,要通过开诚布公的沟通来正确领会上司意图。这对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2、同级沟通。与其他部门特别是市场、人事部门的同事经常进行横向沟通,这样做能提升自己的统筹能力和协调能力。
  3、向下沟通。关心下属,用你的胸怀来温暖下属,取得公众的支持。在“人和”环境中工作,无疑是件快乐的事。
  4、学会请教。多虚心向别人请教和学习,这是能保持清醒头脑、认清自己位置、积极进步的良方。
  关键问题三 晋升几时有?
  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一定遭遇过人事调整或震动。如何根据空缺岗位做有效的自我推荐?如何争取早日晋升?白领们自然关心。
职场人士,除了薪酬,最关心的莫过于“晋升之道”。除了上级主动提拔这样送上门来的好事,晋升更多的还是要依靠自身努力和技巧。有职位空缺时,就是争取晋升的极好时机。然而,有人统计过职场人能进入上升通道的概率仅为15%,因此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技巧是关键。
  
  职业专家的建议是:及早关注,时刻把握良机;自我推荐,先下手为强。
  首先是做个有心人。在公司有人员更替时,需要密切关注上司的动向,关注同级别同事的动向; 其次是在看到机会后积极备战。要突出个人优势勤于表现,争取上级的重视。但做的时候要注意点到即止,不露声色;最后是毛遂自荐。挑选适当时机向人事经理毛遂自荐。说明自己对空缺职位有兴趣,而且有能力做出业绩。相比于其他“默默无闻”的竞争者,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也许能占到优势。
  关键问题四 兴趣占多少?
  常言道,干一行,厌一行。兴趣可以成就事业,可有时也会成为职业发展的拦路虎。学的是理科,喜欢文学怎么办?干的是IT,可特长却是摄影。当工作为了养家糊口时,兴趣也许只能被抛在一边;可当经济实力开始强大时,是否可以重拾兴趣?
  职业专家认为,处理兴趣和工作的关系,建议使用“三七法则”:对初入职场的新人,七分谋生存,三分带兴趣;当摆脱了经济重担的羁绊、有一定实力时,可以适当放大兴趣。但职业专家同时提醒说:不能为兴趣轻易放弃专业,或由着性子看哪个行业“景气”就跳槽。当兴趣和工作不能完美结合时,可以在工作之余“经营”兴趣,不过这时需要你有强大的工作和生活调控能力,处理好主业和副业的关系
白领生存——关键词之三:培训充电
  “今天,你充电了吗?”
  长在学习的年代,身在学习的城市,作为搏前程的重要武器之一,培训充电成了职场人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所以,白领们丝毫不敢怠慢,乖乖地把大把银子交给培训机构。因为谁都知道,今天不充电,失去的,也许是整个明天。
  关键问题一 证书越多越好?
  常说开卷有益,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很多职场人觉得“多个证书没坏处”,于是市场上流行啥就学啥。最后证书拿了一大堆,似乎什么都能干,可有时又发现什么也干不了。
  职业专家认为,“多个证书没坏处”是典型的盲目充电表现。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每个人能够用来充电的时间和费用支出是有限的,而且盲目充电更容易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困惑。很多人在充电之前没有好好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来规划充电计划,结果拿了一堆不成体系的证书,好像是个“通才”,可到底最擅长哪一行,自己也迷茫。更进一步说,求职时,用人单位看到一大堆证书也会觉得困惑———一个学建筑工程的人,拿着服装设计专业证书,还捧着MBA的单科结业证,可哪一行都没有拿得出手的工作经验和资历。这样的人用人单位敢用吗?
  所以,证书绝非越多越好。术业有专攻,结合职业发展选择合适课程充电,才是明智的选择。
  关键问题二 培训课程越贵越好?
  价格越昂贵的培训课程,含金量是否就越高?白领们面对五花八门、价格各异的培训课程,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
  职业专家认为,价格昂贵并非一定意味着含金量高,含金量高的也未必适合每个人。在制定充电计划时,要掌握的一个原则是:选适合自己的而不是选择最贵的。何谓适合自己?简单地说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选择适当的培训。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来说,培训充电是长期、系统的过程,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培训。假如刚毕业的前台花重金去读MBA、银行柜员去学昂贵的CFA,课程很贵,含金量也很高,可问题是,这样的课程会有效吗?
  关键问题三 充电也有风险?
  充电是投资,可投资总有风险。那么,为提升职业竞争力参加充电培训也有风险吗?
  职业顾问认为,充电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付出的成本。在制订充电计划时,尤其是选择那些要脱产、费用较高的“充电”时,还是得进行成本核算。成本主要有三条:
  一是经济成本。每个人的财务状况不同,能够承受的充电费用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状况选择费用合适的充电,如果超过自我承受能力,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影响自己的心态。
  二是时间成本。时间成本包括上课时间、看书时间、考证时间等等。假如在某个时间节点选择了一个不适合自己发展的充电计划,也就相当于牺牲了宝贵的时间。
三是机会成本。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是显性的,而机会成本则是隐性的。这包括因为脱产充电而放弃在现有岗位上的发展机会、脱离熟悉环境、疏远人脉圈等等。
  关键问题四 如何衡量投入与产出?
