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语言和文字一直是人们表达思想、记录事件、沟通情意的主途径。如何培养孩子这样的思考习惯、清楚掌握语言文字的意义、进而达成有效沟通的能力培养,是很多教师或父母的困扰。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自主学习的孩子特有自信?思虑清楚?应世圆熟?我觉得把「讨论」列为生活方式,是重要原因。
我们的原始想法是:如果孩子习惯于开放式的对话,他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高层次的思考、自然学习到语意的掌握、以及有效沟通的方式。当他们习惯这样的对话式讨论后,再来学习文字的读写时,也就可以掌握思想交流的精髓。经过这些年来的实作经验发现,果然如此!
但是在台湾这样缺乏讨论文化的社会,要塑造这种讨论环境,确实需要成人高度的自觉。有位孩子曾经对我说:「雅卿老师,我发现很多大人其实不会讨论,他们要嘛命令、要嘛说服,所谓的沟通,常常都是先有一个绝不退让的预设结论或底线,希望对方最后可以接受他的看法,和这种人沟通,真是非常困难。」
那么什么叫「开放的讨论」?毛毛虫基金会的讨论手册说:一个人如果愿意把他意见后面的理由说出来,让自己的理由接受别人的检验,并且愿意在自觉有道理的情况下,改变他原有的想法,这样的心态就叫开放。
所以一个人长得好不好看,态度是不是谦和有礼,话说得流不流利,和他能不能够和别人做良好的讨论,没有重要关联。重要的是他肯不肯把支持自己意见的理由摊出来,并且愿不愿意在思考之后做改变?
自主学习的教师最常问孩子的话是:「你的话必有道理,请告诉我你的理由。」当然有些孩子会说不清楚,他们会说:「我只是这样觉得,可是为什么这样觉得,我也不知道。」于是旁边的孩子或对话的老师就会认真的来帮忙厘清,大家猜来猜去,并且问他;「你是这样想的吗?这是你的意思吗?」直到这个孩子终于恍然大悟的说:「对啦!对啦!我就是这样想的啦!」于是皆大欢喜。
讨论者往往也会在这样的对话中发现,同样一个语词,各人对它的了解并不相同,例如「滥情」一词,有人觉得它是情感浮泛的中性名词,有人觉得它是情感超乎理智的贬抑字眼,有人认为它是处处留情的道德性指责……,当一个人用了「滥情」一词,如果我们用自己以为的意思去对应,这样的对话就会形成频道不同的窘境,也就难有交集。人间很多误会的造成,其实和这种语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讨论者也很容易发现,一个人的语言和他的真实意思间常常有些落差,于是他们对语言的使用就会愈来愈细致。他们也会发现,说话的快慢、声音的大小和意见的品质没有必然的关连。于是比较没有恐惧;当然孩子也会发现,除了语言之外,眼神、肢体、语气、表情等等,都是重要的思想和感情讯息的传达途径。于是对人的观察也就愈形敏锐起来。
有些人觉得这样的对话多么麻烦!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尊重孩子,就得认真面对他的感觉。如果我们要孩子思虑清明、表达精准,除非有这样的环境,协助他们一点一滴培养这样的能力,否则我们的希望必然注定落空。
当然一天二十四小时扣除必要的行事后,能够用来说话的时间实在不多,因此从孩子学会写字开始,我们就鼓励孩子用日记、周记、E-mail等方式,和成人进行纸上对话。这种对话和实时讨论不同,对拙于言词,或是思考周密、喜欢透过文字表达的孩子特别管用。
我常透过这样的文字对话,得以进入孩子的内在世界,并在其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喜悦。有成人问我如何陪伴孩子成长,我想匀出时间和孩子对话,是真正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