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什么时候值得我们尊重?》
作者: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裁 姜汝祥
我研究了无数的世界级公司,从它们强大的历程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对规律的尊重与对人性的泓扬。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不相信这些世界级公司,会为了利益而牺牲品牌。这样说丝毫不是为他们当说客,而是因为我认为他们的最大利益就来自于它们的品牌。在这样一个产品同质化的年代,在这样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品牌无疑是最奢侈的资产。一个强大品牌的背后,不知道倾注了多少心血与投入,谁会为一点利益把价值连城的品牌葬送?
但我们的眼前的现实却让我们迷惑:在“苏丹红”危机中,肯德基,亨氏等世界级公司明显存在说谎之嫌。而宝洁SK—II在遭遇消费者投诉之后,指责“举报人‘动机不纯”,壳牌遭到广东惠州大亚湾东联村村民上告事件中,所作所为也明显让人失望。
联想到帕杰罗在中国的油管事件,奔驰被砸,还有沃尔玛等拒建工会、普华永道“罢工”事件、朗讯中国行贿事件、杜邦“特富龙”事件等等。我们不禁想问:是什么让这些优秀公司如此失常?
当然,也有并不失常的。比如三菱公司在日本撒的谎只比在中国的多,以至它的主要高层在日本被法院起诉。
不过就整体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相当一批世界级公司在中国面对消费者时,并不象它们在发达国家那么“地道”,最著名的莫过于东芝事件。1999年3月,两名美国东芝笔记本电脑用户以“电脑内置的FDC半导体微码有瑕疵,存在引起存盘错误而导致数据破坏的可能性”为由,以日本东芝的美国子公司东芝美国信息系统公司为被告,向美国得克萨斯联邦地方法院提出了集体起诉。10月东芝公司选择了和解。东芝公司最终需承担1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用于向美国用户支付和解金、发放购物券,及支付原告律师费。
然而同样的产品在中国面对消费者,东芝公司的处理办法是,由它的副总裁古贺正一来中国发布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声明东芝笔记本“不存在缺陷”,与此同时在东芝的网页上公布了一个补丁软件,这个软件可以免费下载,安装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以解决他们声称的“并不存在的”问题。
当这种两张皮事件屡屡在中国上演,终于引起象“苏丹红”事件的媒体关注,似乎媒体“故意”在围剿跨国公司,以至于有《经济观察报》那样的著名媒体看不下去,发表社论:“撇去苏丹红事件中的媒体泡沫”,认为这次事件有泡沫之嫌!
不管泡沫也好,围攻也好,问题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在发达国家的表现的确不一样,这是事实。为什么家乐福在中国的业绩远远好于沃尔玛?并不是沃尔玛竞争不过家乐福,而是因为家乐福敢于为了业绩打“擦边球”,因为沃尔玛缺乏家乐福那样的“中国式商业智慧”。
当沃尔玛的中国区总裁郁闷地离开中国,因为他坚信“美国式的城信”并不存在“中国化”或本地化的问题,坚决不采取家乐福那种收取“进场费”的赢利方式,结果就只有亏损,就只能因为业绩不佳离开中国。
只有我们理解这种现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一些优秀公司会在中国出现两张皮,因为行为一定是环境的产物。东芝之所以会在美国一套,中国一套,说白了,不过是他们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容易对付,而对美国的消费者则要“如履薄冰”。我自己也在跨国公司做过,我觉得我们思考这些公司的时候,一定要把他们当成具体的人组成的公司,当环境长期宽容他们为所欲为的时候,“自律之剑”迟早要掉下来的,没有监督的权力注定要腐败!
我写过很多赞扬宝洁的文章,有位星级宾馆的客户经理给我写信,说她接触的宝洁经理并不象我写的那样,不少经理借着宝洁是宾馆大客户的地位,经常为难服务员,态度也很恶劣,那里象我写的那么伟大?
我回复她说,为什么宝洁中国的一些经理对消费者很好,对宾馆这样的供应商却不怎么好?原因也非常简单,那就是消费者对他们有用,他们有“求”于消费者,而宾馆这样的供应商就不一样了,是宾馆有求于他们,供求关系一变,“客户价值”就变味了。
有时候我们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这些优秀公司这么强调它的核心价值观?而几乎所有公司的核心价值观都与客户价值有关?通过“苏丹红”事件,我们也许就懂了,所有对客户的尊重都是受环境制约的,没有激烈的竞争?那有对客户的尊重?没有消费者对保护自身权利的重视,哪有那些巨无霸公司的道歉?
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信仰,而信仰是与环境无关,与外在的压力无关的。由此我们也许就懂,一些优秀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在对待客户的态度上,至少没有上升到信仰的地步,这才有无数我们看不懂的故事在重复的发生!