  投入与产出,想法虽功利,却很现实。可职场变化无常,在考虑充电的投入与产出时,眼光要放得远一些。
  很多人常常是拿自己目前的收入与充电成功后的预期收入相比较,看是否会有明显的增长。这种想法很自然,但职业专家认为不可行。比如现在很多出国“镀金”的海归回国后发现薪水缩了水;很多人放弃高薪重回校园读研究生,毕业后甚至找不到饭碗。职场变化无常,今天的“金领”也许很快就成明日黄花,含金量很高的证书到了明天也可能不名一文。因此,在考虑充电的投入和产出时,要把眼光放远一些,假如充电计划是结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经过理性规划的,那么,充电就是对将来职业生涯的理想投资。“海归”刚回国时的薪水与本地人才相比优势可能的确不明显,但或许若干年后,海外经历的优势可能在更高职位上得以发挥,那时也就是投入有产出的时候了。
  另外,现今不少HR在招聘时,也越发注意候选人所接受过的培训。高质量、含金量高的培训经历往往能给应聘加分,给自己带来更多职业机会,这也是另一层面的回报。
白领生存——关键词之四:跳槽
  关键问题一 哪些原因要跳槽?
  跳槽原因千差万别,林林总总,不外乎人际关系、发展机会、薪资福利等几项。
  第一位是人际关系。除了办公室政治、人际争斗之外,还包括团队合作中的问题、组织文化气氛等等。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便会觉得自己在组织和团队中难以生存,工作的愉悦感下降。在张建勤所进行的职业咨询案例中,80%的人做出跳槽决定时多少都跟人际关系有关。
  第二位是公司业务不景气。公司发展状况不佳,产品没有市场,需要裁员,甚至面临破产倒闭,这个时候,员工自然不得不选择跳槽。这种跳槽是被动的,但却很常见。
  第三位的是没有发展机会。除了晋升空间外,更重要的是工作的价值感、成就感无法体现而导致跳槽。
  第四位是现有工作与职业定位有偏差。倘若偏差较大,当更加合适个人发展的工作摆在面前时,从长远的职业发展考虑,应该选择跳槽。
  第五位是薪资和福利。同时还包括工作条件等其他硬件方面的因素。
  职业专家认为,除了前五位原因之外,导致跳槽的原因还有工作环境、上班地点远近等。
  关键问题二 跳槽有无最佳时机?
  跳槽有没有时机的讲究?答案是肯定的,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何谓最佳时机没有定论。 
有经验的白领常会选择每年春节前后和下半年国庆前后的招聘旺季跳槽,这两个时段企业往往有大量空缺产生,因此跳槽机会比较多。但也并非一定要拘泥于此,一些人事经理发现,今年年底未到,年终奖尚在等待之中,可不少白领竟甘愿放弃年终红包投奔新前程。所以,当好机遇来临时,适时抓住是个明智之举。
  另外,职场中有“35岁之后慎跳槽”之说,可职业专家认为并非如此。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提出要求35岁以下的主要是些初级岗位,对中高级职业管理者来说,35岁正是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当然,这一阶段已经进入了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在职业领域也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资历,因此跳槽时要格外慎重,仔细规划,否则风险可能较大。
  关键问题三 前景与“钱景”,孰重?
  高薪的诱惑力永远不可小觑。当一份薪水丰厚、福利待遇好的工作放在面前时,跳还是不跳?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在跳槽中同样也存在这个道理。人人都向往薪水高的工作,面对高薪诱惑,职业专家提醒,要考虑“钱景”与前景的轻重关系。一味地“向钱看”从长远来说不明智。评估一份新工作,薪水的高低只是一方面,能否学到新东西、拓展视野、给自己带来新的挑战、锻炼能力、带来持续的职业发展,这些方面更重要。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千万别光奔着钱去,处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
,学习专业知识,累积工作经验,发展人际关系、等等,这些能够给未来前景加码的因素更加重要。
  关键问题四 成功跳槽靠什么?
  跳槽是门学问,讲究策略。成功的跳槽,应建立在对个人发展内外环境的理性分析之上。
  职业专家认为,跳槽首先是要基于对目前个人职业发展的理性分析。要弄清楚为何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在现有岗位上是否已找不到发展空间?失去了工作的成就感?无法再获得进步?跳槽之后会得到什么,会对职业发展带来什么好处?新的工作是否有助于接近自己的职业目标?以自己目前的背景和能力,能胜任新工作吗?放弃目前的工作,要损失什么?这些损失能承担得起吗?
  其次是要对外部环境有全面了解。在打算跳槽到新行业、新工作之前,还要了解对个人职业发展可能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比如,行业是否有大发展,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人才市场上的供求状况,目前市场上薪资行情,等等。全面了解有助于客观评估跳槽的收益和风险。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