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商界》上一篇文章,很有些感触。
文章谈的是统一润滑油,从90年代的只有几十万元规模、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做到了2005年的30亿元的销售额、1000余人的企业。而从事的行业,用总经理李嘉的话说:并没有什么秘密,说到底,跟色拉油的配方差不了多少。成功的原因,同样也简单:只不过更加细心、更加努力地满足市场需要而已。这话还是在最严肃的《财富》论坛上讲的。
这话说着看似轻松,实际要做到却不容易。如果没有细心地注意产品(包括包装)的不足、渠道的模式、市场的需要,然后在别人未注意到或者虽是注意到了,但没想过要改变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动作,先人一步,恐怕到现在连统一这个牌子可能都看不到了。就更别说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了。
看看这些一主动就使其销售从几百万上升到几千万再到几个亿几十个亿的简单动作:
“加了一张像”:在包装桶上加张汽车照片,该用什么油司机一眼就清楚了;
“换了一个桶”:一改国内外油桶只有一个规格,不多就少的传统和习惯,小车大车都能做到一桶刚好够,不多也不少;
“圈了一堆人”:率先培训500个市场人员,分发到各地经销商队伍中,主攻二三线城市,在车场、修理场、门市向司机讲授润滑油知识;
“修建一个园”:在年利润不到2000万元时要修建一个总预算2.9亿元的新厂区。在刚建好时连想请业内专业权威出席剪彩仪式都遭到拒绝,理由是:不想看到悲剧发生。
但仔细看来,要做到这样手中总是多张牌,总比别人先一步,没有主动去寻找、细心地观察分析,一旦发现就马上去做的态度和习惯,肯定实现不了。
诚然,我们现在所处的行业,其竞争程度很激烈。但事实上,当今哪一个行业竞争又不激烈?当初的统一,仅在北京就有两三百个对手,不激烈?规模稍大些时,又遇国有企业、国际品牌大腕,不激烈?引用李嘉的说法,企业的成长与壮大,那些令业内人士眼花缭乱的市场轨迹,不过是由无数被分解、可执行的简单片段所构成。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将行业内、我们公司的问题作些分析,用简单的心态,脚踏实地,一个一个地解决,情况总是会越来越好的。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们解决一个总会少一个。但潜力能否得到挖掘,能否发挥出来,最后产生很好的效果,还看我们自己,别人肯定不会帮你的。
因此,说了上面所谓的部分潜力,再来说说人的问题:还是要有支好队伍。《从优秀到卓越》上说:优秀的公司总是先人后事。意思很明白,世界上不缺好项目,始终缺好的人。先找项目再找人多数失败,拥有人才做什么项目都好办。因此,队伍是最关键的,素质高低、本质好坏,对组织的结果影响是最大的。我们行业内任何一个厂家都有一支队伍,也恐怕个个都认为他们都是一支好队伍。因此我们要比别人强,还得我们更加努力才行,否则,结果证明手段或过程正确,败军之将何以言勇,自己所在的组织都被别人淘汰了,你自己说得再好也难叫人相信。
我们处在制造业,制造业就讲求个效率,以成本导向。面对目前境况,只有一种选择:我们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要更加主动地发现,细心地分析,迅速地,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哪怕有时看来只是一些小问题,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聚少成多的道理大家都懂。各个环节做好了,系统性的效果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