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企业该怎样在文化上花钱?

为文化投资,在文化方面花钱,是所有那些成功企业乐此不疲的事情。这样的花钱,往小了说,是企业的广告公关行为,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往大了说,是一种公益事业,是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
  不过,同样是花钱,境界和效果却可能有极大的差异。比如,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等,拿出大把大把的银子办学校,开图书馆、博物馆,或是举办交响音乐会,层次高雅,显示出企业的不俗品位。反之,也有一些企业热衷于追星、凑热闹,甚至搞一些恶俗的东西,美其名曰“文化搭台”,不仅无人喝彩,招来的却是一片嘲笑和批评。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实力不断壮大,赞助文化活动也越来越成为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以音乐娱乐和综艺文化而言,近年来已成为不同企业追捧的热门领域。以最近一两年的情况来看,就有蒙牛赞助的《超级女声》、青岛啤酒赞助的《梦想中国》以及伊利赞助的“大学生音乐节”等等。如果作为案例分析,在一个几乎相同的范围内,不同企业的赞助理念和营销诉求之间的比较,是令人感兴趣的。
  青岛啤酒冠名2005年《梦想中国》,其结果并不理想,据说在某些地区的收视率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节目同产品缺乏关联度。从受众群体来看,喜好唱歌的时尚人群同啤酒消费群体之间的关联很是牵强。整体的不合拍最终导致合作失败。而企业犯这类错误的并非个别,比如知名品牌“金嗓子”与球星罗纳尔多的合作,广告上的“肥罗”一声不吭,怎么能看出“金嗓子”的药效?
  蒙牛“酸酸乳”赞助《超级女声》,在产品与节目受众的结合上是成功的。企业对此也深感满意,认为数千万的冠名费物有所值。但天有不测风云,随着广电总局发出通知,对跨省的大型选秀活动做出了海选阶段比赛不能在卫视台中进行直播的规定,这一合作便开始“戴着镣铐跳舞”,与那些“超女”们引来不少争议一样,企业形象也受到有违初衷的影响。
  在笔者看来,伊利赞助的“大学生音乐节”应该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首先,校园音乐、原创音乐历来被视为高雅音乐之一,无论是对于提高大学生们的艺术素质,还是对于鼓励原创音乐的制作,举办一次大学生音乐节,让学生们唱自己的歌,听自己的同学唱歌,为那些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人提供一个平台,让佼佼者脱颖而出,都会受到欢迎。
  其次,所谓高雅音乐,并非阳春白雪。尽管音乐的原创精神是一个小众化的事情,但音乐本身则是非常大众化的艺术。音乐只有先经历小众化的原创才能保证大众化的普及。何况,一个音乐节将吸引全国百所重点高校的学子参与其中,那些优秀的歌曲将在数以十万计的青年人中传唱,那影响绝不会低于某些电视节目。
  第三,音乐节虽然在校园中举办,却不乏名人效应。谁都知道老狼、高晓松、刘欢、谷建芬、李宗盛、罗大佑、谭盾、郎朗、吕思清等人与校园音乐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关系,那么,当这些大家如雷贯耳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首届大学生音乐节联合创办人的名单上,当这些人出现在音乐节之中,这恐怕是企业求之不得的吧。
  第四,以“我的音乐,我的滋味”与当代大学生建立沟通桥梁,强调年轻、时尚、青春、随意、健康,找准了营销的切入点,体现了策划的高明之处。另外,举办一届大学生音乐节投入不会很多,大概几百万?果真如此,这也算花小钱、办大事了。
  企业为文化花钱,功在一时,利在千秋。然而这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钱怎么花,花在何处,值得探讨。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